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一種管道折彎設備,包括機架,所述機架上設置有彎管工作臺以及與其連接的手柄,所述手柄一端設置有跟管道直徑配合的第一支撐部,在與其配合的第二支撐部上活動連接有內襯;能使得管道在彎曲的過程中受到的拉伸力均勻分布在彎曲部上,不會造成彎曲部局部發生斷裂。(*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金屬管道彎曲
,特別涉及一種管道折彎設備。
技術介紹
在公開號為CN 1599650 A的公開本件中公開一種彎管機,此彎管機將一對不同長度的手柄被一個連接件樞軸連接起來,其上的形成輪被固定在一個短手柄上,并且該形成輪具有三個不同尺寸的凹槽;與成形輪配合的成形瓦被固定在另一較長的手柄上,并且上面開設有與成形輪上互補的輪槽,并且徑向對齊;還設有一個工件固定器,用于將工件保持在與之相適應的凹槽中,同時抵抗在圍繞旋轉時所施加的力。這種彎管機在加工管道的時候,處于管道彎曲部的外側面當彎曲管道后會被拉拉伸,從而導致外側面的中部出現凹陷,導致整個彎曲部的管道內橫截面積比直線管道內的橫截面積小,導致管道內的物資的流速不是很均勻;其在拉伸過程中會將外側面的管道壁變薄,甚至還可能在管道彎曲部拉出裂縫,浪費材料;而且上述技術采用全人工彎曲,對工作人員工作壓力比較大,不能適應工廠的大型生產需要。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提供管道彎折設備,解決管道在拉伸過程中會將外側面的管道壁變薄,甚至還可能在管道彎曲部拉出裂縫,浪費材料的技術問題,還大大減輕了工作人員的工作壓力,可以實現彎曲管道的大型工業化生產。本技術的上述技術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得以實現的一種管道折彎設備,包括機架,所述機架上設置有彎管工作臺,所述彎管工作臺包括手柄,所述手柄一端設置有跟管道直徑配合的第一支撐部,所述第一支撐部的端頭開設有卡合部,所述卡合部內設置有內襯,所述內襯連接在跟管道直徑配合的第二支撐部上,所述第二支撐部通過連接桿與一號氣缸連接;所述彎管工作臺上設置有第二固定器,所述第二固定器連接有二號氣缸并用來配合所述第二支撐部固定管道,所述第二固定器設置有豎直方向上的樞軸,所述樞軸連接有第一固定器,所述第一固定器連接有三號氣缸并用來配合所述第一支撐器固定管道;所述第二固定器包括通過所述二號氣缸使其沿著所述第二支撐部徑向移動的固定部,所述固定部連接有沿著所述第二支撐部軸向移動的移動部,所述移動部連接有使所述樞軸轉動的四號氣缸;所述樞軸上部設置有彎折輪,所述彎折輪與所述第一支撐部和所述第二支撐部配口 ο作為優選,所述彎管工作臺開設有同所述第二支撐部徑向一致的導軌,所述第二固定器上開設有與所述導軌配合的凹槽。作為優選,所述固定部上開設有滑槽,所述滑槽內設置有輥輪,所述移動部在所述輥輪上通過所述四號氣缸作用移動。作為優選,所述樞軸下部的徑向上設有齒;所述移動部上設置有配合所述齒的咬合部。作為優選,所述咬合部設置在所述機架上,所述咬合部與所述機架接觸面之間是滾動摩擦或滑動摩擦,并與所述移動部同步移動。作為優選,所述固定部在和所述第二支撐部軸向同一方向上開設一個通道,所述通道內通有所述四號氣缸的支柱,所述支柱與所述移動部固定連接。作為優選,所述彎折輪能繞所述樞軸的軸線旋轉90度。作為優選,所述彎管工作臺上設置有固定機構,所述固定機構使得所述連接桿的位置不會發生偏移。作為優選,所述第一固定器在所述樞軸徑向方向上開設有槽道,使所述第一固定器沿著所述槽道移動?!ぷ鳛閮炦x,在所述機架上設置有控制系統,所述控制系統分別控制所述一號氣缸、二號氣缸、三號氣缸和四號氣缸的工作狀態。本技術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工作人員通過手柄的控制,對整個管道的彎曲進行有效的導向,然后使得內襯在直型管道上的時候,能被兩個支撐部包裹起來,不會使得內襯與兩個支撐部之間存在間隙,如此使直型管道在被固定器固定的時候不會因為卡和到間隙而改變直型管道的形狀,將內襯與第二支撐部連接在一起,使得內襯不會跟隨管道彎曲而一起運動,達不到使彎曲部上均勻受力的效果;樞軸部上齒的設置可以使得管道進行彎曲的時候可以通過與其配合的咬合部提供一個穩定的樞軸旋轉的動力;在接觸面之間設置成滾動摩擦可以減小摩擦,將移動部固定在固定部上,能使得彎曲的時候整個第二固定器更加穩定在一條直線上運動;在氣缸運動方向上開設跟氣缸運動方向上相同槽道,可以將氣缸桿的運動軌跡完全固定下來;將樞軸的轉角固定下來,能控制大型生產時次品的產生;控制系統將控制四個氣缸的工作先后順序,對彎管機的工作狀態進行一個合理分配,使得操作人員工作效率大大提升。附圖說明圖I是本技術在裝入直管道的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的直管道進行彎曲處理后的示意圖;圖I和圖2中,I-機架;2-彎管工作臺;3_手柄;4-樞軸;21-導軌;22-固定結構;31-第一支撐部;32_卡合部;33_內襯;34_第二支撐部;35_ —號氣缸;36_ 二號氣缸;37_三號氣缸;38_四號氣缸;41_彎折輪;42_齒;311_第一固定器;341_第二固定器;342-固定部;343_移動部;344_咬合部;3421_滑槽。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詳細說明。如圖1-2所示一種管道折彎設備,包括機架1,機架I上部設置有彎管工作臺2,彎管工作臺2上設有一個手柄3,手柄3端頭上固定連接有第一支撐部31,第一支撐部31的端頭開設有卡合部32,卡合部32內設置有與其配合的內襯33,內襯33為一個活動連接在第二支撐部34上的鋼珠,連接桿通過鋼珠的軸心并鉚接在第二支撐部34上,第二支撐部34固定連接有連接桿,并在連接桿上接有一號氣缸35。在彎管工作臺2上設置有第二固定器341,第二固定器341的一端設置有一個在豎直方向上的樞軸4,樞軸4上接有第一固定器311,第一固定器311可以以樞軸4為中心圍繞著第二固定器341轉動,在樞軸4的中心軸上方用鉚釘固定一個彎折輪41,彎折輪41的彎邊形成圓的中心在樞軸4的軸線上,彎折輪41上的側向上開有與第一支撐部31和第二支撐部34配合的槽道,第一固定器311和第二固定器341上也開設有與第一支撐部31和第二支撐部34配合的槽道,上述槽道接觸后形成一個管道固定第一支撐部31和第二支撐部34 ;第二固定器341通過鉚釘固定在彎管工作臺2上,其連接有二號氣缸36,在彎道工作臺2上有一條導軌,二號氣缸36使其第二固定器341沿著導軌運動,第二固定器341包括固定部342和移動部343,固定部342上開設有滑槽3421,與其并列開設有一個通道,通道內安置有支柱,支柱連接有四號氣缸38,在支柱上固定連接有移動部343,移動部343嵌在滑槽3421內通過四號汽缸38使其沿著滑槽3421移動,為了使得移動部343在滑槽3421內移動的時候摩擦力減小,在移動部343與滑槽3421的接觸面之間設置滾輪。在樞軸4的下部,即彎折輪41的下方設有一圈在樞軸4徑向的齒42,在移動部343上設置與齒42配合的咬合部344,通過螺釘固定在移動部343上的咬合部344嵌入在機架I內,并處于彎管工作臺2下方;咬合部344與機架I接觸面之間有輥輪,使兩者之間減小摩擦阻力;四號氣缸38推動移動部343移動使得咬合部344 —起移動,咬合部344與齒42接觸,帶動樞軸4旋轉。與第一支撐部31配合的第一固定器311連接有三號氣缸37,第一固定器311包括一個固定座,三號氣缸311固定在這個固定座上,三號氣缸311前方的固定座上開設有一條槽道,氣缸支柱在移動過程中保持在氣缸中軸線上,使得對加工管道固定的時候不會產生偏差,在彎曲過程中保證受力的均勻。將需要加工的管道放到第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管道折彎設備,包括機架(1),所述機架(1)上設置有彎管工作臺(2),其特征在于:所述彎管工作臺(2)包括手柄(3),所述手柄(3)一端設置有跟管道直徑配合的第一支撐部(31),所述第一支撐部(31)的端頭開設有卡合部(32),所述卡合部(32)內設置有內襯(33),所述內襯(33)連接在跟管道直徑配合的第二支撐部(34)上,所述第二支撐部(34)通過連接桿與一號氣缸(35)連接;所述彎管工作臺(2)上設置有第二固定器(341),所述第二固定器(341)連接有二號氣缸(36)并用來配合所述第二支撐部(34)固定管道,所述第二固定器(341)設置有豎直方向上的樞軸(4),所述樞軸(4)連接有第一固定器(311),所述第一固定器(311)連接有三號氣缸(37)并用來配合所述第一支撐器(31)固定管道;所述第二固定器(341)包括通過所述二號氣缸(36)使其沿著所述第二支撐部(34)徑向移動的固定部(342),所述固定部(342)連接有沿著所述第二支撐部(34)軸向移動的移動部(343),所述移動部(343)連接有使所述樞軸(4)轉動的四號氣缸(38);所述樞軸(4)上部設置有彎折輪(41),所述彎折輪(41)與所述第一支撐部(31)和所述第二支撐部(34)配合。...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沈建青,
申請(專利權)人:湖州昌興機械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