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絞盤剎車裝置,包括剎車軸以及設于所述剎車軸上的外剎車錐盤、內剎車錐盤、剎車轂、螺旋離合機構及剎車聯軸套,所述剎車轂與絞盤的卷筒鍵齒嚙合,所述剎車軸驅動所述螺旋離合機構分離,所述螺旋離合機構的分離過程實現外剎車錐盤與內剎車錐盤分別夾緊所述剎車轂。采用外剎車錐盤與內剎車錐盤來卡緊剎車轂,剎車轂與錐盤之間為錐面接觸,面積更大,摩擦力增大,制動可靠;相比現有的錐鼓漲緊式剎車,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利用剎車轂與絞盤卷筒鍵齒嚙合,制動力損耗小,有效提升制動響應,全面提高絞盤的剎車性能。(*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ー種絞盤,尤其是絞盤的剎車裝置。
技術介紹
絞盤種類很多,有各類休閑越野車船用絞盤,各類特種工程作業絞盤,各種軍隊特種用途絞盤及其它各行業專用絞盤等,廣泛應用于休閑越野,工程救援,冶金,勘探,林牧漁業及石油、礦產開采等,其中休閑越野是絞盤主要市場,是車輛、船只的自我保護和牽引裝置。目前國內外絞盤通常由馬達、滾筒、剎車、減速器、離合器、控制器、鋼絲繩及ー些相應附件等幾大部分組成。其中絞盤剎車是絞盤的ー個重要組成部分,要求在絞盤工作停頓時剎車自動反應,將牽引的載荷停住。目前絞盤的剎車裝置有多種,常規有機械手剎,液壓剎車,電磁剎車,機械自動剎車等,機械手剎安全性不夠,容易出現事故,而液壓、電磁剎車成本較 高。機械自動剎車有錐鼓式、漲圈式和棘輪式,它們各有其特點,但是漲圈式絞車使用壽命短,而普通棘輪絞車容易產生噪音,錐鼓式應用在絞盤上從對絞盤的工作性能和本身的使用壽命來看相對其他兩種制動器均較好,但從長期的使用壽命和制動可靠性方面還不是很理想。而且以上三種制動器還有ー個共同缺點,即工作中發熱量大,散熱困難,加速了絞盤的損壞。因此我們嚴峻地認識到,為了保證野外駕駛的安全,現有技術中的絞盤還難以讓人放心,很有必要專利技術ー個既能克服上述制動器的不足之處又能較好地滿足絞盤工作性能的制動器。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提供ー種絞盤剎車裝置,結構較簡單,制造エ藝性、裝配性較好,制動性能穩定。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采用如下技術方案ー種絞盤剎車裝置,包括剎車軸以及設于所述剎車軸上的外剎車錐盤、內剎車錐盤、剎車轂、螺旋離合機構及剎車聯軸套,所述剎車轂與絞盤的卷筒鍵齒嚙合,所述剎車軸驅動所述螺旋離合機構分離,所述螺旋離合機構的分離過程實現外剎車錐盤與內剎車錐盤分別夾緊所述剎車轂。進ー步的,所述螺旋離合機構包括第一扭轉套與第二扭轉套,所述第一扭轉套與所述第二扭轉套通過螺旋面軸向嚙合,所述第一扭轉套與所述第二扭轉套外壁均設有凸耳,所述第一扭轉套上的凸耳與所述第二扭轉套上的凸耳在軸向方向上交錯設置,所述剎車聯軸套內壁設有凸臺,所述凸臺在所述剎車聯軸套轉動時推動第一扭轉套或第二扭轉套上的凸耳實現螺旋離合機構的嚙合。進ー步的,所述第一扭轉套與所述內剎車錐盤連接,所述第二扭轉套與所述剎車軸鍵齒嚙合。進ー步的,所述第一扭轉套與所述內剎車錐盤一體成型。進ー步的,所述剎車軸上設有在第二扭轉套軸向移動時進行限位的限位結構。進ー步的,所述限位結構為設在所述剎車軸端部的壓板。進ー步的,所述壓板與所述第二扭轉套之間設有波形墊圈。進ー步的,所述剎車軸上還設有在螺旋離合機構未受驅動時使螺旋離合機構處于半離合狀態的預緊件。進ー步的,所述剎車軸軸端與外剎車錐盤之間設有外摩擦片和內摩擦片。進ー步的,所述外剎車錐盤與剎車軸軸端之間設有蝶形彈簧。本技術的有益效果I、本技術采用外剎車錐盤與內剎車錐盤來卡緊剎車轂,剎車轂與錐盤之間為錐面接觸,面積更大,摩擦力増大,制動可靠;相比現有的錐鼓漲緊式剎車,本技術利 用剎車轂與絞盤卷筒鍵齒嚙合,制動カ損耗小,有效提升制動響應,全面提高絞盤的剎車性倉泛;2、采用螺旋離合機構,結構簡單,制造エ藝性、裝配性好,能適用動力下正反兩個方向運轉,負載下ー個方向制動;3、剎車過程波形墊圈來平衡制動力,使得制動更加平穩、噪音小、可靠性高。4、增加外摩擦片和內摩擦片后,在絞盤制動時,內摩擦片作用于外剎車錐盤的端面上,増加了外剎車錐盤的摩擦面積,使得外剎車錐盤迅速制動,繼而制動剎車轂,使得絞盤整體的剎車性能提升,制動更加穩定、可靠。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做進ー步的說明圖I為本技術實施例ー絞盤剎車裝置的組裝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實施例ー絞盤剎車裝置的分解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實施例ー絞盤剎車裝置螺旋離合機構的截面示意圖;圖4為帶有本技術實施例ー剎車裝置的絞盤結構示意圖;圖5為本技術實施例ニ絞盤剎車裝置的組裝結構示意圖;圖6為本技術實施例三絞盤剎車裝置的組裝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實施例一參照附圖說明圖1、2,ー種絞盤剎車裝置,包括剎車軸1,剎車軸I上自左向右依次安裝有外剎車錐盤21、剎車轂23、內剎車錐盤22、螺旋離合機構3及剎車聯軸套4。外剎車錐盤21 :為中空的圓臺體,中空部分為近似扁圓的通孔210 ;內剎車錐盤22 :同樣是中空的圓臺體,中空部分為臺階孔220 ;剎車轂23 :為齒輪件,其軸向兩側面設有與外剎車錐盤21、內剎車錐盤22配合的斜面,剎車轂23外圈設有鍵齒;結合圖3,螺旋離合機構3 :由第一扭轉套31與第二扭轉套32組成,第一扭轉套31的一端部設有軸向凸起,形成螺旋面,第二扭轉套32對應第一扭轉套31的一端部設有軸向凸起,同樣形成螺旋面,第一扭轉套31與第二扭轉套32通過螺旋面軸向嚙合,第一扭轉套31與第二扭轉套32的外壁均設有凸耳;剎車聯軸套4 :在其內壁設有凸臺41,凸臺41在剎車聯軸套4轉動時推動第一扭轉套31或第二扭轉套32上的凸耳實現螺旋離合機構3的嚙合;剎車軸I :用于串接上述零件,自左向右依次設計有卡肩10、扁勢段11、圓柱段12、直齒段13,卡肩10起到軸向定位作用,使零部件能準確的安裝在對應位置;扁勢段11與外剎車錐盤21的扁圓通孔210配合,可以帶動外剎車錐盤21 —起轉到;圓柱段12用于安裝內剎車錐盤22與第一扭轉套31 ;直齒段13用于配裝第二扭轉套32 ;剎車軸I為階梯、扁勢、花鍵、螺紋一體成型,結構簡單,定位準確,為套設在剎車軸I上的各個零件提供可靠的支持;參照圖1,內剎車錐盤22上的臺階孔220用于連接第一扭轉套31,第一扭轉套31上設有插接臺階孔的連接體,當然第一扭轉套31與內剎車錐盤22也可以是一體成型的。上述的外剎車錐盤21、剎車轂23、內剎車錐盤22均采用鋼鑄件,牢固耐磨,而且溫度傳遞快,適用于摩擦制動機構。在剎車軸I的右端還設有在第二扭轉套32軸向移動時進行限位的限位結構,即在剎車軸I的端部通過緊固件固定有一碗型壓板52,在壓板52與第二扭轉套32之間還可增加一波形墊圈51,波形墊圈51在第二扭轉套32軸向移動時,起到緩沖效果,能有效平衡螺旋離合機構3的圓周力,減小工作噪音,且波形墊圈的彈性變形,方便零件之間的間隙調整。剎車軸I上還設有在螺旋離合機構3未受驅動時使螺旋離合機構3處于半離合狀態的預緊件24,預緊件24優選為扭簧,扭簧一端固定在剎車軸I上,另一端嵌裝在第一扭轉套31上,在扭簧的作用下,當螺旋離合機構3未受驅動時,第一扭轉套31上的凸耳310與第二扭轉套32的凸耳320之間錯開α角。參照圖4,剎車聯軸套4通過傳動軸91與絞盤的電機7連接,剎車軸I通過傳動軸92與絞盤的減速機構8連接,而減速機構8用于驅動絞盤的卷筒6,卷筒6內壁設有與剎車轂23外圈鍵齒相匹配的內齒槽。下面結合具體的工作原理來解釋本技術的特點—、當電機7得電順時針轉動時,動カ通過傳動軸91傳遞至剎車聯軸套4,剎車聯軸套4首先帶動第一扭轉套31轉動,使原本處于預緊狀態的外剎車錐盤21、剎車轂23、內剎車錐盤22松開,而扭簧由于第一扭轉套31轉動處于扭カ増大狀態,當第一扭轉套31轉過α角時,剎車聯軸套4帶動第一扭轉套31與第二扭轉套3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絞盤剎車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剎車軸以及設于所述剎車軸上的外剎車錐盤、內剎車錐盤、剎車轂、螺旋離合機構及剎車聯軸套,所述剎車轂與絞盤的卷筒鍵齒嚙合,所述剎車軸驅動所述螺旋離合機構分離,所述螺旋離合機構的分離過程實現外剎車錐盤與內剎車錐盤分別夾緊所述剎車轂。
【技術特征摘要】
...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國綱,湯良道,
申請(專利權)人:浙江諾和機電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