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用于工程車輛的翻轉裝置,包含有設置在工程車輛的車架上的四連桿裝置、與四連桿裝置鉸接的托板(5),四連桿裝置中的一個連桿設置為助力裝置(2),四連桿裝置設置為包含有底座(1)、助力裝置(2)、連桿(3)和翻轉臂(4),底座(1)設置為包含有前底座(11)和后底座(12),助力裝置(2)設置為多個并設置為兩組其中的一組設置在前底座(11)的一側另一組設置在后底座(12)的另一側,助力裝置(2)的一端設置為與底座(1)鉸接、另一端設置為與連桿(3)鉸接,翻轉臂(4)的一端設置為與前底座(11)鉸接、另一端設置為與托板(5)的頂端鉸接,連桿(3)的頂端設置為與托板(5)的底端鉸接,因此減少了對工程車輛的車架的占用空間,使專用裝置布置分布更合理。(*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翻轉裝置,尤其是一種用于工程車輛的翻轉裝置。二
技術介紹
在進行工程作業時,通常需要使用工程車輛,一般工程車輛為了滿足特殊的作業要求,需要在工程車輛上加裝一些專用裝置,因此工程車輛是一個重要的工程裝置,在工程車輛中,為了保證工程車輛的行駛性能,通常把一些專用裝置放置在車架上,但在使用這些專用裝置時,又需要與車架分開,從而提供較大的操作空間,所以用于工程車輛的翻轉裝置是一個重要部件,在現有的用于工程車輛的翻轉裝置中都是使用電動機或發動機等動力源作為動力,由于使用了電動機或發動機等動力源,在有限的車架上的空間中,不方便專用裝 置的分布設置,可能影響工程車輛的行駛性能。三、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克服上述技術缺點,本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用于工程車輛的翻轉裝置,因此減少了對工程車輛的車架的占用空間,使專用裝置布置分布更合理。為達到上述目的,本技術采取的技術方案是包含有設置在工程車輛的車架上的四連桿裝置、與四連桿裝置鉸接的托板,四連桿裝置中的一個連桿設置為助力裝置。通過四連桿裝置的翻轉,使托板在工程車輛的車架后面,由于設計了四連桿裝置和托板,使用了助力裝置,不再使用電動機或發動機等動力源,因此減少了對工程車輛的車架的占用空間,使專用裝置布置分布更合理。本技術設計了,四連桿裝置設置為包含有底座、助力裝置、連桿和翻轉臂,底座設置為包含有前底座和后底座,助力裝置設置為多個并設置為兩組其中的一組設置在前底座的一側另一組設置在后底座的另一側,助力裝置的一端設置為與底座鉸接、另一端設置為與連桿鉸接,翻轉臂的一端設置為與前底座鉸接、另一端設置為與托板的頂端鉸接,連桿的頂端設置為與托板的底端鉸接。本技術設計了,前底座設置為在工程車輛的車架的一側凸出,后底座設置為在工程車輛的車架的另一側凸出。本技術設計了,助力裝置設置為包含有扭桿彈簧、支架、上轉動臂、下轉動臂和手柄,在支架的兩端分別設置有與底座和連桿轉動聯接的轉動軸,上轉動臂和下轉動臂的一端分別設置為與支架的兩端轉動軸轉動聯接,上轉動臂和下轉動臂的另一端分別設置為與扭桿彈簧的兩端鉸接,在上轉動臂和下轉動臂上設置有手柄。本技術的技術效果在于利用扭桿彈簧的扭轉變形完成能量儲存及釋放,此過程可循環操作,減少了能量輸入及由此帶來的傳動環節,同時通過搖臂的角度變化可以直觀的顯示帶動部件的運動情況;將多根扭桿彈簧固定于安裝基礎,并采取措施保證這些扭桿彈簧的同軸度,以及端面在一個平面,通過搖臂和連桿的使用,使多根扭桿彈簧同時產生角度變化,從而可以完成大力矩的傳遞,具備結構簡單,空間小等優點;在搖臂支承座一端增加導向臂,保證了兩側扭桿彈簧受力均勻,同時對傳遞過程中的連桿進行了限位,防止連桿出現左右晃動,零部件產生應力集中及由此帶來的變形,保證了系統的使用壽命;在扭桿彈簧的固定端,通過連接銷將扭桿座固定于扭桿座支架總成上,這樣避免了傳動過程中扭桿固定端的角度位移,可以實現大力矩的高精度傳動;當扭桿彈簧的力量無法滿足傳動要求時,可以輔助其他動力完成傳動。四附圖說明圖I為本技術的示意圖圖2為圖I的俯視圖圖3為助力裝置2的結構示意圖。五具體實施方式附圖為本技術的一個實施例,結合附圖具體說明本實施例,包含有底座I、助力裝置2、連桿3、翻轉臂4和托板5,底座I設置為包含有前底座11和后底座12,底座I設·置在工程車輛的車架上,助力裝置2設置為十個并其中的五個設置在前底座11的一側另五個設置在后底座12的另一側,助力裝置2的一端設置為與底座I鉸接、另一端設置為與連桿3鉸接,翻轉臂4的一端設置為與前底座11鉸接、另一端設置為與托板5的頂端鉸接,連桿3的頂端設置為與托板5的底端鉸接。在本實施例中,前底座11設置為在工程車輛的車架的一側凸出,后底座12設置為在工程車輛的車架的另一側凸出。在本實施例中,助力裝置2設置為包含有扭桿彈簧21、支架22、上轉動臂23、下轉動臂24和手柄25,在支架22的兩端分別設置有與底座I和連桿3轉動聯接的轉動軸,上轉動臂23和下轉動臂24的一端分別設置為與支架22的兩端轉動軸轉動聯接,上轉動臂23和下轉動臂24的另一端分別設置為與扭桿彈簧21的兩端鉸接,在上轉動臂23和下轉動臂24上設置有手柄25。把專用裝置安裝在托板5上,當工程車輛行駛時,連桿3和翻轉臂4收攏,把托板5放置在車架上,當在進行工程作業時,把托板5向后推動,使連桿3和翻轉臂4向后展開,托板5帶動專用裝置向后移動。本技術具有下特點I、由于設計了四連桿裝置和托板5,使用了助力裝置2,不再使用電動機或發動機等動力源,因此減少了對工程車輛的車架的占用空間,使專用裝置布置分布更合理。2、由于設計了助力裝置2,推動托板5更省力,同時助力裝置2的可靠性更高。3、由于設計了底座1,留出了操作人員的站立空間。在用于工程車輛的翻轉裝置
內;凡是包含有設置在工程車輛的車架上的四連桿裝置、與四連桿裝置鉸接的托板5,四連桿裝置中的一個連桿設置為助力裝置2的
技術實現思路
都在本技術的保護范圍內。權利要求1.一種用于工程車輛的翻轉裝置;其特征是包含有設置在工程車輛的車架上的四連桿裝置、與四連桿裝置鉸接的托板(5),四連桿裝置中的一個連桿設置為助力裝置(2)。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用于工程車輛的翻轉裝置;其特征是四連桿裝置設置為包含有底座(I)、助力裝置(2)、連桿(3)和翻轉臂(4),底座(I)設置為包含有前底座(11)和后底座(12),助力裝置(2)設置為多個并設置為兩組其中的一組設置在前底座(11)的一側另一組設置在后底座(12)的另一側,助力裝置(2)的一端設置為與底座(I)鉸接、另一端設置為與連桿(3)鉸接,翻轉臂(4)的一端設置為與前底座(11)鉸接、另一端設置為與托板(5)的頂端鉸接,連桿(3)的頂端設置為與托板(5)的底端鉸接。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工程車輛的翻轉裝置;其特征是前底座(11)設置為在工程車輛的車架的一側凸出,后底座(12)設置為在工程車輛的車架的另一側凸出。4.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用于工程車輛的翻轉裝置;其特征是助力裝置(2)設置為包含有扭桿彈簧(21)、支架(22)、上轉動臂(23)、下轉動臂(24)和手柄(25),在支架(22)的兩端分別設置有與底座(I)和連桿(3)轉動聯接的轉動軸,上轉動臂(23)和下轉動臂(24)的一端分別設置為與支架(22)的兩端轉動軸轉動聯接,上轉動臂(23)和下轉動臂(24)的另一端分別設置為與扭桿彈簧(21)的兩端鉸接,在上轉動臂(23)和下轉動臂(24)上設置有手柄(25)。專利摘要一種用于工程車輛的翻轉裝置,包含有設置在工程車輛的車架上的四連桿裝置、與四連桿裝置鉸接的托板(5),四連桿裝置中的一個連桿設置為助力裝置(2),四連桿裝置設置為包含有底座(1)、助力裝置(2)、連桿(3)和翻轉臂(4),底座(1)設置為包含有前底座(11)和后底座(12),助力裝置(2)設置為多個并設置為兩組其中的一組設置在前底座(11)的一側另一組設置在后底座(12)的另一側,助力裝置(2)的一端設置為與底座(1)鉸接、另一端設置為與連桿(3)鉸接,翻轉臂(4)的一端設置為與前底座(11)鉸接、另一端設置為與托板(5)的頂端鉸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用于工程車輛的翻轉裝置;其特征是:包含有設置在工程車輛的車架上的四連桿裝置、與四連桿裝置鉸接的托板(5),四連桿裝置中的一個連桿設置為助力裝置(2)。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樹忠,劉增明,姚振敏,呂宗興,朱兆錦,
申請(專利權)人:山東岱陽重工機械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