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用于主軸的多道防塵機構,它包括主軸、軸承、軸承座、端蓋、軸承迷宮圈、端蓋防塵圈和主軸防塵圈,所述主軸的頭部設有夾頭卡盤座,所述軸承套裝在主軸外,該軸承固定在軸承座內,所述端蓋固定在軸承座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軸承迷宮圈套裝在主軸外并和端蓋相配合,所述夾頭卡盤座與端蓋相配合,所述端蓋防塵圈固定在端蓋上,所述主軸防塵圈套裝在夾頭卡盤座上,所述端蓋防塵圈和主軸防塵圈相配合。端蓋防塵圈和主軸防塵圈相配合形成第一道防塵防護結構,第一防塵部和端蓋防塵槽相配合形成第二道防塵防護結構,端蓋防塵部和迷宮防塵槽相配合形成第三道防塵防護結構,多道防塵防護結構提高了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防塵效率。(*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xiàn)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多道防塵機構,特別是涉及一種用于主軸的多道防塵機構,主要用于車床中,屬于機械制造領域。
技術介紹
隨著裝備制造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主軸的轉速也越來越快。但是,由于在高轉速的狀態(tài)下,如果加工工件時的碎屑或者切削液進入主軸內部,輕則會影響主軸的平衡性,重則會破壞軸承等轉動部件。因此,當主軸轉速越高或者工作環(huán)境越差時,就越需要防止碎屑或者切削液進入主軸內部。然而,現(xiàn)有的用于主軸的防塵機構的結構設計不夠合理,在該防塵機構的軸承座上設置有防塵圈,該防塵圈和主軸上的防塵圈相配合,從而形成一層防護結構,這雖然能夠使得防塵機構的結構簡單,但是,由于只存在一層防護結構,導致防護效果不理 本巨ο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克服現(xiàn)有技術中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種結構設計合理,耐久性好,防塵防水效果好的用于主軸的多道防塵機構。本技術解決上述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該用于主軸的多道防塵機構,包括主軸、軸承、軸承座、端蓋、軸承迷宮圈、端蓋防塵圈和主軸防塵圈,所述主軸的頭部設有夾頭卡盤座,所述軸承套裝在主軸外,該軸承固定在軸承座內,所述端蓋固定在軸承座上,其結構特點在于所述軸承迷宮圈套裝在主軸外并和端蓋相配合,所述夾頭卡盤座與端蓋相配合,所述端蓋防塵圈固定在端蓋上,所述主軸防塵圈套裝在夾頭卡盤座上,所述端蓋防塵圈和主軸防塵圈相配合。作為優(yōu)選,本技術所述軸承迷宮圈上設有第一防塵部,所述端蓋上設有端蓋防塵槽,所述第一防塵部安裝在端蓋防塵槽內,該第一防塵部和端蓋防塵槽相配合。作為優(yōu)選,本技術所述端蓋防塵圈和夾頭卡盤座間隙配合。作為優(yōu)選,本技術所述軸承迷宮圈上還設有第二防塵部,所述第一防塵部和第二防塵部之間形成迷宮防塵槽,所述端蓋上設有端蓋防塵部,該端蓋防塵部和迷宮防塵槽相配合。作為優(yōu)選,本技術所述主軸為空心結構。作為優(yōu)選,本技術所述軸承、端蓋、軸承迷宮圈、端蓋防塵圈和主軸防塵圈從左向右或者從右向左依次排列。本技術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yōu)點和效果端蓋防塵圈和主軸防塵圈相配合形成第一道防塵防護結構,第一防塵部和端蓋防塵槽相配合形成第二道防塵防護結構,端蓋防塵部和迷宮防塵槽相配合形成第三道防塵防護結構,多道防塵防護結構提高了本技術防塵效率,保證防塵防護效果。本技術中的端蓋固定在軸承座上,可以防止軸承位移,起到對軸承定位以及強化固定的作用。端蓋防塵圈固定在端蓋上,主軸防塵圈套裝在夾頭卡盤座上,當主軸轉動時,主軸防塵圈也一起轉動,由于端蓋防塵圈和主軸防塵圈相配合,而且端蓋防塵圈和主軸防塵圈之間的間隙很小,使得碎屑或者切削液難以進入主軸內部,尤其是由于主軸轉動,即使碎屑或者切削液進入到端蓋防塵圈和主軸防塵圈之間的間隙當中,也會在離心加速作用下被甩出來,從而減少了碎屑或者切削液進入主軸內部的機率。本技術中的夾頭卡盤座與端蓋相配合,夾頭卡盤座與端蓋之間存在小間隙,當碎屑或者切削液穿過端蓋防塵圈和主軸防塵圈之間的間隙后,還需要穿過夾頭卡盤座與端蓋之間的小間隙,從而大大提高了本技術的防塵防水的效果。本技術的軸承迷宮圈套裝在主軸外側并和端蓋相配合,由于軸承迷宮圈和端蓋之間的間隙很小,能夠防止一些大粒徑的碎屑或者切削液進入主軸,尤其是軸承迷宮圈有多個面和端蓋相配合,從而大大提高了防塵和防水的效果。本技術的軸承、端蓋、軸承迷宮圈、端蓋防塵圈和主軸防塵圈依次排列,使得整體結構緊湊,這些部件組成了多重的防塵防水的結構,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防塵和防水的效果。軸承迷宮圈和端蓋之間的多個面形成小間隙配合,使得主軸有多重防護,提高了防塵防水效果。 附圖說明圖I是本技術實施例中用于主軸的多道防塵機構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I中A處的放大結構示意圖。圖3是圖2中B處的放大結構示意圖。附圖說明主軸1,軸承2,軸承座3,端蓋4,軸承迷宮圈5,端蓋防塵圈6,主軸防塵圈7,第一防塵部8,第二防塵部9,端蓋防塵部10,迷宮防塵槽11,端蓋防塵槽12。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并通過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以下實施例是對本技術的解釋而本技術并不局限于以下實施例。實施例。參見圖I至圖3,本實施例中用于主軸的多道防塵機構包括主軸I、軸承2、軸承座3、端蓋4、軸承迷宮圈5、端蓋防塵圈6和主軸防塵圈7,其中,主軸I的頭部設有凸出的夾頭卡盤座,軸承2套裝在主軸I外,該軸承2固定于軸承座3內,端蓋4固定在軸承座3上,軸承迷宮圈5套裝在主軸I外側并和端蓋4相配合,夾頭卡盤座與端蓋4相配合,端蓋防塵圈6固定在端蓋4上,主軸防塵圈7套裝在夾頭卡盤座上,端蓋防塵圈6和主軸防塵圈7相配八口 ο本實施例中的軸承2、端蓋4、軸承迷宮圈5、端蓋防塵圈6和主軸防塵圈7從左向右依次排列,如附圖2所示。軸承迷宮圈5通過過盈配合套裝在主軸I上,軸承迷宮圈5上設有第一防塵部8和第二防塵部9,第二防塵部9的軸向高度比第一防塵部8的軸向高度要高,端蓋4上設置有端蓋防塵部10,該端蓋防塵部10安裝在第一防塵部8和第二防塵部9之間,端蓋防塵部10和第一防塵部8之間保持很小的間隙,端蓋防塵部10和第二防塵部9之間也保持很小的間隙,第一防塵部8和第二防塵部9之間的槽稱為迷宮防塵槽11。本實施例中的端蓋防塵部10和迷宮防塵槽11的槽底之間保持很小的間隙,端蓋4上還設有端蓋防塵槽12,第一防塵部8安裝在端蓋防塵槽12內,第一防塵部8頂部和端蓋防塵槽12的槽底之間小間隙配合,端蓋防塵槽12的兩個槽壁和第一防塵部8的內外兩側分別小間隙配合,端蓋防塵部10的外側和第一防塵部8的內側小間隙配合,端蓋防塵部10的內側和第二防塵部9的外側小間隙配合。本實施例中的端蓋防塵圈6與主軸I頭部凸出的夾頭卡盤座之間為可調式小間隙配合,主軸防塵圈7通過過盈配合固定安裝在主軸I頭部凸出的夾頭卡盤座上,主軸防塵圈7和端蓋防塵圈6之間小間隙配合。本實施例中的多道防塵機構主要用于車床的主軸中,使用的時候,通過主軸I的轉動來帶動主軸防塵圈7進行轉動,由于主軸防塵圈7和端蓋防塵圈6之間小間隙配合,使得碎屑或者切削液很難進入主軸防塵圈7和端蓋防塵圈6之間的間隙中,即使少量碎屑或者切削液進入該間隙中,在離心力的作用下也會將該碎屑或者切削液甩出。由于端蓋防塵圈6和夾頭卡盤座之間為可調式小間隙配合,使得使用者可以調節(jié) 端蓋防塵圈6和夾頭卡盤座之間的間隙,可以根據(jù)主軸I平衡性的好壞調節(jié)該間隙,當主軸I平衡性很好時,轉動過程中震動很小,從而使得該間隙可以適當調小,防止碎屑或者切削液進入該間隙中;如果主軸I的平衡性不是很好,或者由于使用時間較長而令主軸I轉動過程中產(chǎn)生的震動較為強烈,就可以將該間隙適當調大,防止出現(xiàn)端蓋防塵圈6和夾頭卡盤座相碰觸而加速磨損的情況。由于夾頭卡盤座也在轉動,所以當碎屑或者切削液進入間隙中時,由于離心作用使得碎屑或者切削液緊貼在端蓋防塵圈6的內側。本實施例中的主軸I轉動,使得第一防塵部8和第二防塵部9也進行轉動,在離心力的作用下使得碎屑或者切削液即使進入第一防塵部8外側和端蓋防塵槽12之間的間隙中時,該碎屑或者切削液也會被離心力甩離并貼于端蓋防塵槽12的槽壁上。同理,當碎屑或者切削液進入第一防塵部8內側和端蓋防塵部10外側之間的間隙時,也會由于離心力的作用本文檔來自技高網(wǎng)...
【技術保護點】
一種用于主軸的多道防塵機構,包括主軸、軸承、軸承座、端蓋、軸承迷宮圈、端蓋防塵圈和主軸防塵圈,所述主軸的頭部設有夾頭卡盤座,所述軸承套裝在主軸外,該軸承固定在軸承座內,所述端蓋固定在軸承座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軸承迷宮圈套裝在主軸外并和端蓋相配合,所述夾頭卡盤座與端蓋相配合,所述端蓋防塵圈固定在端蓋上,所述主軸防塵圈套裝在夾頭卡盤座上,所述端蓋防塵圈和主軸防塵圈相配合。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fā)人員:孫鈺昭,
申請(專利權)人:富陽孫氏機床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fā)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