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處理生活污水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微污泥生活污水處理系統,包括格柵集水井(1)、沉沙池(2)、缺氧吸附池(3)、一級接觸氧化池(4)、二級接觸氧化池(5)以及沉淀池(6),所述沉沙池(2)、缺氧吸附池(3)、一級接觸氧化池(4)、二級接觸氧化池(5)以及沉淀池(6)依次通過水管相連接,所述格柵集水井(1)通過水泵(9)以及水管與沉沙池(2)連接,所述沉淀池(6)底部設有出水口,所述出水口還通過水泵(9)以及水管分別與缺氧吸附池(3)以及一級接觸氧化池(4)的進水口相連接,這種污水處理系統能最大化減少污泥量且處理效果好。(*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處理生活污水
,尤其涉及一種微污泥生活污水處理系統。
技術介紹
現階段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主要采用活性污泥法進行處理,但產生的剩余污泥量大約在日處理水量的0. 3%-0. 5%,其含水率一般為98%-99%,而剩余污泥仍需投加藥劑后脫水,脫水后仍需埋填或焚燒等后繼處理,大大增加了污水處理廠的運行成本,并且若處理不當也將對周圍環境造成二次污染。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ー種能最大化減少污泥量且處理效果好的微污泥生活污水處理系統。本技術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微污泥生活污水處理系統,包括格柵集水井、沉沙池、缺氧吸附池、ー級接觸氧化池、ニ級接觸氧化池以及沉淀池,所述格柵集水井內設有粗格柵以及細格柵,所述沉沙池、缺氧吸附池、ー級接觸氧化池、ニ級接觸氧化池以及沉淀池依次通過水管相連接,所述格柵集水井通過水泵以及水管與沉沙池連接,且所述的沉沙池、缺氧吸附池、ー級接觸氧化池、ニ級接觸氧化池以及沉淀池的水位依次減少,所述缺氧吸附池、ー級接觸氧化池以及ニ級接觸氧化池的進水ロ位于池下部,出水ロ位于池上部,所述沉淀池底部還設有出水ロ,所述出水ロ通過水泵以及水管分別與缺氧吸附池以及ー級接觸氧化池的進水口相連接。采用以上結構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具有以下優點將沉淀池底部與缺氧吸附池以及ー級接觸氧化池連接,這樣就可以將沉淀池內帶污泥的部分水再次經過缺氧吸附池以及ー級接觸氧化池,使得里面大部分污泥被除去,然后將進水口設置在缺氧吸附池、ー級接觸氧化池以及ニ級接觸氧化池三個池的下部,出水ロ設置在三個池的上部,然后通過重力作用依次流動,這樣污水的會充分經過這三個池的內置填料,使得污水處理更好。作為優選,所述ー級接觸氧化池以及ニ級接觸氧化池的填料為軟性填料。所述的軟性填料為多層海綿。將原先的弾性填料變為軟性填料海綿,而且還設置多層海綿,這樣使得污水經過內置填料時的接觸面積更大,污水處理效果更好。作為優選,所述的粗格柵格柵間隔為10-40mm,所述細格柵格柵間隔為I. 5_10mm。這樣設計能確保格柵集水井內的水泵的正常工作,且減少了后繼處理的負荷。附圖說明圖I為本技術微污泥生活污水處理系統的結構示意圖。如圖所示1、格柵集水井;2、沉沙池;3、缺氧吸附池;4、一級接觸氧化池;5、ニ級接觸氧化池;6、沉淀池;7、粗格柵;8、細格柵;9、水泵;10、總進水口 ;11、總出水口。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方式對本技術做進ー步描述,但是本技術不僅限于以下具體實施方式。如圖所示一種微污泥生活污水處理系統,包括格柵集水井I、沉沙池2、缺氧吸附池3、ー級接觸氧化池4、ニ級接觸氧化池5以及沉淀池6,所述格柵集水井I內設有粗格柵7以及細格柵8,所述沉沙池2、缺氧吸附池3、ー級接觸氧化池4、ニ級接觸氧化池5以及沉淀池6依次通過水管相連接,所述格柵集水井I通過水泵9以及水管與沉沙池2連接,且所述的沉沙池2、缺氧吸附池3、ー級接觸氧化池4、ニ級接觸氧化池5以及沉淀池6的水位依次減少,所述缺氧吸附池3、ー級接觸氧化池4以及ニ級接觸氧化池5的進水口位于池下部,出水ロ位于池上部,所述沉淀池6底部還設有出水ロ,所述出水ロ還通過水泵9以及水管分別與缺氧吸附池3以及ー級接觸氧化池4的進水口相連接。所述ー級接觸氧化池4以及ニ級接觸氧化池5為底部進水,均勻配水,上部出水,均勻集水。所述ー級接觸氧化池4以及ニ級接觸氧化池5的填料為軟性填料。所述的軟性填料為多層海綿。該海綿具有比表面積大、孔隙率大、經久耐用等特點;布置方式為橫向分塊布置,豎向為分層布置,間距在Im 2m之間。所述的粗格柵7格柵間隔為10-40mm,所述細格柵8格柵間隔為I. 5_10mm。所述微污泥生活污水處理系統的工作流程是(一)污水首先通過總進水ロ10進入格柵集水井I,然后通過格柵集水井I內的粗格柵7以及細格柵8去除大的漂浮物及懸浮物,然后通過格柵集水井I內的水泵9提升到沉砂池2去除密度大于2. 65的無機顆粒。(ニ)沉沙池2的出水通過重力作用進入缺氧吸附池3。此步驟控制污水反應在厭氧第一階段即水解酸化段,從而使復雜的有機物分解成簡單的有機物,減少了水力停留時間,提高了污水的生化性。(三)污水從缺氧吸附池3通過重力作用流入ー級接觸氧化池4。(四)ー級接觸氧化池4出水通過重力作用流入ニ級接觸氧化池5。上面兩個步驟都是控制污水在充氧的條件下,不斷的產生微生物種群的適應、淘汰、優選、増殖等過程,從而能夠培育、馴化、誘導出與原污水適應的優勢微生物種群,然后通過這些微生物來分解有機污染物。同時因氧化池中布置多層海綿填料,不僅從橫向上起到了截留過濾作用,還在豎向上各海綿層形成各優勢生物膜,大大提高了去除效率。(五)ニ級接觸氧化池5出水通過重力作用流入沉淀池6,沉淀池6上總出水ロ11將清液排出,底部污泥回流至缺氧吸附池3與ー級接觸氧化池4,從而達到補充系統微生物,同時降低污泥量,這樣反復進行處理,幾乎沒有污泥產生。權利要求1.一種微污泥生活污水處理系統,包括格柵集水井(I)、沉沙池(2)、缺氧吸附池(3)、一級接觸氧化池(4 )、二級接觸氧化池(5 )以及沉淀池(6 ),所述格柵集水井(I)內設有粗格柵(7)以及細格柵(8),所述沉沙池(2)、缺氧吸附池(3)、一級接觸氧化池(4)、二級接觸氧化池(5)以及沉淀池(6)依次通過水管相連接,所述格柵集水井(I)通過水泵(9)以及水管與沉沙池(2)連接,且所述的沉沙池(2)、缺氧吸附池(3)、一級接觸氧化池(4)、二級接觸氧化池(5)以及沉淀池(6)的水位依次減少,其特征在于所述缺氧吸附池(3)、一級接觸氧化池(4)以及二級接觸氧化池(5)的進水口位于池下部,出水口位于池上部,所述沉淀池(6)底部設有出水口,所述出水口還通過水泵(9)以及水管分別與缺氧吸附池(3)以及一級接觸氧化池(4 )的進水口相連接。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微污泥生活污水處理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級接觸氧化池(4)以及二級接觸氧化池(5)的填料為軟性填料。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微污泥生活污水處理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軟性填料為多層海綿。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微污泥生活污水處理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粗格柵(7)格柵間隔為10-40mm,所述細格柵(8)格柵間隔為I. 5_10mm。專利摘要本技術涉及處理生活污水
,尤其涉及一種微污泥生活污水處理系統,包括格柵集水井(1)、沉沙池(2)、缺氧吸附池(3)、一級接觸氧化池(4)、二級接觸氧化池(5)以及沉淀池(6),所述沉沙池(2)、缺氧吸附池(3)、一級接觸氧化池(4)、二級接觸氧化池(5)以及沉淀池(6)依次通過水管相連接,所述格柵集水井(1)通過水泵(9)以及水管與沉沙池(2)連接,所述沉淀池(6)底部設有出水口,所述出水口還通過水泵(9)以及水管分別與缺氧吸附池(3)以及一級接觸氧化池(4)的進水口相連接,這種污水處理系統能最大化減少污泥量且處理效果好。文檔編號C02F9/14GK202643512SQ20122035305公開日2013年1月2日 申請日期2012年7月20日 優先權日2012年7月20日專利技術者王冰, 左蓉, 竺立兵, 徐小英 申請人:浙江泰來環保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微污泥生活污水處理系統,包括格柵集水井(1)、沉沙池(2)、缺氧吸附池(3)、一級接觸氧化池(4)、二級接觸氧化池(5)以及沉淀池(6),所述格柵集水井(1)內設有粗格柵(7)以及細格柵(8),所述沉沙池(2)、缺氧吸附池(3)、一級接觸氧化池(4)、二級接觸氧化池(5)以及沉淀池(6)依次通過水管相連接,所述格柵集水井(1)通過水泵(9)以及水管與沉沙池(2)連接,且所述的沉沙池(2)、缺氧吸附池(3)、一級接觸氧化池(4)、二級接觸氧化池(5)以及沉淀池(6)的水位依次減少,其特征在于:所述缺氧吸附池(3)、一級接觸氧化池(4)以及二級接觸氧化池(5)的進水口位于池下部,出水口位于池上部,所述沉淀池(6)底部設有出水口,所述出水口還通過水泵(9)以及水管分別與缺氧吸附池(3)以及一級接觸氧化池(4)的進水口相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冰,左蓉,竺立兵,徐小英,
申請(專利權)人:浙江泰來環保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