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桁架虹吸式吸泥機。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桁架虹吸式吸泥機,對傳統的虹吸式吸泥機進行改進,提高排泥效果,避免形成吸泥死角,無需人工沖洗斜管,提高工作效率。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是:桁架虹吸式吸泥機,安裝于斜管沉淀池內,沉淀池兩側裝有軌道,軌道上架設工作橋,并在工作橋上安裝電控系統,所述工作橋上裝有桁架構件,該桁架構件內裝有虹吸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橋的一端裝有鼓風機,鼓風機出風口連接空氣沖洗管,空氣沖洗管沿桁架構件布置,位于底架側的2根空氣沖洗管兩邊交錯向下呈45°開孔,每根空氣管孔眼間距150mm,孔眼錯開。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適用于采用虹吸式吸泥機排泥的斜管沉淀池。(*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吸泥機械,尤其是一種桁架虹吸式吸泥機。適用于采用虹吸式吸泥機排泥的斜管沉淀池。
技術介紹
受用地限制的大中型規模給水廠,通常采用斜管沉淀池工藝。斜管沉淀池在運行過程中,由于表面負荷較大,沉淀池內積泥現象較嚴重,需配備桁架虹吸式吸泥機進行機械排泥O傳統虹吸式吸泥機由桁架構件、工作橋、傳動裝置、真空系統、管道系統和電控系 統等組成。經調研,傳統吸泥機使用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如下(1)吸泥機吸泥口不規范,吸泥效率低,而且距沉淀池底的距離偏大,吸程達不到底部,排泥效果較差,從而使斜管沉淀池底部大量積泥。(2 )存在刮泥死角,容易在沉淀池邊緣和端部形成刮泥死角,弓I起該部積泥區內積泥較多。(3)啟動時用真空泵抽真空形成虹吸,冬季存在真空泵難啟動問題。(4)斜管內積泥很難排出,需人工定期放空水池,用高壓水槍沖洗,工作效率低。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制造方便的桁架虹吸式吸泥機,對傳統的虹吸式吸泥機進行改進,提高排泥效果,減少池底積泥,避免沉淀池邊緣和端部形成吸泥死角,無需人工沖洗斜管,提高工作效率。本技術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桁架虹吸式吸泥機,該吸泥機安裝于斜管沉淀池內,在斜管沉淀池的兩側裝有軌道,該軌道兩端與池內壁齊平,所述軌道上架設可沿軌道移動的工作橋,并在工作橋上安裝控制其移動的電控系統,所述工作橋上裝有桁架構件,該桁架構件內裝有虹吸系統;所述桁架構件由兩垂直架和一水平的底架構成,底架位于該沉淀池的斜管下方;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橋的一端裝有鼓風機,鼓風機出風口連接空氣沖洗管,空氣沖洗管沿垂直架和底架布置,位于底架側的2根空氣沖洗管兩邊交錯向下呈45°開孔,每根空氣管孔眼間距150mm,孔眼錯開。所述虹吸系統由水射器、虹吸管道和吸泥口組成,其中虹吸管道沿桁架構件布置并延伸至沉淀池外,虹吸管道池外部分串接水射器,虹吸管道底架側下端均勻接有若干與其連通的吸泥口 ;所述虹吸管道豎向段串接潛水泵。所述吸泥口呈長形扁口形狀,變截面圓滑過渡到圓管形截面;吸泥口距沉淀池底部 10(Tl50mm。所述電控系統具有控制工作橋轉向的行程開關,該行程開關串接延遲轉向的時間繼電器控制裝置。所述軌道兩端各延長100 150mm。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術通過對傳統的虹吸式吸泥機的吸泥口進行改進,提高吸泥口的吸泥效率;2、吸泥機軌道在沉淀池兩端各延長100 150 _,使吸泥機運行至端部時,吸泥口更靠近沉淀池內邊緣,避免形成排泥死角;3、改造吸泥機的電控系統,吸泥機到達終點時靜止一段時間再轉向,使吸泥機在沉淀池端部有充分的吸泥時間;4、虹吸系統使用潛水泵、水射器形成真空,避免真空泵冬季難啟動問題,并利用潛水泵對吸泥口和虹吸管道進行反沖,防止吸泥管道堵塞;5、通過裝配鼓風機和空氣沖洗管組成空氣清洗系統,無需放空水池,也無需人工清洗,減少水資源浪費,提高工作效率,避免水池放空后斜管因積泥太厚導致坍塌風險。附圖說明圖I為本技術的平面圖。圖2為圖I的1-1剖視圖。圖3為圖I的2-2剖視圖。圖4為圖3中A部的放大圖。圖5為本技術中空氣沖洗管開孔段的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本實施例對現有的虹吸式吸泥機進行改進,提高吸泥機的排泥效果,減少人力投入,降低操作風險。現有的虹吸式吸泥機具有如下結構虹吸式吸泥機安裝在斜管沉淀池12內,并且在斜管沉淀池的兩側裝有軌道8,軌道8兩端與沉淀池內壁齊平。軌道8上架設可沿軌道來回移動的工作橋1,在工作橋上安裝控制工作橋移動的電控系統6。本例中在所述工作橋I的下方安裝桁架構件9,桁架構件由兩垂直架9-1和連接于兩垂直架9-1底端的底架9-2構成,底架9-2呈水平,位于該沉淀池的斜管13下方,并且在該桁架構件9內還裝有可吸排池底積泥的虹吸系統。本實施例對現有技術的改進如下(I)如圖2、圖3所示,本實施例中虹吸系統由水射器5、虹吸管道3和吸泥口 11組成,其中虹吸管道3沿桁架構件9布置并延伸至沉淀池外,虹吸管道3池外部分串接水射器5,虹吸管道3底架側下端均勻接有若干與其連通的吸泥口 11。虹吸管道3豎直段串接潛水泵4,利用潛水泵4可對吸泥口 11和虹吸管道3進行反沖,防止吸泥管道堵塞。本例中采用水射器5代替現有吸泥機中的真空泵,抽真空形成虹吸,避免冬季因真空泵難啟動,導致吸泥機無法正常工作。吸泥機的吸泥口 11高度降至距沉淀池底部100 150 mm。制作標準的鑄鐵吸泥口,呈長形扁口形狀,然后變截面圓滑過渡到圓管形截面,見圖4。提高排泥效果,避免斜管沉淀池底部大量積泥。(2)如圖I所示,本實施例中吸泥機的軌道8在沉淀池兩端各延長100 150 mm,使吸泥機運行至端部時,吸泥機的吸泥口更靠近沉淀池邊緣,避免沉淀池邊緣和端部形成吸泥死角,長時間運行后,引起該部積泥較多而影響沉淀池出水水質。(3)吸泥機運行到沉淀池端部由電控系統6中的行程開關控制轉向,在吸泥機電控系統6中增設時間繼電器控制裝置,設有可調I 10 min的時間繼電器,使吸泥機到達終點時靜止一段時間再轉向,吸泥機在沉淀池端部有充分的吸泥時間。(4)如圖3所述,本實施例中在工作橋I上裝配I臺3kW鼓風機2,并沿垂直架9-1和底架9-2布置空氣沖洗管10。其中垂直架9-1上配I根直徑IOOmm空氣沖洗管10_1,管長為垂直架長度;底架9-2上配2根直徑50mm穿孔的空氣沖洗管10-2,孔眼尺寸為Φ3·ι,兩邊交錯向下呈α開孔(本例α為45° ),兩邊開孔間距均為150mm(見圖5),管長為底架長度,2根直徑50mm穿孔管孔眼錯開,便于空氣沖冼。所述空氣沖洗管10經管卡14固定于垂直架9-1、底架9-2上,管卡間距為500_。本例中利用鼓風機2和空氣沖洗管10對斜管沉淀池12內的斜管13進行清洗,利用吸泥機行走,全自動化進行,不需要放空水池,無需人工持高壓水槍清冼,不僅節省水量,提高工作效率,還可避免水池放空后,由于斜管內積泥太厚所導致的坍塌風險。本實施例的工作原理如下啟動吸泥機時用水射器5抽真空形成虹吸,原理與使用真空泵的吸泥機相同,此時池底積泥經吸泥口 11吸入虹吸管道3,并經虹吸管道排到池夕卜。吸泥機啟動時,電控系統6控制工作橋I移動,從池的一端運行到池子的另一端,邊行走邊吸泥,撞到行程開關,靜止片刻再折返行走,回程吸泥,完成一個工作周期。·當運行一段時間,斜管積泥較嚴重需反沖洗時,關閉斜管沉淀池進出水管閥門,啟動鼓風機2,邊行走邊空氣沖洗斜管13,隨著吸泥機兩端來回行走,采用氣洗的方式將粘在斜管內積泥沖洗干凈。同時還可利用潛水泵4對吸泥口 11和虹吸管道3進行反沖,防止堵塞。當然,上述說明并非對本技術的限制,本技術也并不限于上述舉例,本
的普通技術人員,在本技術的范圍內,做出的變化、改添加或替換,都應屬于本技術的保護范圍。權利要求1.一種桁架虹吸式吸泥機,該吸泥機安裝于斜管沉淀池(12)內,在斜管沉淀池的兩側裝有軌道(8),該軌道兩端與池內壁齊平,所述軌道上架設可沿軌道移動的工作橋(1),并在工作橋上安裝控制其移動的電控系統(6),所述工作橋上裝有桁架構件(9),該桁架構件內裝有虹吸系統;所述桁架構件由兩垂直架(9-1)和一水平的底架(9-2)構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桁架虹吸式吸泥機,該吸泥機安裝于斜管沉淀池(12)內,在斜管沉淀池的兩側裝有軌道(8),該軌道兩端與池內壁齊平,所述軌道上架設可沿軌道移動的工作橋(1),并在工作橋上安裝控制其移動的電控系統(6),所述工作橋上裝有桁架構件(9),該桁架構件內裝有虹吸系統;所述桁架構件由兩垂直架(9?1)和一水平的底架(9?2)構成,底架(9?2)位于該沉淀池的斜管(13)下方;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橋(1)的一端裝有鼓風機(2),鼓風機出風口連接空氣沖洗管,空氣沖洗管(10?1、10?2)沿垂直架(9?1)和底架(9?2)布置,并且位于底架(9?2)側的2根空氣沖洗管(10?2)兩邊交錯向下呈45°開孔,每根空氣管孔眼間距150mm,孔眼錯開。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項立新,趙立佳,周華,
申請(專利權)人:中國水電顧問集團華東勘測設計研究院,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