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醫(yī)用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負壓吸引器,包括瓶體,設于瓶體上的瓶蓋,固定設于瓶蓋上的吸引閥,所述吸引閥上設有真空表,所述吸引閥包括閥體和設于閥體一端的閥蓋,所述閥體內成型有閥腔,所述閥體另一端設有真空管接頭,真空管接頭伸入閥腔內,所述閥腔內設有閥芯,所述閥芯與真空管接頭伸入閥腔內的一端對應設置,所述閥蓋上設有通孔,通孔內設有閥桿,所述閥桿外套設有旋轉手輪,旋轉手輪與閥蓋螺紋連接,所述閥桿與閥芯之間設有第一彈簧。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通過閥芯與真空管接頭內端的配合,可以有效實現(xiàn)瓶體內負壓調節(jié),提高了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操作便利度。(*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xiàn)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醫(yī)用設備
,尤其是涉及一種負壓吸引器。
技術介紹
負壓吸引器是較為常見的醫(yī)用設備之一,用于吸取人體內的痰、膿、血,以及積水等體液。現(xiàn)有負壓吸引器由吸引閥,瓶體,連接于瓶體上的吸引管接頭以及連接于吸引閥真空管接頭,現(xiàn)有負壓吸引器存在如下缺陷和不足瓶體內負壓不可調,操作困難;體液容易從瓶體串入吸引閥內,影響操作效果。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針對上述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負壓吸引器,其負壓可調,體液不會串入吸引閥等特點。·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技術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本技術所述的一種負壓吸引器,包括瓶體,設于瓶體上的瓶蓋,固定設于瓶蓋上的吸引閥,所述吸引閥上設有真空表,所述吸引閥包括閥體和設于閥體一端的閥蓋,所述閥體內成型有閥腔,所述閥體另一端設有真空管接頭,真空管接頭伸入閥腔內,所述閥腔內設有閥芯,所述閥芯與真空管接頭伸入閥腔內的一端對應設置,所述閥蓋上設有通孔,通孔內設有閥桿,所述閥桿外套設有旋轉手輪,旋轉手輪與閥蓋螺紋連接,所述閥桿與閥芯之間設有第一彈簧,所述閥桿與旋轉手輪之間設有第二彈簧,所述閥腔與瓶體內腔之間通過通管連通,通管伸入瓶體內腔內;所述閥蓋上設有吸引管接頭,吸引管接頭通過豎管與瓶體內腔連通。優(yōu)選地,所述通管伸入瓶體內腔內的一端端部連接有浮球。優(yōu)選地,所述真空管接頭外壁上環(huán)設有凸部。優(yōu)選地,所述吸引管接頭外壁上環(huán)設有凸部。優(yōu)選地,所述閥體與閥蓋之間通過連接螺母連接。優(yōu)選地,所述閥體上設有真空表。本技術的有益效果為本技術設有旋轉手輪、閥桿以及閥芯,所述旋轉手輪和閥桿設有第二彈簧,所述閥桿與閥芯設有第一彈簧,所述閥芯與真空管接頭伸入閥腔內的一端對應設置,本技術通過閥芯與真空管接頭內端的配合,可以有效實現(xiàn)瓶體內負壓調節(jié),提高了本技術的操作便利度。附圖說明圖I是本技術剖視結構示意圖。圖中I、真空表; 2、閥體;3、真空管接頭; 4、凸部;5、閥腔;6、連接螺母; 7、吸引管接頭; 8、豎管;9、浮球;10、瓶體;11、通管;12、瓶蓋;13、閥蓋;14、閥桿;15、第二彈簧; 16、旋轉手輪;17、第一彈簧;18,閥芯。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技術進一步說明。見圖I所示,本技術所述的一種負壓吸引器,包括瓶體10,設于瓶體10上的瓶蓋12,通過連接螺母6固定設于瓶蓋12上的吸引閥,也即瓶體10,瓶蓋12以及吸引閥構成本技術主體結構。所述吸引閥包括閥體2和設于閥體2 —端的閥蓋13,所述閥體2內成型有閥腔5,所述閥體2另一端設有真空管接頭3,真空管接頭3伸入閥腔5內。所述閥腔5與瓶體10·內腔之間通過通管11連通,通管11伸入瓶體10內腔內。所述閥蓋13上設有吸引管接頭7,吸引管接頭7通過豎管8與瓶體10內腔連通。也就是說,真空管接頭3以及吸引管接頭7均與閥腔5和瓶體10內腔連通。所述閥腔5內設有閥芯18,所述閥芯18與真空管接頭3伸入閥腔5內的一端對應設置,換句話說,所述閥芯18可以啟閉真空管接頭3。所述閥蓋13上設有通孔,通孔內設有閥桿14,所述閥桿14外套設有旋轉手輪16,旋轉手輪16與閥蓋13螺紋連接,所述閥桿14與閥芯18之間設有第一彈簧17,所述閥桿14與旋轉手輪16之間設有第二彈簧15。本技術可以通過旋轉調節(jié)旋轉手輪16達到開啟和關閉真空管接頭3的技術目的。所述通管11伸入瓶體10內腔內的一端端部連接有浮球9,當瓶體10內腔液位較高時,浮球9上浮封閉通管11,以免體液串入閥腔5內。所述真空管接頭3和吸引管接頭7外壁上均環(huán)設有凸部4,當連接管套設于真空管接頭3和吸引管接頭7外壁上時,可起到很好的固定作用。所述閥體2與閥蓋13之間通過連接螺母6連接,當然,不排除其它連接方式。所述閥體2上設有真空表1,以顯示閥腔5以及瓶體10內腔的壓力。使用本技術時,真空管接頭3與真空裝置連接,吸引管接頭7通過連接管插入人體內,在真空裝置的作用下,對閥腔5以及瓶體10內腔抽真空,在閥腔5以及瓶體10內腔內形成一定負壓,體液在負壓作用下,經過,吸引管接頭7以及豎管8進入瓶體10內腔內,當瓶體10內腔液位達到一定高度,浮球9上浮封閉通管11。需調節(jié)閥腔5以及瓶體10內腔負壓的大小時,僅需旋轉調節(jié)旋轉手輪16,使用閥芯18與真空管接頭3開啟和關閉或者微調兩者之間的開啟度即可。以上所述僅是本技術的較佳實施方式,故凡依本技術專利申請范圍所述的構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變化或修飾,均包括于本技術專利申請范圍內。權利要求1.一種負壓吸引器,包括瓶體(10),設于瓶體(10)上的瓶蓋(12),固定設于瓶蓋(12)上的吸引閥,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引閥包括閥體⑵和設于閥體⑵一端的閥蓋(13),所述閥體(2)內成型有閥腔(5),所述閥體(2)另一端設有真空管接頭(3),真空管接頭(3)伸入閥腔(5)內,所述閥腔(5)內設有閥芯(18),所述閥芯(18)與真空管接頭(3)伸入閥腔(5)內的一端對應設置,所述閥蓋(13)上設有通孔,通孔內設有閥桿(14),所述閥桿(14)外套設有旋轉手輪(16),旋轉手輪(16)與閥蓋(13)螺紋連接,所述閥桿(14)與閥芯(18)之間設有第一彈簧(17),所述閥桿(14)與旋轉手輪(16)之間設有第二彈簧(15),所述閥腔(5)與瓶體(10)內腔之間通過通管(11)連通,通管(11)伸入瓶體(10)內腔內;所述閥蓋(13)上設有吸引管接頭(7),吸引管接頭(7)通過豎管⑶與瓶體(10)內腔連通。2.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負壓吸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通管(11)伸入瓶體(10)內腔內的一端端部連接有浮球(9)。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負壓吸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真空管接頭(3)外壁上環(huán)設有凸部⑷。4.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負壓吸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引管接頭(7)外壁上環(huán)設有凸部⑷。5.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負壓吸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閥體(2)與閥蓋(13)之間通過連接螺母(6)連接。6.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負壓吸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閥體(2)上設有真空表(I)。專利摘要本技術涉及醫(yī)用設備
,尤其是涉及一種負壓吸引器,包括瓶體,設于瓶體上的瓶蓋,固定設于瓶蓋上的吸引閥,所述吸引閥上設有真空表,所述吸引閥包括閥體和設于閥體一端的閥蓋,所述閥體內成型有閥腔,所述閥體另一端設有真空管接頭,真空管接頭伸入閥腔內,所述閥腔內設有閥芯,所述閥芯與真空管接頭伸入閥腔內的一端對應設置,所述閥蓋上設有通孔,通孔內設有閥桿,所述閥桿外套設有旋轉手輪,旋轉手輪與閥蓋螺紋連接,所述閥桿與閥芯之間設有第一彈簧。本技術通過閥芯與真空管接頭內端的配合,可以有效實現(xiàn)瓶體內負壓調節(jié),提高了本技術的操作便利度。文檔編號A61M1/00GK202666050SQ20122030177公開日2013年1月16日 申請日期2012年6月21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6月21日專利技術者王仁權 申請人:寧波健芝康醫(yī)療設備有限公司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負壓吸引器,包括瓶體(10),設于瓶體(10)上的瓶蓋(12),固定設于瓶蓋(12)上的吸引閥,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引閥包括閥體(2)和設于閥體(2)一端的閥蓋(13),所述閥體(2)內成型有閥腔(5),所述閥體(2)另一端設有真空管接頭(3),真空管接頭(3)伸入閥腔(5)內,所述閥腔(5)內設有閥芯(18),所述閥芯(18)與真空管接頭(3)伸入閥腔(5)內的一端對應設置,所述閥蓋(13)上設有通孔,通孔內設有閥桿(14),所述閥桿(14)外套設有旋轉手輪(16),旋轉手輪(16)與閥蓋(13)螺紋連接,所述閥桿(14)與閥芯(18)之間設有第一彈簧(17),所述閥桿(14)與旋轉手輪(16)之間設有第二彈簧(15),所述閥腔(5)與瓶體(10)內腔之間通過通管(11)連通,通管(11)伸入瓶體(10)內腔內;所述閥蓋(13)上設有吸引管接頭(7),吸引管接頭(7)通過豎管(8)與瓶體(10)內腔連通。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fā)人員:王仁權,
申請(專利權)人:寧波健芝康醫(yī)療設備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fā)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