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一種縫制裝置,其校正由設置場所的地板凹凸狀態引起的框架歪斜的影響使縫制的位置精度變差。其由下述單元構成:預設置裝置,其使布端對齊而保持縫制物,將縫制物向傳遞位置輸送;輔助夾緊機構,其暫時保持向傳遞位置輸送的縫制物;輸送體,其在傳遞位置保持縫制物并將其向縫紉機的紐扣孔鎖邊位置依次輸送;縫紉機,其在由輸送體輸送的縫制物上依次進行紐扣孔鎖邊縫制;以及框架,其搭載上述單元,該縫制裝置具有:高度調整機構,其對框架的高度進行調整;以及調整量規,其安裝在預設置裝置上,用于確認框架的平衡度,以調整量規為基準,測量設置框架的地板的平衡度,從而可以通過高度調整機構將框架的平衡度校正為出廠狀態的精度。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具有縫紉機、和在規定地保持縫制物的狀態下將其間歇地輸送至縫紉機的間歇輸送(indexer)裝置的縫制裝置。
技術介紹
在沿上衣等縫制物的一端邊緣,等間隔地形成多個紐扣孔鎖邊線跡的情況下,必須使縫制物的一端邊緣的線跡形成位置依次位于紐扣孔鎖邊縫紉機的縫制部。例如如專利文獻I所公示,與形成紐扣孔并在其周圍形成紐扣孔鎖邊線跡的紐扣孔鎖邊縫紉機組合而使用間歇輸送裝置,該間歇輸送裝置用于保持縫制物,并使其沿一端邊緣相對于該紐扣孔鎖邊縫紉機的縫制部間歇地移動。 在服裝行業(縫制工廠)等中,在襯衫等的主布料的前襟上形成的紐扣孔BW的位置,如圖25所示,通常將寬度方向的偏離量從前襟寬度W的寬度中心(LI)偏離±0. 25mm以內作為正常,將偏離大于或等于該范圍離的情況作為不良。另外,如圖26所示,從與上述定位單元抵接的主布料端緣側的前襟端部V至紐扣孔BW的位置的距離L2的偏離量,通常將O. 5mm以內作為正常,將大于或等于該范圍作為不良。專利文獻I :日本國特開2010 — 246836號公報
技術實現思路
但是,因為間歇輸送裝置由下述設備構成,即將放置的縫制物向傳遞位置輸送的裝置(預設置裝置);暫時地保持向傳遞位置輸送的縫制物的裝置(輔助夾緊機構);以及間歇地將縫制物向縫紉機的縫合部輸送的裝置(輸送機構),并將這些裝置與縫紉機一起載置在框架上,所以很難將上述偏離量限定在規定范圍內。在圖27及圖28中,對具有縫紉機和間歇輸送裝置的縫制裝置的概要進行說明。在框架(工作臺)1上方設置縫紉機4、預設置裝置2、輔助夾緊機構40、以及輸送機構30。此外,在同一個水平面上,將向紐扣孔鎖邊位置依次輸送縫制物的方向作為左右方向X (縫制物輸送方向),將與左右方向正交的方向作為前后方向Y,將垂直方向作為上下方向Z。縫紉機4利用縫針等縫制部,通過循環動作而在縫制物上形成紐扣孔鎖邊縫。預設置裝置2具有預設置工作臺21,該預設置工作臺21具有可以載置主布料等縫制物W的大致水平的上表面,且可以沿Y方向從圖27前側的待機位置前進至位于里側的傳遞位置。在預設置裝置2的預設置工作臺21上,在沿縫制物輸送方向X的傳遞位置側的端緣部21a處,等間隔地形成多個切槽22a至22f。輔助夾緊機構40如圖28所示,具有支撐在機架上的多個支承板31及上板32,其各自基端部可以旋轉。如果各支承板31上升,則其位于預設置工作臺的各個切槽22a至22f內,并與上述預設置工作臺21的上表面成為同一平面。上板32在從上升位置(圖29實線)向順時針方向旋轉時,其前端部與上升的各個支承板31的上表面卡合,夾持(保持)上述縫制物的端部。輸送機構30在可升降且可在X方向上間歇移動的輸送體3下降時,保持縫制物W的中間部,并可以在由上述輔助夾緊機構40的保持松開之后,沿X方向間歇地移動,從而可以將縫制物的紐扣孔鎖邊縫形成位置向上述縫紉機4的縫制部依次輸送。根據縫紉機4,必須按照使多個紐扣孔鎖邊縫沿縫制物W的前端緣(前襟端部)形成在從縫制物W的前端緣(前襟端部)在Y方向上一定距離的位置的方式,配置縫制物W的前端緣。因此,設置有止動器等機械的或照射預設置工作臺21的LED等的光學的定位單元(未圖示)。 在裝置整體處于適當的配置關系時,縫制物W的前端緣相對于縫紉機4的縫制部處于Y方向上規定的配置關系。即,上述圖25中寬度方向的偏離量及圖26的距離L2的偏離量在容許范圍內。因此,例如如圖7 (2)所示,必須使保持縫制物W的前端緣的預設置工作臺21及支承板31的位置適當。但是,如圖7 (I)所示,存在支承板31從切槽22的里側端部的Y方向的距離d變大(寬),或雖未圖示,但距離d變小(窄)的情況。申請人:進行各種裝置的檢查及反復進行實驗的結果,發現上述情況的原因是支撐縫紉機或預設置機構的框架I的撓曲。S卩,通常,在工廠進行上述間歇輸送裝置組裝時,通過在水平且平坦的地面上,使設置于框架下端的所有調節器與地面接觸,在框架無撓曲的狀態下,對裝置進行組裝及調整。但是,出廠后設置在縫制工廠時,縫制工廠的設置地面未必是水平且平坦的地面,如果設置在凹凸不平的地面上,則框架I會產生撓曲,從而使設置在框架I上的各個裝置的相對位置偏離。例如,由于在框架I上,支承板31相對于載置在框架I的上表面上的上述預設置工作臺21而在前后方向上偏離,從而支承板31的位置相對于預設置工作臺的切槽22偏離,成為圖7 (I)所示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由支承板31和上板32進行的縫制物的夾持變得不充分,縫制物會脫落,或以偏移狀態被輸送至縫紉機4的縫制部,從而無法在縫制物(前襟)的規定位置形成紐扣孔以及紐扣孔鎖邊縫。在該狀態下,即使將調節器全部調整為接地狀態,框架的撓曲也不能被矯正,從而必須對多個調節器進行調整以矯正框架的撓曲。但是,在縫制工廠對多個調整量規進行適當地調整,以與地面相配合矯正框架的撓曲是非常困難的,會使工作效率顯著降低。另外,可以說,組合縫制紐扣的釘扣縫紉機的情況也是同樣的。本專利技術的課題是,在設有間歇輸送裝置的縫制裝置中,通過更簡單的結構,對于由設置場所的地板的凹凸狀態引起的框架歪斜的影響而使縫制的位置精度變差這一情況進行校正。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技術方案I記載的專利技術是一種縫制裝置,其具有預設置裝置,其使布端對齊而保持縫制物,將縫制物向傳遞位置輸送;輔助夾緊機構,其暫時保持向上述傳遞位置輸送的縫制物;輸送體,其在上述傳遞位置保持縫制物,并將其向縫紉機的紐扣孔鎖邊位置依次輸送; 縫紉機,其在通過上述輸送體輸送的縫制物上依次進行紐扣孔鎖邊縫制;以及框架,其具有搭載上述預設置裝置、上述輔助夾緊機構、上述輸送體及上述縫紉機的上表面,其特征在于,具有高度調整機構,其對上述框架的高度進行調整;以及調整量規,其為了確認上述框架的平衡度而安裝在上述預設置裝置上,以上述調整量規為基準,測量設置了上述框架的地板的平衡度,從而可以通過上述高度調整機構對上述框架的平衡度進行校正。技術方案2記載的專利技術是如技術方案I記載的縫制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預設置裝置具有預設置工作臺,其載置縫制物;以及多個切槽,其沿縫制物輸送方向,形成在上述預設置工作臺的一端側,在上述切槽(22)中配置上述輔助夾緊機構的支承板(31),對上述調整量規與上述支承板的相對位置進行調整。技術方案3記載的專利技術是如技術方案I記載的縫制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調整量規具有基板;標識體,其固定在基板上部,一端側具有相對于基板突出的突出部;以及板簧,其固定在基板下部。技術方案4記載的專利技術是如技術方案3記載的縫制裝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支承板上,沿縫制物輸送方向形成成為刻度的高部,上述標識體的突出部,具有在上述預設置工作臺的切槽內配置的指示部,將上述支承板的高部和上述指示部作為標識,調整上述調整量規與上述支承板的相對位置。。技術方案5記載的專利技術是如技術方案2記載的縫制裝置,其特征在于,對上述切槽及支承板的調整部位附加優先等級,按照對上述調整位置附加的優先等級,使調整精度階段地提高。技術方案6記載的專利技術是如技術方案I至5中任意一項記載的縫制裝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控制部,其控制上述預設置裝置和上述輔助夾緊機構;以及操作面板,其向上述控制部輸入信號,可以從上述操作面板選擇可以調整上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縫制裝置,具有:預設置裝置(2),其使布端對齊而保持縫制物,將縫制物向傳遞位置輸送;輔助夾緊機構(40),其暫時保持向上述傳遞位置輸送的縫制物;輸送體(3),其在上述傳遞位置保持縫制物,并將其向縫紉機的紐扣孔鎖邊位置依次輸送;縫紉機,其在通過上述輸送體輸送的縫制物上依次進行紐扣孔鎖邊縫制;以及框架,其具有搭載上述預設置裝置、上述輔助夾緊機構、上述輸送體及上述縫紉機的上表面,其特征在于,具有:高度調整機構(B、D、F),其對上述框架的高度進行調整;以及調整量規(8),其為了確認上述框架的平衡度而安裝在上述預設置裝置上,以上述調整量規(8)為基準,測量設置了上述框架的地板的平衡度,從而可以通過上述高度調整機構對上述框架的平衡度進行校正。
【技術特征摘要】
...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鐮倉新治,
申請(專利權)人:JUKI株式會社,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