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o6k0g"></ul>
    <ul id="o6k0g"></ul>
    當前位置: 首頁 > 專利查詢>陳軍專利>正文

    自平衡助力升降裝置制造方法及圖紙

    技術編號:8201133 閱讀:2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10 18:28
    自平衡助力升降裝置,包括:底架、擺臂支撐組、擺臂組、床架支撐組、配重組、電磁動力組、角度檢測器和載臺,擺臂支撐組包括對稱設置的兩組,擺臂組包括對稱設置的兩組,床架支撐組包括對稱設置的兩組。當載臺上加減了負荷之后,擺臂組的平衡被打破,這一變化被角度檢測器感應,隨即啟動配重組使其重心進行調整,直到角度檢測器感應到擺臂組的重新進入平衡狀態,此時僅需較小的動力即可驅動載臺,因此電磁動力組的額定功率可以控制在很小的范圍內。(*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助力升降技術,具體是一種自平衡助力升降裝置
    技術介紹
    常見的機械設備的驅動裝置為了實現線性傳動,大都采用旋轉電機配合曲柄連桿、凸輪等運動副可以實現線性傳動。譬如公告號CN2810570所公開的電動搖擺床,包括機架、床身,床身通過固定于其底中部的轉軸支撐于機架上,床身的一側底部鉸接有連桿,連桿的另一端與采用電機驅動的曲柄鉸接,電機驅動曲柄并通過連桿使床身擺動。專利技術人經過研究發現,搖擺床的負載重量和電機的輸出功率無法自動匹配,為了滿足較大范圍的負載重量,必須采用輸出功率較大的電機,導致功耗過大,不利于節能環保和用電安全,易磨損,具有噪聲污染,尤其難以適用于日常生活的范疇,應用范圍受到局限。·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為了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諸多不足,提供了一種自平衡助力升降裝置,通過配重裝置自動平衡負載重量,在平衡狀態下僅采用低功耗的動力裝置即可實現平穩升降,結構簡單,節能環保。具體的,本技術的自平衡助力升降裝置,包括底架、擺臂支撐組、擺臂組、床架支撐組、配重組、電磁動力組、角度檢測器和載臺。擺臂支撐組包括對稱設置的兩組,每個擺臂支撐組包括第一擺臂支撐梁、第二擺臂支撐梁、第三擺臂支撐梁、第四擺臂支撐梁、第五擺臂支撐梁,第一擺臂支撐梁的末端與第二擺臂支撐梁的首端鉸鏈,第二擺臂支撐梁的中部與第三擺臂支撐梁的首端鉸鏈,第四擺臂支撐梁、第五擺臂支撐梁的首端皆與第一擺臂支撐梁的首端鉸鏈;擺臂組包括對稱設置的兩組,每個擺臂組包括第一擺臂和第二擺臂,第一擺臂具有夾角范圍為165-180度的上下兩段,其兩段結合部鉸連于底架上,第二擺臂也具有夾角范圍為165-180度的上下兩段,其兩段結合部也鉸連于底架上,第二擺臂支撐梁的末端鉸連于第一擺臂下段的中上部,第四擺臂支撐梁的末端鉸連于第一擺臂下段的中部,第三擺臂支撐梁的末端鉸連于第二擺臂下段的中上部,第五擺臂支撐梁的末端鉸連于第二擺臂下段的中部;床架支撐組包括對稱設置的兩組,每個床架支撐組包括第一支撐臂和第二支撐臂,第一支撐臂具有夾角范圍為165-180度的上下兩段,其首端鉸連于第二擺臂上段的中部,其兩段結合部鉸連于第二支撐臂的首端,第二支撐臂的末端鉸連于第一擺臂上段的中部;配重組固定在兩組擺臂組的第二擺臂的下段上,其重心沿第二擺臂的下段方向可調;電磁動力組固定在底架上,具有豎直運動的主軸;角度檢測器固定在底架上;載臺的底面與主軸的頂端配合,且其四角分別設有立柱,立柱的末端分別與第一擺臂和第二擺臂的上段的端部鉸接,第一支撐臂的末端分別鉸連于其中一個立柱的中部。上述結構中,以第二擺臂為杠桿,配重組和載臺為杠桿兩端負荷,調節配重組使其重心沿第二擺臂的下段方向進行調整,直到杠桿平衡后角度檢測器將第二擺臂的上段當前位置記錄為參考值。當載臺上加減了負荷之后,擺臂組的平衡被打破,第二擺臂的上段必然會轉動一定角度,這一變化被角度檢測器感應,隨即啟動配重組使其重心沿第二擺臂的下段方向進行調整,直到角度檢測器感應到第二擺臂的上段位置回到為參考值,作為杠桿的第二擺臂重新進入平衡狀態,此時僅需較小的動力即可驅動載臺,因此電磁動力組的額定功率可以控制在很小的范圍內。和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的有益效果在于通過配重裝置自動平衡負載重量,在平衡狀態下僅采用低功耗的動力裝置即可實現平穩升降,結構簡單,節能環保;應用范圍廣泛,可替代現有電動搖擺床裝置,也可以應用于回轉木馬等游樂裝置,以及其他類似的助力升降裝置。附圖說明圖I是本技術的一種工作狀態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的另一種工作狀態示意圖。圖3是本技術的底架的結構示意圖。圖4是本技術的擺臂支撐組的結構示意圖。圖5是本技術的擺臂組的結構示意圖。圖6是本技術的床架支撐組的結構示意圖。圖7是本技術的配重組的結構示意圖。圖8是本技術的電磁動力組的結構示意圖。圖9是本技術的電磁動力組的局部剖視圖。圖10是本技術的載臺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說明書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技術做進一步的說明。如圖I到圖10所示,本技術的自平衡助力升降裝置包括底架I、擺臂支撐組2、擺臂組3、床架支撐組4、配重組5、電磁動力組6、角度檢測器7和載臺8。圖中所示,本技術實施為保健床,載臺8為床體。擺臂支撐組2包括對稱設置的兩組,每個擺臂支撐組2包括第一擺臂支撐梁21、第二擺臂支撐梁22、第三擺臂支撐梁23、第四擺臂支撐梁24、第五擺臂支撐梁25,第一擺臂支撐梁21的末端與第二擺臂支撐梁22的首端鉸鏈,第二擺臂支撐梁22的中部與第三擺臂支撐梁23的首端鉸鏈,第四擺臂支撐梁24、第五擺臂支撐梁25的首端皆與第一擺臂支撐梁21的首端絞鏈;擺臂組3包括對稱設置的兩組,每個擺臂組3包括第一擺臂31和第二擺臂32,第一擺臂31具有夾角范圍為165-180度的上下兩段,其兩段結合部鉸連于底架上,第二擺臂32也具有夾角范圍為165-180度的上下兩段,其兩段結合部也鉸連于底架I上,第二擺臂支撐梁22的末端鉸連于第一擺臂31下段的中上部,第四擺臂支撐梁24的末端鉸連于第一擺臂31下段的中部,第三擺臂支撐梁23的末端鉸連于第二擺臂32下段的中上部,第五擺臂支撐梁25的末端鉸連于第二擺臂32下段的中部;床架支撐組4包括對稱設置的兩組,每個床架支撐組4包括第一支撐臂41和第二支撐臂42,第一支撐臂41具有夾角范圍為165-180度的上下兩段,其首端鉸連于第二擺臂32上段的中部,其兩段結合部鉸連于第二支撐臂42的首端,第二支撐臂42的末端鉸連于第一擺臂31上段的中部;配重組5固定在兩組擺臂組3的第二擺臂32的下段上,其重心沿第二擺臂32的下段方向可調;電磁動力組6固定在底架I上,具有豎直運動的主軸64 ;角度檢測器7固定在底架I上;載臺8的底面與主軸64的頂端配合,且其四角分別設有立柱81,立柱81的末端分別與第一擺臂31和第二擺臂32的上段的端部鉸接,第一支撐臂41的末端分別鉸連于其中一個立柱81的中部。上述結構中,以第二擺臂32為杠桿,配重組5和載臺8為杠桿兩端負荷,調節配重組5使其重心沿第二擺臂32的下段方向進行調整,直到杠桿平衡后角度檢測器7將第二擺臂32的上段當前位置記錄為參考值。當載臺8上加減了負荷之后,擺臂組3的平衡被打破,第二擺臂32的上段必然會轉動一定角度,這一變化被角度檢測器7感應,隨即啟動配重組5使其重心沿第二擺臂32的下段方向進行調整,直到角度檢測器7感應到第二擺臂32的上段位置回到為參考值,作為杠桿的第二擺臂32重新進入平衡狀態,此時電磁動力組6僅需較小的動力即可驅動載臺8,因此電磁動力組6的額定功率可以控制在很小的范圍內。為充分發揮保健床的功能,電磁動力組6將載臺8抬升后將其釋放,載臺8自然下降,隨后作為杠桿的第二擺臂32可以逐漸停止搖擺進入平衡狀態,若人乘臥其上,可感覺到失重感,如此往復,可實現平穩舒適的催眠效果,讓人體得到極佳的放松和恢復。第一擺臂31和第二擺臂32各自的夾角范圍影響著第二擺臂32進入平衡狀態過程中的擺動頻率,夾角越大頻率越低。床架支撐組4主要起支撐載臺8的作用,使其始終保持上下運動,避免水平擺動。如圖7所示,配重組5具有沿第二擺臂32的下段方向的絲桿51和導軌52,導軌52上設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自平衡助力升降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架、擺臂支撐組、擺臂組、床架支撐組、配重組、電磁動力組、角度檢測器和載臺;擺臂支撐組包括對稱設置的兩組,每個擺臂支撐組包括第一擺臂支撐梁、第二擺臂支撐梁、第三擺臂支撐梁、第四擺臂支撐梁、第五擺臂支撐梁,第一擺臂支撐梁的末端與第二擺臂支撐梁的首端鉸鏈,第二擺臂支撐梁的中部與第三擺臂支撐梁的首端鉸鏈,第四擺臂支撐梁、第五擺臂支撐梁的首端皆與第一擺臂支撐梁的首端鉸鏈;擺臂組包括對稱設置的兩組,每個擺臂組包括第一擺臂和第二擺臂,第一擺臂具有夾角范圍為165?180度的上下兩段,其兩段結合部鉸連于底架上,第二擺臂也具有夾角范圍為165?180度的上下兩段,其兩段結合部也鉸連于底架上,第二擺臂支撐梁的末端鉸連于第一擺臂下段的中上部,第四擺臂支撐梁的末端鉸連于第一擺臂下段的中部,第三擺臂支撐梁的末端鉸連于第二擺臂下段的中上部,第五擺臂支撐梁的末端鉸連于第二擺臂下段的中部;床架支撐組包括對稱設置的兩組,每個床架支撐組包括第一支撐臂和第二支撐臂,第一支撐臂具有夾角范圍為165?180度的上下兩段,其首端鉸連于第二擺臂上段的中部,其兩段結合部鉸連于第二支撐臂的首端,第二支撐臂的末端鉸連于第一擺臂上段的中部;配重組固定在兩組擺臂組的第二擺臂的下段上,其重心沿第二擺臂的下段方向可調;電磁動力組固定在底架上,具有豎直運動的主軸;角度檢測器固定在底架上;載臺的底面與主軸的頂端配合,且其四角分別設有立柱,立柱的末端分別與第一擺臂和第二擺臂的上段的端部鉸接,第一支撐臂的末端分別鉸連于其中一個立柱的中部。...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陳軍
    申請(專利權)人:陳軍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評論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DV| 亚洲AV无码乱码精品国产| 一本天堂ⅴ无码亚洲道久久| 色欲A∨无码蜜臀AV免费播| 91嫩草国产在线无码观看| 无码的免费不卡毛片视频| 一本无码中文字幕在线观| 亚洲熟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无码偷窥| 综合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日韩aⅴ人妻无码一区二区| 无码国产伦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无码夫の前で人妻を侵犯| 在线播放无码高潮的视频| 无码中文字幕乱码一区 | 毛片亚洲AV无码精品国产午夜|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无码| 久久AV高潮AV无码AV| 亚洲VA中文字幕无码毛片| 亚洲精品无码av天堂|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国产app| 亚洲AV日韩AV永久无码免下载| 亚洲无码高清在线观看 | 无码中文2020字幕二区| 色窝窝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蜜桃 | 熟妇无码乱子成人精品| 亚洲熟妇少妇任你躁在线观看无码 | 无码区国产区在线播放| 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免费福利 | 久久人妻内射无码一区三区| 狠狠躁夜夜躁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无码AV中文字幕电影网站| 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国产最大| 精品国产v无码大片在线观看 | 亚洲AV日韩AV无码污污网站|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av| 色综合无码AV网站| 日韩aⅴ人妻无码一区二区| 国产乱子伦精品无码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