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柱塞式液壓制動主缸,包括具有第一進油口、第二進油口、第一出油口和第二出油口的缸體;其特征在于:缸體內設有第一柱塞和第二柱塞并形成第一壓力腔和第二壓力腔;第一柱塞上開有第一補償孔,第二柱塞上開有第二補償孔,在第一柱塞和第二柱塞處于初始狀態下,第一進油口通過第一補償孔與第一壓力腔連通,第二進油口通過第二補償孔與第二壓力腔連通,在第一柱塞和第二柱塞后移狀態下,第一進油口和第一壓力腔阻斷,第二進油口和第二壓力腔阻斷。本制動主缸采用柱塞式補油;缸體長度縮短,結構緊湊;零數量較普通型結構減少了30%;多方面的創新保證了制動主缸的工作穩定性,提高了制動輸出效率,降低了產品重量和制造成本。(*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屬 于汽車制動系統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柱塞式液壓制動主缸。
技術介紹
目前液壓制動主缸多采用活塞式、中心閥式。工作時通過活塞的運動,帶動皮圈エ作,從而產生液壓油的輸出。這種制動主缸普遍存在結構復雜、零件數量繁多、回油流量限制等多種問題,故障率高、成本高,造成不必要的浪費。如ー專利號為ZL02218139. 3(公告號為CN2558559)的中國技術專利《中心閥式制動主缸》披露了這樣ー種汽車制動系統的中心閥式制動主缸,包括缸體、活塞、回位彈簧及中心閥,中心閥裝配在活塞頭端開設的臺肩空腔內,它由閥頂桿、閥密封圈、閥回位彈簧、限位銷構成,中心閥隨活塞移動開啟或關閉,控制制動腔的制動液壓力。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現狀而提供ー種結構簡單緊湊、零部件少的柱塞式液壓制動主缸,其還具有工作穩定性好、輸出效率高、降低產品重量和制造成本的優點。本技術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柱塞式液壓制動主缸,包括具有第一進油ロ、第二進油ロ、第一出油口和第二出油ロ的缸體;其特征在于所述缸體內設有第一柱塞和第二柱塞,第一柱塞一端外露出缸體供與踏板相連;第一柱塞和第二柱塞之間形成第一壓カ腔,所述第一出油ロ與第一壓カ腔連通,第二柱塞后部形成第二壓力腔,所述第二出油ロ與第二壓カ腔連通;第一柱塞的外周面與缸體內壁之間設有兩個第一皮圈密封,該兩個第一皮圈位于第一進油ロ的兩側,第二柱塞的外周面與缸體內壁之間設有兩個第二皮圈密封,該兩個第二皮圈位于第二進油ロ的兩側;第一柱塞和第二柱塞之間支承有第一彈簧,第二柱塞和缸體的后內壁之間支撐有第二彈簧;第一柱塞上開有第一補償孔,第二柱塞上開有第二補償孔,在第一柱塞和第二柱塞處于初始狀態下,第一進油ロ通過第一補償孔與第一壓カ腔連通,第二進油ロ通過第二補償孔與第二壓カ腔連通,在第一柱塞和第二柱塞后移狀態下,所述第一進油ロ和第一壓カ腔阻斷,第二進油口和第二壓力腔阻斷。上述第一柱塞的后端具有第一凹腔,所述第一補償孔設置在第一凹腔的側壁上,且第一補償孔有多個;所述第二柱塞的后端具有第二后凹腔,所述第二補償孔設置在第二后凹腔的側壁上,且第二補償孔有多個。在柱塞上設置凹腔便于加工補償孔,另外凹腔還給彈簧提供安裝空間。上述第二柱塞的前端具有第二前凹腔,所述第一彈簧的前端通過第一前彈簧座支撐在第一凹腔的底部,第一彈簧的后端通過第一后彈簧座支撐在第二前凹腔的底部,所述第二彈簧的前端通過第二前彈簧座支撐在第二后凹腔的底部,第二彈簧的后端通過第二后彈黃座支撐在缸體的后內壁上。上述第一前彈簧座和第一后彈簧座之間通過第一連桿連接在一起,即第一連桿的前端活動穿過第一前彈簧座后通過第一連桿上的前擋肩與第一前彈簧座限位,第一連桿的后端活動穿過第一后彈簧座后通過第一連桿上的后擋肩與第一后彈簧座限位;所述第二前彈簧座和第二后彈簧座之間通過第二連桿連接在一起,即第二連桿的前端活動穿過第二前彈簧座后通過第二連桿上的前擋肩與第二前彈簧座限位,第二連桿的后端活動穿過第二后彈簧座后通過第二連桿上的后擋肩與第二后彈簧座限位。第一柱塞和第二柱塞通過連桿連接,保證第一柱塞和第二柱塞在靜止狀態下,兩者相對位置不會改變,對各柱塞起到限位作用。上述缸體的內壁設有沿前后間隔設置的兩個第一環形槽,該兩個第一環形槽位于第一進油ロ的前后兩側,所述兩個第一皮圈分別安裝在所述兩個第一環形槽內;所述缸體的內壁設有沿前后間隔設置的兩個第二環形槽,該兩個第二環形槽位于第二進油ロ的前后兩側,所述兩個第二皮圈分別安裝在所述兩個第二環形槽內。由于皮圈安裝在缸體內壁的環形槽內,這樣即使柱塞前后滑移,也不會帶動皮圈滑移,皮圈位置更為穩定,磨損少,保證制動主缸工作穩定性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的優點在于第二,取消傳統制動主缸采用補償孔和中心閥補油方式,而采用柱塞式補油;第二,缸體長度縮短,結構緊湊;第三,皮圈固定在缸體上,保證了工作的穩定性;第四,零數量較普通型結構減少了 30%;多方面的創新保證了制動主缸的工作穩定性,提高了制動輸出效率,降低了產品重量和制造成本。附圖說明圖I為本技術實施例的結構剖視圖(活塞靜止狀態);圖2為本技術實施例的結構剖視圖(制動狀態)。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ー步詳細描述。如圖1、2所示,為本技術的ー個優選實施例。一種柱塞式液壓制動主缸,包括具有第一進油ロ 11a、第二進油ロ lib、第一出油ロ 12a和第二出油ロ 12b的缸體I。第一進油ロ IIa和第二進油ロ Ilb與油杯9連通,油杯始終對第一進油ロ Ila和第二進油ロ Ilb進行補油。缸體I內設有第一柱塞2a和第二柱塞2b,第一柱塞2a和第二柱塞2b與缸體I內壁之間為間隙配合,井能相對缸體I前后滑移,第一柱塞2a —端外露出缸體I供與踏板相連。第一柱塞2a和第二柱塞2b之間形成第一壓カ腔3a,第一出油ロ 12a與第一壓カ腔3a連通,第二柱塞2b后部形成第二壓カ腔3b,第二出油ロ 12b與第二壓カ腔3b連通。第一柱塞2a的外周面與缸體I內壁之間設有兩個第一皮圈4a密封,該兩個第一皮圈4a位于第一進油ロ Ila的兩側,第二柱塞2b的外周面與缸體I內壁之間設有兩個第ニ皮圈4b密封,該兩個第二皮圈4b位于第二進油ロ Ilb的兩側。缸體I的內壁設有沿前后間隔設置的兩個第一環形槽8a,該兩個第一環形槽8a位于第一進油ロ Ila的前后兩側,兩個第一皮圈4a分別安裝在兩個第一環形槽8a內;缸體I的內壁設有沿前后間隔設置的兩個第二環形槽8b,該兩個第二環形槽Sb位于第二進油ロIlb的前后兩側,兩個第二皮圈4b分別安裝在兩個第二環形槽8b內。第一柱塞2a和第二柱塞2b之間支承有第一彈簧5a,第二柱塞2b和缸體I的后內壁之間支撐有第二彈簧5b。第一柱塞2a上開有第一補償孔6a,第二柱塞2b上開有第二補償孔6b,在第一柱塞2a和第二柱塞2b處于初始狀態下,第一進油ロ IIa通過第一柱塞2a與缸體I內壁之間的間隙及第一補償孔6a與第一壓カ腔3a連通,第二進油ロ Ilb通過第二柱塞2b與缸體I內壁之間的間隙及第ニ補償孔6b與第二壓カ腔3b連通,在第一柱塞2a和第二柱塞2b后移狀態下,第一進油ロ Ila和第一壓カ腔3a之間被兩個第一皮圈4a阻斷,第二進油ロ Ilb和第二壓カ腔3b之間被兩個第二皮圈4b阻斷。第一柱塞2a的后端具有第一凹腔2al,第一補償孔6a設置在第一凹腔2al的側壁上,且第一補償孔6a有多個;第二柱塞2b的后端具有第二后凹腔2bl,第二補償孔6b設置在第二后凹腔2bl的側壁上,且第二補償孔6b有多個。第二柱塞2b的前端具有第二前凹腔2b3,第一彈簧5a的前端通過第一前彈簧座5al支撐在第一凹腔2a2的底部,第一彈簧5a的后端通過第一后彈簧座5a2支撐在第二前凹腔2b3的底部,第二彈簧5b的前端通過第二前彈簧座5bl支撐在第二后凹腔2b2的底部,第二彈簧5b的后端通過第二后彈簧座5b2支撐在缸體I的后內壁上。第一前彈簧座5al和第一后彈簧座5a2之間通過第一連桿7a連接在一起,即第一連桿7a的前端活動穿過第一前彈簧座5al后通過第一連桿7a上的前擋肩7al與第一前彈簧座5al限位,第一連桿7a的后端活動穿過第一后彈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柱塞式液壓制動主缸,包括具有第一進油口(11a)、第二進油口(11b)、第一出油口(12a)和第二出油口(12b)的缸體(1);其特征在于:所述缸體(1)內設有第一柱塞(2a)和第二柱塞(2b),第一柱塞(2a)一端外露出缸體(1)供與踏板相連;第一柱塞(2a)和第二柱塞(2b)之間形成第一壓力腔(3a),所述第一出油口(12a)與第一壓力腔(3a)連通,第二柱塞(2b)后部形成第二壓力腔(3b),所述第二出油口(12b)與第二壓力腔(3b)連通;第一柱塞(2a)的外周面與缸體(1)內壁之間設有兩個第一皮圈(4a)密封,該兩個第一皮圈(4a)位于第一進油口(11a)的兩側,第二柱塞(2b)的外周面與缸體(1)內壁之間設有兩個第二皮圈(4b)密封,該兩個第二皮圈(4b)位于第二進油口(11b)的兩側;第一柱塞(2a)和第二柱塞(2b)之間支承有第一彈簧(5a),第二柱塞(2b)和缸體(1)的后內壁之間支撐有第二彈簧(5b);第一柱塞(2a)上開有第一補償孔(6a),第二柱塞(2b)上開有第二補償孔(6b),在第一柱塞(2a)和第二柱塞(2b)處于初始狀態下,第一進油口(11a)通過第一補償孔(6a)與第一壓力腔(3a)連通,第二進油口(11b)通過第二補償孔(6b)與第二壓力腔(3b)連通,在第一柱塞(2a)和第二柱塞(2b)后移狀態下,所述第一進油口(11a)和第一壓力腔(3a)阻斷,第二進油口(11b)和第二壓力腔(3b)阻斷。...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柏青,
申請(專利權)人:寧波安捷制動器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