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揭示了一種漏電檢測裝置,所述裝置包括:殼體、主控制板、漏電檢測板、分線塊,主控制板、漏電檢測板、分線塊設置于殼體內,主控制板與漏電檢測板連接;所述漏電檢測板包括若干漏電檢測模塊,各漏電檢測模塊通過各自的引出線纜與要檢測的部件連接,各引出線纜通過分線塊固定。所述殼體為鈑金外殼,包括頂蓋、底座、前支撐板,前支撐板的頂部、底部分別連接頂蓋、底座。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出的漏電檢測裝置,既能實現單個部件的漏電檢測,又能同時實現多個部件的漏電檢測,還對檢測裝置的輸入輸出電纜出線方式,整個裝置的鈑金結構進行了重新設計,減小了檢測裝置的體積,提高了檢測裝置的使用性,可靠性。(*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ー種檢測裝置,尤其涉及ー種漏電檢測裝置。
技術介紹
在采煤機作業過程中,為了掌握采煤機電控箱中各部件的工作情況,需要對各部件進行實時漏電檢測。現有的漏電檢測裝置體積較大,并且每個檢測裝置只能對ー個部件進行檢測,使用時要檢測的部件需配置獨立檢測裝置,要專門設計安裝位置,占用的電控箱內部空間,阻礙了電控箱的整體性能提升。為了優化電控箱內部結構,提升電控箱內部空間的利用率,提高電控箱的使用維護性能,有必要設計ー種集成度更高,使用安裝更方便的漏電檢測裝置結構。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ー種漏電檢測裝置,既能實現單個部件的漏電檢測,又能同時實現多個部件的漏電檢測。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采用如下技術方案—種漏電檢測裝置,所述裝置包括殼體、主控制板、漏電檢測板、分線塊,主控制板、漏電檢測板、分線塊設置于殼體內,主控制板與漏電檢測板連接;所述漏電檢測板包括若干漏電檢測模塊,各漏電檢測模塊通過各自的引出線纜與要檢測的部件連接,各引出線纜通過分線塊固定。作為本技術的一種優選方案,所述殼體為鈑金外殼,包括頂蓋、底座、前支撐板,前支撐板的頂部、底部分別連接頂蓋、底座。作為本技術的一種優選方案,各漏電檢測模塊焊接固定于漏電檢測板上,各引出電纜通過分線塊固定分別引出,分線塊通過緊固件固定于漏電檢測板上。作為本技術的一種優選方案,所述主控制板通過支撐螺柱固定在底座上,漏電檢測板通過支撐螺柱固定在主控制板上。作為本技術的一種優選方案,所述主控制板兩側為通訊接ロ,前端為通訊接□。作為本技術的一種優選方案,所述漏電檢測板上集成有五個小型漏電檢測模塊。作為本技術的一種優選方案,所述五個漏電檢測模塊的引出電纜通過分線塊固定,分線塊的過線孔為半圓孔,孔兩端増加倒角。本技術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術提出的漏電檢測裝置,既能實現單個部件的漏電檢測,又能同時實現多個部件的漏電檢測,還對檢測裝置的輸入輸出電纜出線方式,整個裝置的鈑金結構進行了重新設計,減小了檢測裝置的體積,提高了檢測裝置的使用性,可靠性。所述裝置在漏電檢測模塊的引出電纜處設有分線固定塊,分線固定塊壓好電纜后通過螺釘及螺母固定到漏電檢測板上,分線固定塊上有特別設計的走線槽,壓住電纜使其不會串動,避免對檢測模塊產生拉扯力,損壞檢測模塊及電路板;槽的兩側有倒角,并采用工程塑料加工制造,防止電纜絕緣層或導體受到損壞,提高電纜使用壽命。附圖說明圖I是本技術漏電檢測裝置結構主剖視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漏電檢測裝置結構橫剖視示意圖。圖3是本技術漏電檢測模塊布置及電纜走線固定示意圖。 圖4是本技術漏電檢測裝置分線固定塊軸測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詳細說明本技術的優選實施例。實施例一請參閱圖I、圖2,本技術揭示了一種新型漏電檢測裝置,包括有頂蓋I、分線塊2、緊固件3、漏電檢測板4、支撐螺柱5、主控制板6、前支撐板7、底座8。如圖1、2所示,頂蓋I、前支撐板7、底座8構成了所述裝置的殼體;本實施例中,本技術結構特點是頂蓋I、前支撐板7采用O. 8毫米不銹鋼鈑金材料制成。為了提高殼體的強度底座8采用I. 5毫米不銹鋼鈑金材料制成,并且底板上鉚接有不銹鋼螺母81,保證安裝的主控制板6與底座8之間有足夠的電氣間隙。頂蓋I、前支撐板7、底座8通過緊固件3和支撐螺柱5連接組成漏電檢測裝置殼體。如圖4所示,分線塊2的外形結構為長方形,其底面上開有U型槽,用以固定漏電檢測模塊41上的引出電纜42,本技術分線塊2的特點是其上的U型槽22截面尺寸略小于引出電纜42直徑尺寸,U型槽22周邊增加倒角23,使其能夠壓緊引出電纜42不至于在使用的過程中因振動或拉扯而產生軸向串動損壞漏電檢測模塊41及減小對引出電纜42的磨損。分線塊2為工程塑料制成,以減少磨損及自重,延長裝置使用壽命。如圖3所示,漏電檢測板4上布置有五個漏電檢測模塊41,該模塊通過其上的針腳焊接固定于檢測板上,引出電纜42通過分線塊2固定引出連接到要檢測的部件上。此外,主控制板6兩側為通訊接口 61、前端為通訊接口 62,用于數據傳輸。裝配時,先將底座8平放,將主控制板6置于其上方,用支撐螺柱5穿過主控制板安裝孔擰在底板上的不銹鋼螺母81上,然后在其上疊加上漏電檢測板4,漏電檢測板與主控制板之間有對接接口,安裝時將接口對齊插入,擰緊支撐螺柱5固定;在安裝漏電檢測板4前,要先把漏電檢測板4和分線塊2用緊固件3裝配為一個整體,引出電纜42必須穿過U型槽22壓緊固定后引出;然后安裝前支撐板7,將引出電纜42穿過頂蓋3后端的腰型孔引出,腰型孔周邊加護套減小摩擦,延長引出電纜壽命,最后裝入頂蓋I用螺釘固定。綜上所述,本技術提出的漏電檢測裝置,既能實現單個部件的漏電檢測,又能同時實現多個部件的漏電檢測,還對檢測裝置的輸入輸出電纜出線方式,整個裝置的鈑金結構進行了重新設計,減小了檢測裝置的體積,提高了檢測裝置的使用性,可靠性。所述裝置在漏電檢測模塊的引出電纜處設有分線固定塊,分線固定塊壓好電纜后通過螺釘及螺母固定到漏電檢測板上,分線固定塊上有特別設計的走線槽,壓住電纜使其不會串動,避免對檢測模塊產生拉扯カ,損壞檢測模塊及電路板;槽的兩側有倒角,并采用工程塑料加工制造,防止電纜絕緣層或導體受到損壞,提高電纜使用壽命。這 里本技術的描述和應用是說明性的,并非想將本技術的范圍限制在上述實施例中。這里所披露的實施例的變形和改變是可能的,對于那些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實施例的替換和等效的各種部件是公知的。本領域技術人員應該清楚的是,在不脫離本技術的精神或本質特征的情況下,本技術可以以其它形式、結構、布置、比例,以及用其它組件、材料和部件來實現。在不脫離本技術范圍和精神的情況下,可以對這里所披露的實施例進行其它變形和改變。權利要求1.一種漏電檢測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裝置包括殼體、主控制板、漏電檢測板、分線塊,主控制板、漏電檢測板、分線塊設置于殼體內,主控制板與漏電檢測板連接; 所述漏電檢測板包括若干漏電檢測模塊,各漏電檢測模塊通過各自的引出線纜與要檢測的部件連接,各引出線纜通過分線塊固定。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漏電檢測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殼體為鈑金外殼,包括頂蓋、底座、前支撐板,前支撐板的頂部、底部分別連接頂蓋、底座。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漏電檢測裝置,其特征在于 各漏電檢測模塊焊接固定于漏電檢測板上,各引出電纜通過分線塊固定分別引出,分線塊通過緊固件固定于漏電檢測板上。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漏電檢測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控制板通過支撐螺柱固定在底座上,漏電檢測板通過支撐螺柱固定在主控制板上。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漏電檢測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控制板兩側為通訊接口,前端為通訊接口。6.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漏電檢測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漏電檢測板上集成有五個小型漏電檢測模塊。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漏電檢測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五個漏電檢測模塊的引出電纜通過分線塊固定,分線塊的過線孔為半圓孔,孔兩端增加倒角。專利摘要本技術揭示了一種漏電檢測裝置,所述裝置包括殼體、主控制板、漏電檢測板、分線塊,主控制板、漏電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漏電檢測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裝置包括:殼體、主控制板、漏電檢測板、分線塊,主控制板、漏電檢測板、分線塊設置于殼體內,主控制板與漏電檢測板連接;所述漏電檢測板包括若干漏電檢測模塊,各漏電檢測模塊通過各自的引出線纜與要檢測的部件連接,各引出線纜通過分線塊固定。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魏洪清,邱錦波,陳虎,趙名,安美珍,劉宏睿,
申請(專利權)人:天地上海采掘裝備科技有限公司,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