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船舶用救生裝置,它包括繞線支架、高強度軟繩及多個救生單元;所述高強度軟繩一端連接于繞線支架上,另一端依次串接多個救生單元;所述救生單元包括主體,主體上設置有把手,主體還延伸連接有頸部卡環(huán)。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在于在船舶遇險后本救援裝置遇水后會自動展開,為落水人員就近提供一個求生的平臺,大大縮短了救助啟動時間和救助提供距離,為外部的救援爭取了時間,最大程度保障了船舶人員的水上安全。(*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xiàn)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水上救援設備,尤其是指一種船舶用救生裝置。
技術介紹
船舶在出海的過程中,難免會碰到天災人禍,因此水上救援設備對于船舶而言是必不可缺的。時下多見的救援設備包括逃生小船、救生衣、救生圈,救生繩等。但上述設備多只是作為備用品被放置在船舶上,一旦要用要取出而后才可用,這就往往容易耽誤對落水人員的拯救。然而船舶是需要在水中運行的,一旦船整體遇險沉沒,船上人員落水后的安危就難以得到保證。而上述救生設備,無論是逃生小船,救生衣都需要一定的時間準備,而救生圈的救護性又有限,一旦出現(xiàn)事故的救助效率有限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克服了上述缺陷,提供一種啟用便捷的船舶用救生裝置。本技術的目的是這樣實現(xiàn)的一種船舶用救生裝置,它包括繞線支架、高強度軟繩及多個救生單元;所述高強度軟繩一端連接于繞線支架上,另一端依次串接多個救生單元;所述救生單元包括主體,主體上設置有把手,主體還延伸連接有頸部卡環(huán);上述結構中,所述高強度軟繩包括剛性段與彈性段,所述剛性段包括兩部分,兩部分剛性段之間為彈性段,所述一部分剛性段串接多個救生單元;另一部分剛性段連接于繞線支架上。上述結構中,所述高強度軟繩上還串接有浮球。上述結構中,所述浮球表面設置有熒光層。上述結構中,所述救生單元的主體設置有延長部連接所述頸部卡環(huán);救生單元整體由泡沫浮力材料制成。上述結構中,所述救生單元的主體呈矩形,其四角上設有圓弧倒角;所述主體上的把手為弧形把手。上述結構中,所述救生單元主體上設置有發(fā)光器。本技術的有益效果在于在船舶遇險后本救援裝置遇水后會自動展開,為落水人員就近提供一個求生的平臺,大大縮短了救助啟動時間和救助提供距離,為外部的救援爭取了時間,最大程度保障了船舶人員的水上安全。以下結合附圖詳述本技術的具體結構圖I為本技術的展開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的救生單元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的收攏實施例示意圖。I-繞線支架;2_高強度軟繩;3_救生單元;4_浮球;21、23_剛性段;22_彈性段;31-倒角;32-頸部卡環(huán);33-把手;34-發(fā)光器。具體實施方式為詳細說明本技術的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構造特征、所實現(xiàn)目的及效果,以下結合實施方式并配合附圖詳予說明。請參閱圖I以及圖2,本實施方式一種船舶用救生裝置,它包括繞線 支架I、高強度軟繩2及多個救生單元3,其中救生單元3整體由泡沫浮力材料制成。其中,高強度軟繩2的一端連接于繞線支架I上,另一端依次串接多個救生單元3。最佳的,該高強度軟繩2進一步包括兩部分剛性段21、23與彈性段22,兩部分剛性段21、23之間為彈性段22,所述一部分剛性段21用于串接多個救生單元3,另一部分剛性段23則連接在繞線支架1,從而剛性段21可以保證救生單元3之間的連接強度,不至于在外力作用下 就散架,剛性段23則確保連接繞線支架I的一定強度,而彈性段則用于傳遞、緩沖兩部分剛性段21、23的拉力,而在這個拉力太大時,彈性段22的強度較弱就會斷裂,由此在船舶沉默時即使使得救生單元3與設置在船舶上的繞線支架I之間斷開,避免其被沉船一同拖入水中。進一步的,本專利中救生單元3包括主體,主體上設置有把手33,主體還延伸連接有頸部卡環(huán)32,由此落水人員可以通過把手33握持在救生單元3主體上,而若漂浮體力不支,還可將頭置入頸部卡環(huán)32中,從而保持頭以上在水面上,不至于溺水。較佳的,救生單元3的主體設置有延長部連接所述頸部卡環(huán)32,由此一個主體可連接多個頸部卡環(huán)32,相互之間不受到太大影響,此外救生單元3的主體最好呈矩形,其四角上設有圓弧倒角31,倒角31可防止在救援過程中對附近的落水人員產(chǎn)生不必要的傷害,同時在主體上的把手33也最好為弧形把手,最大程度保護人員安全。最后,在上述的高強度軟繩2上最佳的還串接有浮球4,在浮球4表面設置熒光層,方便救援人員的發(fā)現(xiàn)。同樣的,還可在救生單元3主體上設置發(fā)光器34,緊急時發(fā)光器34保持閃爍,便于救援人員及時發(fā)現(xiàn)。參見圖3,本專利產(chǎn)品平時在不用時,繞線支架I設置在船舶上,而高強度軟繩2串接的各救生單元3則可卷繞并通過簡單的固定機構安置繞線支架I上,收容方便,而一旦有意外發(fā)生,解除固定機構產(chǎn)品自動散開,落水后即可使用。以上所述僅為本技術的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術的專利范圍,例如本專利產(chǎn)品也不限于圖3的放置方法,任何合理的放置均視為是利用本技術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或等效流程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的
,均同理包括在本技術的專利保護范圍內。權利要求1.一種船舶用救生裝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繞線支架、高強度軟繩及多個救生單元;所述高強度軟繩一端連接于繞線支架上,另一端依次串接多個救生單元;所述救生單元包括主體,主體上設置有把手,主體還延伸連接有頸部卡環(huán)。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船舶用救生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強度軟繩包括剛性段與彈性段,所述剛性段包括兩部分,兩部分剛性段之間為彈性段,所述一部分剛性段串接多個救生單元;另一部分剛性段連接于繞線支架上。3.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船舶用救生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強度軟繩上還串接有浮球。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船舶用救生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浮球表面設置有熒光層。5.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船舶用救生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救生單元的主體設置有延長部連接所述頸部卡環(huán);救生單元整體由泡沫浮力材料制成。6.如權利要求I或5所述的船舶用救生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救生單元的主體呈矩形,其四角上設有圓弧倒角;所述主體上的把手為弧形把手。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船舶用救生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救生單元主體上設置有發(fā)光器。專利摘要本技術提供了一種船舶用救生裝置,它包括繞線支架、高強度軟繩及多個救生單元;所述高強度軟繩一端連接于繞線支架上,另一端依次串接多個救生單元;所述救生單元包括主體,主體上設置有把手,主體還延伸連接有頸部卡環(huán)。本技術的有益效果在于在船舶遇險后本救援裝置遇水后會自動展開,為落水人員就近提供一個求生的平臺,大大縮短了救助啟動時間和救助提供距離,為外部的救援爭取了時間,最大程度保障了船舶人員的水上安全。文檔編號B63C9/08GK202642061SQ201220324500公開日2013年1月2日 申請日期2012年7月5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7月5日專利技術者張清潔 申請人:福建省華海船業(yè)有限公司本文檔來自技高網(wǎng)...
【技術保護點】
一種船舶用救生裝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繞線支架、高強度軟繩及多個救生單元;所述高強度軟繩一端連接于繞線支架上,另一端依次串接多個救生單元;所述救生單元包括主體,主體上設置有把手,主體還延伸連接有頸部卡環(huán)。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fā)人員:張清潔,
申請(專利權)人:福建省華海船業(yè)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fā)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