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的醫用氧氣調節器,包括閥體和閥蓋,所述閥體與閥蓋之間配合形成有內腔,閥芯組件包括閥體內芯,閥體內芯上設有閥芯螺母,閥體內芯與閥體螺母之間配合形成閥腔,閥腔內活動設有閥芯,所述調節機構包括閥桿,閥桿的外端伸出于閥蓋的外部,閥桿外套設有開關螺帽,開關螺帽上安裝有調節手輪,所述閥桿的內端連接設有閥桿壓帽,所述閥桿壓帽與閥桿之間設有頂芯,所述閥桿壓帽與閥桿之間嵌設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的外緣延伸并嵌設于閥體與閥蓋的連接處,所述閥體上還設有與內腔連通的壓力表。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結構簡單合理,裝配簡單,生產成本較低,氣壓調節效果較好,氣體輸出穩定,密封效果好,控制方便。(*該技術在2024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醫用氧氣調節器
本技術涉及醫療設備
,特別涉及一種醫用氧氣調節器。
技術介紹
醫用氧氣調節器是安裝于氧氣瓶與輸氣管之間,并用于調節氧氣輸出壓力的調節裝置,將氧氣站或氧氣瓶內的高壓氧氣轉化為低壓氧氣,供病患呼吸使用。現有醫用氧氣調節器的結構主要包括閥體,所述閥體內設有閥腔,閥腔內活動設有閥芯組件,閥體上設有分別與閥腔連通的進氣接頭和出氣接頭,閥體上還設有與閥芯組件配合的調節機構。進氣接頭與氧氣瓶或氧氣站管路連接,出氣接頭與氧氣罩管路連接,氧氣瓶或氧氣站內的氧氣進入閥腔后,通過調節機構對閥芯組件進行控制,進而控制氧氣的輸出壓力。然而,目前市場上的醫用氧氣調節器因結構設置不合理,在使用中通常存在以下缺陷:第一,整體結構設置較為復雜,導致裝配難度較大,生產成本較高;第二,由于調節機構結構設置不合理,導致氣壓調節效果較差,使得氣體輸出不夠穩定;第三,閥體結構設置不合理,當氧氣進入閥腔時易發生氣體泄露現象;第四,無法直觀獲取氧氣輸出壓力值,導致壓力調節時存在控制不便的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技術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合理、裝配簡單、生產成本較低、氣壓調節效果較好、氣體輸出穩定、密封效果好、控制方便的醫用氧氣調節器。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采用以下技術方案:本技術所述的醫用氧氣調節器,包括閥體、與閥體配合連接的閥蓋,所述閥體與閥蓋之間配合形成有內腔,所述內腔內固定設有閥芯組件,閥蓋上設有與閥芯組件配合的調節機構,所述閥芯組件包括固定設于閥體內的閥體內芯,所述閥體內芯上安裝有閥芯螺母,所述閥體內芯與閥體螺母之間配合形成閥腔,所述閥腔與內腔相連通,所述閥腔內活動設有閥芯,所述閥芯與閥體內芯之間連接設有第一彈簧,閥芯螺母上嵌設有與閥芯配合的閥芯密封圈,所述閥體上安裝設有與閥腔連通的進氣接頭、以及與內腔連通的出氣接頭,所述調節機構包括閥桿,所述閥桿的外端伸出于閥蓋的外部,所述閥桿外套設有用以驅動閥桿運動的開關螺帽,所述閥桿與開關螺帽之間連接設有第二彈簧,所述開關螺帽上安裝有調節手輪,所述閥桿的內端活動設于所述內腔內,所述閥桿的內端連接設有閥桿壓帽,所述閥桿壓帽與閥桿之間活動設有與所述閥芯抵觸配合的頂芯,所述頂芯與閥桿之間連接設有第三彈簧,所述閥桿壓帽與閥桿之間嵌設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的外緣延伸并嵌設于閥體與閥蓋的連接處,所述閥體上還設有與內腔連通的壓力表。進一步地,所述開關螺帽與閥桿之間套設有平面軸承。進一步地,所述進氣接頭和出氣接頭均螺紋固定于閥體上,所述出氣接頭與閥體的連接處設有第一密封墊,所述壓力表與閥體的連接處設有第二密封墊。進一步地,所述閥芯的外壁上沿周緣延伸設有與閥芯密封圈配合的環板,所述第一彈簧連接設于環板與閥體內芯之間,所述頂芯的端部成型設有與閥芯配合的凸塊,所述閥芯沿軸向設有與凸塊配合的凹槽,所述凸塊活動插設于凹槽內。進一步地,所述閥桿的外端端部設有卡簧,所述第二彈簧連接設于所述開關螺帽與卡簧之間,所述第二彈簧與所述開關螺帽、卡簧之間分別套設有銅墊片。本技術的有益效果為:通過設置上述結構,使本技術結構設置簡單合理,裝配簡單方便,生產成本較低;轉動調節手輪,通過開關螺帽帶動閥桿沿軸向移動,控制頂芯與閥芯的接觸與脫離,從而實現閥腔與內腔的連通或關閉,并且,通過改變頂芯抵觸閥芯作用力的大小,可以改變閥芯與閥芯密封圈之間的間隙距離,從而有效改變了氣體輸出壓力的大小,氣壓調節方便,氣體輸出較為穩定;設置壓力表,通過壓力表便于直觀獲取氣體壓力輸出值,控制方便;閥桿壓帽與閥桿之間嵌設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的外緣延伸并嵌設于閥體與閥蓋的連接處,有效保證了本技術的密封性,使本技術不易發生氣體泄漏現象。【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的整體結構示意圖。圖中:1、閥體;2、閥蓋;3、內腔;4、閥體內芯;5、閥芯螺母;6、閥腔;7、閥芯;8、第一彈簧;9、閥芯密封圈;10、進氣接頭;11、出氣接頭;12、閥桿;13、開關螺母;14、第二彈簧;15、調節手輪;16、閥桿壓帽;17、頂芯;18、第三彈簧;19、密封圈;20、壓力表;21、平面軸承;22、第一密封墊;23、第二密封墊;71、環板;171、凸塊;72、凹槽;24、卡簧;25、銅墊片。【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對本技術作進一步的說明。如圖1所示的醫用氧氣調節器,包括閥體1、與閥體I配合連接的閥蓋2,所述閥體I與閥蓋2之間配合形成有內腔3,所述內腔3內固定設有閥芯組件,閥蓋2上設有與閥芯組件配合的調節機構。所述閥芯組件包括固定設于閥體I內的閥體內芯4,所述閥體內芯4上安裝有閥芯螺母5,所述閥體內芯4與閥體螺母5之間配合形成閥腔6,所述閥腔6與內腔3相連通,所述閥腔6內活動設有閥芯7,所述閥芯7與閥體內芯4之間連接設有第一彈簧8,閥芯螺母5上嵌設有與閥芯7配合的閥芯密封圈9,所述閥體I上安裝設有與閥腔6連通的進氣接頭10、以及與內腔3連通的出氣接頭11。安裝時,閥芯螺母5螺紋固定于閥體I內,安裝較為方便,通過閥芯7與閥芯密封圈9的脫離或接觸,實現閥腔6與內腔3的連通或關閉。所述調節機構包括閥桿12,所述閥桿12的外端伸出于閥蓋2的外部,所述閥桿12外套設有用以驅動閥桿12運動的開關螺帽13,所述閥桿12與開關螺帽13之間連接設有第二彈簧14,所述開關螺帽13上安裝有調節手輪15,所述閥桿12的內端活動設于所述內腔3內,所述閥桿12的內端連接設有閥桿壓帽16,所述閥桿壓帽16與閥桿12之間活動設有與所述閥芯7抵觸配合的頂芯17,所述頂芯17與閥桿12之間連接設有第三彈簧18。當轉動調節手輪15時,開關螺帽13在調節手輪15的作用下發生軸向運動,從而推動閥桿12同步運動,進而通過第三彈簧18帶動頂芯17沿軸向發生運動。所述閥桿壓帽16與閥桿12之間嵌設有密封圈19,所述密封圈19的外緣延伸并嵌設于閥體I與閥蓋2的連接處,密封圈19采用硅膠材料制成,具有較強的形變能力和密封性能,保證了本技術的密封效果,有效防止了內腔3內氣體泄露現象的發生。所述閥體I上還設有與內腔3連通的壓力表20,通過設置壓力表20,便于獲取內腔3內部氣體壓強的大小,進而得知出氣接頭11的氣體輸出壓力的大小,便于調節機構進行壓力調節,控制方便。本技術的工作原理為:工作時,氧氣瓶內的氣體通過進氣接頭10進入閥腔6內,初始狀態下,頂芯17與閥芯7處于脫離狀態,閥芯7在第一彈簧8和氣體壓力的作用下,與閥芯密封圈9緊密接觸,此時閥腔6與內腔3處于關閉狀態,內腔3內處于無氧狀態,出氣接頭11無氧氣流出;旋動調節手輪15,開關螺帽13在調節手輪15的作用下發生軸向運動,進而推動閥桿12同步運動,閥桿12運動時通過第三彈簧18推動頂芯17運動,使頂芯17與閥芯7接觸,此時閥芯7因受到頂芯17的作用力,使得閥芯7與閥芯密封圈9逐漸脫離,從而使閥腔6與內腔3處于連通狀態,閥腔6內的氣體經內腔3流至出氣接頭11,并最終從出氣接頭11流出;當回轉調節手輪15時,開關螺帽13回移,閥桿12在第二彈簧14的作用下逐漸回移,從而使頂芯17與閥芯7之間的作用力逐漸減小,閥芯7與閥芯密封圈9之間的間隙距離隨之減小,內腔3內的氣壓降低。根據調整調節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醫用氧氣調節器,包括閥體(1)、與閥體(1)配合連接的閥蓋(2),所述閥體(1)與閥蓋(2)之間配合形成有內腔(3),所述內腔(3)內固定設有閥芯組件,閥蓋(2)上設有與閥芯組件配合的調節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閥芯組件包括固定設于閥體(1)內的閥體內芯(4),所述閥體內芯(4)上安裝有閥芯螺母(5),所述閥體內芯(4)與閥體螺母(5)之間配合形成閥腔(6),所述閥腔(6)與內腔(3)相連通,所述閥腔(6)內活動設有閥芯(7),所述閥芯(7)與閥體內芯(4)之間連接設有第一彈簧(8),閥芯螺母(5)上嵌設有與閥芯(7)配合的閥芯密封圈(9),所述閥體(1)上安裝設有與閥腔(6)連通的進氣接頭(10)、以及與內腔(3)連通的出氣接頭(11),所述調節機構包括閥桿(12),所述閥桿(12)的外端伸出于閥蓋(2)的外部,所述閥桿(12)外套設有用以驅動閥桿(12)運動的開關螺帽(13),所述閥桿(12)與開關螺帽(13)之間連接設有第二彈簧(14),所述開關螺帽(13)上安裝有調節手輪(15),所述閥桿(12)的內端活動設于所述內腔(3)內,所述閥桿(12)的內端連接設有閥桿壓帽(16),所述閥桿壓帽(16)與閥桿(12)之間活動設有與所述閥芯(7)抵觸配合的頂芯(17),所述頂芯(17)與閥桿(12)之間連接設有第三彈簧(18),所述閥桿壓帽(16)與閥桿(12)之間嵌設有密封圈(19),所述密封圈(19)的外緣延伸并嵌設于閥體(1)與閥蓋(2)的連接處,所述閥體(1)上還設有與內腔(3)連通的壓力表(20)。...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醫用氧氣調節器,包括閥體(I)、與閥體⑴配合連接的閥蓋(2),所述閥體(I)與閥蓋⑵之間配合形成有內腔(3),所述內腔(3)內固定設有閥芯組件,閥蓋(2)上設有與閥芯組件配合的調節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閥芯組件包括固定設于閥體(I)內的閥體內芯(4),所述閥體內芯(4)上安裝有閥芯螺母(5),所述閥體內芯(4)與閥體螺母(5)之間配合形成閥腔(6),所述閥腔(6)與內腔(3)相連通,所述閥腔(6)內活動設有閥芯(7),所述閥芯(7)與閥體內芯(4)之間連接設有第一彈簧(8),閥芯螺母(5)上嵌設有與閥芯(7)配合的閥芯密封圈(9),所述閥體(I)上安裝設有與閥腔(6)連通的進氣接頭(10)、以及與內腔⑶連通的出氣接頭(11),所述調節機構包括閥桿(12),所述閥桿(12)的外端伸出于閥蓋⑵的外部,所述閥桿(12)外套設有用以驅動閥桿(12)運動的開關螺帽(13),所述閥桿(12)與開關螺帽(13)之間連接設有第二彈簧(14),所述開關螺帽(13)上安裝有調節手輪(15),所述閥桿(12)的內端活動設于所述內腔(3)內,所述閥桿(12)的內端連接設有閥桿壓帽(16),所述閥桿壓帽(16)與閥桿(12)之間活動設有與所述閥芯(7)抵觸配合的頂芯(17),所述頂芯(17)與閥桿(12)之間連接設有第三彈簧(18)...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仁權,王旭波,
申請(專利權)人:寧波健芝康醫療設備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浙江;33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