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一種光學影像鏡組,其包括沿著光軸從物側至像側依序排列的:一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鏡,其物側光學面為凸面;一具有負屈折力的第二透鏡,其物側光學面為凸面、像側光學面為凹面;一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鏡,其像側光學面為凸面;一具有屈折力的第四透鏡,其兩側光學面均為非球面;一具有屈折力的第五透鏡,其像側光學面為凹面,其兩側光學面均為非球面;一光圈與一設置于成像面處的影像感測元件,以供被攝物成像;所述光學影像鏡組滿足特定的條件。藉此,本發明專利技術除具有良好的像差修正外,還可減小光學影像鏡組總長,以應用于相機、手機相機等良好攝像目的的使用需求。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光學影像鏡組,更具體地說,涉及一種由五片透鏡構成的全長短且低成本的光學影像鏡組,以應用于電子產品。
技術介紹
在數位相機(DigitalStill Camera)、移動電話鏡頭(Mobile Phone Camera)等小型電子設備上常裝設有光學影像鏡組,用于對物體進行攝像。光學影像鏡組發展的主要趨勢為小型化、低成本,但同時也希望能達到具有良好的像差修正能力,具有高分辨率、高成像質量的光學影像鏡組。對于小型電子產品的光學影像鏡組,現有技術有二鏡片式、三鏡片式、四鏡片式及五鏡片式以上的不同設計,然而以成像質量考慮,四鏡片式及五鏡片式光學影像鏡組在像差修正、光學傳遞函數MTF (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性能上較具優勢;其中,五鏡片式光學影像鏡組又較四鏡片式的分辨率更高,適用于高質量、高畫素(Pixel)要求的電子產品。在各種小型化的五鏡片式固定焦距的光學影像鏡組設計中,現有技術以不同的正或負屈光度組合;如美國公開號US2004/0196571、US2003/0117722采用一組迭合的透鏡;或如美國專利US7,480,105使用負屈折力的第一透鏡等,以縮短光學系統的全長。對于小型數位相機、網絡相機、移動電話鏡頭等產品,其光學影像鏡組要求小型化、焦距短、像差調整良好;在五鏡片式的各種不同設計的固定焦距光學影像鏡組中,其中又以屈折力相異的第四透鏡與第五透鏡,且具有反曲點的第四透鏡或第五透鏡,較能符合像差修正良好且全長不致于過長的設計需求,如美國專利US7,710,665,可趨向于良好的像差修正,但光學影像鏡組全長仍難符合小型電子設備使用。美國專利US7,826,151、US2010/0254029.US2010/0253829等分別使用具有反曲點的第四透鏡與第五透鏡以朝向更短的全長為設計目的;又如美國專利US7, 826,151、US7, 502,181、US2010/134904等,采用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鏡、負屈折力的第二透鏡及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鏡,以具有較高的影像擷取能力。這些現有技術中,雖采用具有反曲點的第四透鏡或第五透鏡,以修正像差或成像畸變,但在第三透鏡至第四透鏡間則必須具有較長的間距,不利于朝向更短的全長設計。為此,本專利技術提出更實用性的設計,在縮短光學影像鏡組同時,利用五片透鏡的屈折力、凸面與凹面的組合,除有效縮短光學影像鏡組的總長度外,可進一步提高成像質量,以應用于小型的電子產品。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主要目的為提供一種光學影像鏡組,該光學影像鏡組包括沿著光軸從物側至像側依序排列的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及第五透鏡;其中,第一透鏡具有正屈折力,其物側光學面為凸面;第二透鏡具有負屈折力,其物側光學面為凸面、其像側光學面為凹面;第三透鏡具有正屈折力,其像側光學面為凸面;第四透鏡具有屈折力,其物側光學面及像側光學面均為非球面;第五透鏡具有屈折力,其像側光學面為凹面,其物側光學面及像側光學面均為非球面,并滿足下列關系式O. 7 < f/f3 < 2. 5 (I)O. I < T23/T34 < 2. O (2)-O. 8 < f/R9 < 5. O (3)-4· 5 < R6/CT3 <-O. 5 (4)其中,f為光學影像鏡組的焦距,f3為第三透鏡的焦距,T23為第二透鏡的像側光學面至第三透鏡的物側光學面的距離,T34為第三透鏡的像側光學面至第四透鏡的物側光學面的距離,R6為第三透鏡的像側光學面在近軸上的曲率半徑,R9為第五透鏡的物側光學面在近軸上的曲率半徑,CT3為第三透鏡沿光軸的厚度。 另一方面,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光學影像鏡組,如前所述,其中,第三透鏡的物側光學面為凹面;第四透鏡與第五透鏡由塑性材料所制成;第五透鏡的物側光學面為凸面,其物側光學面與像側光學面中的至少一個光學面設置有至少一個反曲點,除滿足式(I)、式(2)、式(3)及式(4)外還進一步滿足下列關系式之一或其組合-I. 5 < (R^R2)Z(R1-R2) < -O. 3 (5)進一步地,O. 82 < f/f3 <1.7(7)進一步地,-I. I < (R^R2V(R1-R2) < -O. 6 (13)O. 25 < R4/R3 < O. 55 (14)I. 3 < R10/CT5 < 3. O (15)進一步地,-2. 5 < R6/CT3 < -I. 3 (11)其中,R1為第一透鏡的物側光學面在近軸上的曲率半徑,R2為第一透鏡的像側光學面在近軸上的曲率半徑,R3為第二透鏡的物側光學面在近軸上的曲率半徑,R4為第二透鏡的像側光學面在近軸上的曲率半徑,R6為第三透鏡的像側光學面在近軸上的曲率半徑,Rltl為第五透鏡的像側光學面在近軸上的曲率半徑,f為光學影像鏡組的焦距,&為第三透鏡的焦距,CT3為第三透鏡沿光軸的厚度,CT5為第五透鏡沿光軸的厚度。再一方面,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光學影像鏡組,該光學影像鏡組包括沿著光軸從物側至像側依序排列的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及第五透鏡;還可包括一光圈;其中,第一透鏡具有正屈折力,其物側光學面為凸面、其像側光學面為凸面;第二透鏡具有負屈折力,其物側光學面為凸面、其像側光學面為凹面;第三透鏡具有正屈折力,其物側光學面為凹面、其像側光學面為凸面;第四透鏡具有屈折力,由塑性材料所制成,其物側光學面及像側光學面均為非球面;第五透鏡具有屈折力,由塑性材料所制成,其物側光學面為凸面、其像側光學面為凹面,其物側光學面及像側光學面均為非球面,且至少一個光學面設置有至少一個反曲點;除滿足式(I)、式(2)、式(3)以及式(4)外還進一步滿足下列關系式之一或其組合O. I < R4/R3 < O. 8(6)O. 75 < Sd/Td < O. 90 (8)進一步地,-O. 3 < f/R9 < 3. 5(9)25 < V1-V2 < 45(10)進一步地,-2. 5 < R6/CT3 < -I. 3 (11)25 < V3-V4 < 45(12)其中,R3為第二透鏡的物側光學面在近軸上的曲率半徑,R4為第二透鏡的像側光·學面在近軸上的曲率半徑,R6為第三透鏡的像側光學面在近軸上的曲率半徑,R9為第五透鏡的物側光學面在近軸上的曲率半徑,V1為第一透鏡的色散系數,V2為第二透鏡的色散系數,V3為第三透鏡的色散系數,V4為第四透鏡的色散系數,f為光學影像鏡組的焦距,CT3為第三透鏡沿光軸的厚度,Td為沿光軸從第一透鏡的物側光學面至第五透鏡的像側光學面的距離,Sd為沿光軸從光圈至第五透鏡的像側光學面的距離。又一方面,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光學影像鏡組,該光學影像鏡組包括沿著光軸從物側至像側依序排列的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及第五透鏡;還可包括設置于一成像面上的一影像感測元件,用于將被攝物成像;其中,第一透鏡具有正屈折力,其物側光學面為凸面;第二透鏡具有負屈折力,其物側光學面為凸面、其像側光學面為凹面;第三透鏡具有正屈折力,其像側光學面為凸面;具有屈折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光學影像鏡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沿著光軸從物側至像側依序排列的:一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鏡,其物側光學面為凸面;一具有負屈折力的第二透鏡,其物側光學面為凸面、其像側光學面為凹面;一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鏡,其像側光學面為凸面;一具有屈折力的第四透鏡,其物側光學面與像側光學面均為非球面;一具有屈折力的第五透鏡,其像側光學面為凹面,其物側光學面及像側光學面均為非球面,其中,所述光學影像鏡組的焦距為f,所述第三透鏡的焦距為f3,所述第二透鏡的像側光學面至所述第三透鏡的物側光學面的距離為T23,所述第三透鏡的像側光學面至所述第四透鏡的物側光學面的距離為T34,所述第三透鏡的像側光學面在近軸上的曲率半徑為R6,所述第五透鏡的物側光學面在近軸上的曲率半徑為R9,所述第三透鏡沿光軸的厚度為CT3,滿足下列關系式:0.7<f/f3<2.50.1<T23/T34<2.0?0.8<f/R9<5.0?4.5<R6/CT3<?0.5。
【技術特征摘要】
...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黃歆璇,
申請(專利權)人: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