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是關于一種拾像光學系統,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鏡,其物側面為凸面;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一第四透鏡,其物側面及像側面皆為非球面,且其材質為塑膠;及一具負屈折力的第五透鏡,其物側面及像側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面及像側面中至少一表面設有至少一反曲點,且其材質為塑膠。藉由上述配置方式,可以降低光學系統的敏感度及其總長度,更能提升成像品質。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是關于一種拾像光學系統;特別是關于一種應用于電子產品的小型化拾像光學系統。
技術介紹
最近幾年來,隨著具有攝影功能的可攜式電子產品的興起,市場上對于小型化攝影鏡頭的需求日漸提高。一般攝影鏡頭的感光元件不外乎是感光耦合元件(ChargeCoupled Device, CCD)或互補性氧化金屬半導體兀件(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 Sensor,CMOS Sensor)兩種。隨著半導體工藝技術的精進,感光兀件的像素尺寸縮小,帶動小型化攝影鏡頭逐漸往高像素領域發展,對于成像品質的要求也日益增加。 常的高解像力攝影鏡頭,如美國專利第7,365,920號所示,多采用前置光圈且為四枚式的透鏡組,其中第一透鏡及第二透鏡常以二枚玻璃球面鏡互相粘合而成為雙合透鏡(Doublet),用以消除色差。然而這類透鏡組常具有以下缺點其一,過多的球面鏡配置使得系統自由度不足,導致系統的光學總長度不易縮短,其二,玻璃鏡片粘合的制程不易,造成制造上的困難。此外,由于智能型手機(Smart Phone)與PDA (Personal DigitalAssistant)等高規格行動裝置的盛行,帶動小型化攝影鏡頭在像素與成像品質上的迅速攀升,現有的四片式透鏡組已無法滿足更高階的需求。另一方面,常用的五鏡片式影像拾取鏡組往往又具有全長過長的缺點,以致于不適合小型電子設備使用。因此,急需一種適用于可攜式電子產品上,成像品質佳且不至于使鏡頭總長度過長的鏡頭組。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拾像光學系統,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鏡,其物側面為凸面;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一第四透鏡,其物側面及像側面皆為非球面,且其材質為塑膠;及一具負屈折力的第五透鏡,其物側面及像側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面及像側面中至少一表面設有至少一反曲點,且其材質為塑膠;其中,該拾像光學系統的整體焦距為f,該第五透鏡的焦距為f5,滿足下列關系式-5. O < f/f5 < -3. O。另一方面,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拾像光學系統,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鏡,其物側面為凸面;一具負屈折力的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一具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鏡,其像側面為凸面,其物側面及像側面皆為非球面,且其材質為塑膠;及一具負屈折力的第五透鏡,其像側面為凹面,其物側面及像側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面及像側面中至少一表面設有至少一反曲點,且其材質為塑膠;其中,該拾像光學系統的整體焦距為f,該第五透鏡的焦距為f5,滿足下列關系式-5. O < f/f5 < -3. O。藉由上述配置方式,可以降低光學系統的敏感度及其總長度,更能提升成像品質。本專利技術的拾像光學系統中,該第一透鏡具正屈折力,可提供系統所需的屈折力,有助于縮短系統的總長度。該第二透鏡具負屈折力時,可有效對具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鏡所產生的像差做補正。當第四透鏡具正屈折力時,可有效分配該第一透鏡的屈折力,以降低系統的敏感度。此外,當該第四透鏡具正屈折力且該第五透鏡具負屈折力時,則形成一正、一負的望遠(Tekphoto)結構,有利于縮短系統的后焦距,進而縮短其光學總長度。本專利技術的拾像光學系統中,該第一透鏡可為一雙凸透鏡或一物側面為凸面而像側面為凹面的新月形透鏡;當該第一透鏡為一雙凸透鏡時,可有效加強該第一透鏡的屈折力,進而縮短系統總長度;當該第一透鏡為一凸凹的新月形透鏡時,則對于修正系統的像散(Astigmatism)較為有利。當該第二透鏡為一凸凹的新月形透鏡時,有助于修正該第一透鏡所產生的像散,且可有效控制該第二透鏡的屈折力,進而修正系統產生的像差。該第四透鏡的物側面為凹面,其像側面為凸面時,可有效修正像散,并可有效調整第四透鏡的正屈折力,而減低光學透鏡系統對于誤差的敏感度。當該第五透鏡的物側面為凹面時,可適當地調整第五透鏡的負屈折力,以配合第四透鏡產生望遠效果。當該第五透鏡的像側面為凹面時,可使系統的主點遠離成像面,并縮短系統的后焦距,而有利于縮短系統的光學總長度,達到維持系統小型化的目的。此外,當該第五透鏡上設置有反曲點時,將可有效地壓制離軸視場 的光線入射于感光元件上的角度,而進一步修正離軸視場的像差。附圖說明圖IA是本專利技術第一實施例的光學系統示意圖。圖IB是本專利技術第一實施例的像差曲線圖。圖2A是本專利技術第二實施例的光學系統示意圖。圖2B是本專利技術第二實施例的像差曲線圖。圖3A是本專利技術第三實施例的光學系統示意圖。圖3B是本專利技術第三實施例的像差曲線圖。圖4A是本專利技術第四實施例的光學系統示意圖。圖4B是本專利技術第四實施例的像差曲線圖。圖5A是本專利技術第五實施例的光學系統示意圖。圖5B是本專利技術第五實施例的像差曲線圖。圖6A是本專利技術第六實施例的光學系統示意圖。圖6B是本專利技術第六實施例的像差曲線圖。圖7A是本專利技術第七實施例的光學系統示意圖。圖7B是本專利技術第七實施例的像差曲線圖。圖8A是本專利技術第八實施例的光學系統示意圖。圖SB是本專利技術第八實施例的像差曲線圖。附圖標號光圈100、200、300、400、500、600、700、800第一透鏡110、210、310、410、510、610、710、810物側面111、211、311、411、511、611、711、811像側面112、212、312、412、512、612、712、812第二透鏡120、220、320、420、520、620、720、820物側面121、221、321、421、521、621、721、821像側面122、222、322、422、522、622、722、822第三透鏡130、230、330、430、530、630、730、830物側面131、231、331、431、531、631、731、831像側面132、232、332、432、532、632、732、832第四透鏡140、240、340、440、540、640、740、840物側面141、241、341、441、541、641、741、841像側面142、242、342、442、542、642、742、842 第五透鏡150、250、350、450、550、650、750、850物側面151、251、351、451、551、651、751、851像側面152、252、352、452、552、652、752、852紅外線濾除濾光片160、260、360、460、560、660、760、860影像感測元件170、270、370、470、570、670、770、870成像面171、271、371、471、571、671、771、871整體拾像光學系統的焦距為f第一透鏡的焦距為fl第二透鏡的焦距為f2第三透鏡的焦距為f3第四透鏡的焦距為f4第五透鏡的焦距為f5第一透鏡的色散系數為Vl第二透鏡的色散系數為V2第二透鏡的物側面的曲率半徑為R3第二透鏡的像側面的曲率半徑為R4第四透鏡的像側面的曲率半徑為R8第五透鏡的物側面的曲率半徑為R9第五透鏡的像側面的曲率半徑為RlO第二透鏡的像側面與第三透鏡的物側面之間于光軸上的距離為T23第三透鏡的像側面與第四透鏡的物側面之間于光軸上的距離為T34第三透鏡于光軸上的厚度為CT3第四透鏡于光軸上的厚度為CT4第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拾像光學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拾像光學系統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鏡,其物側面為凸面;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一第四透鏡,其物側面及像側面皆為非球面,且其材質為塑膠;及一具負屈折力的第五透鏡,其物側面及像側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面及像側面中至少一表面設有至少一反曲點,且其材質為塑膠;其中,所述拾像光學系統的整體焦距為f,所述第五透鏡的焦距為f5,滿足下列關系式:?5.0<f/f5<?3.0。
【技術特征摘要】
...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謝東益,黃歆璇,
申請(專利權)人: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