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噴泉水體凈化系統,包括噴水池和凈化設施,所述噴水池與所述凈化設施一體設置;所述凈化設施的池體中設有至少一個出水井和兩個以上的集水井,所述集水井與所述出水井通過管路連通;所述噴泉水體凈化系統還包括雨水收集口,用以收集所述噴泉水體凈化系統周圍市政管網的雨水管路中的雨水。所述出水井中設置有水體提升裝置。所述出水井和所述集水井的井壁為透水濾水結構。所述出水井、所述集水井和所述凈化設施之間填充有凈化砂。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設有多個集水井,能夠存儲大量的處理水,所述集水井與所述出水井通過管路連通,施工簡單,建造時間短,當從出水井取水時,能夠及時從多個集水井補充水,滿足用水的頻率和強度,而不需額外補充水量。(*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水處理領域,特別涉及ー種噴泉水的收集、過濾凈化再利用的噴泉水體浄化系統。
技術介紹
許多城市生活區及公園等公共場所為了造景的需要,人工建造了具有裝飾性的噴泉。由于噴水池中一般為非流動性的死水,水體自浄能力差,易受污染,時間ー長水質發黑發臭,不僅影響了噴泉的使用效果,還給周圍環境帶來了污染。為此,中國專利文獻CN201850158U公開了ー種景觀水體循環凈化系統,該凈化系統包括景觀池和用于將景觀池中的水體進行凈化的凈化設施,所述凈化設施的水體中設有 至少ー個蓄水井和至少ー個凈水井,凈化設施內部充滿濾水材料。上述景觀水體循環凈化系統中的景觀池與凈化設施分體設置,景觀水需要通過出水管道排入蓄水井內,在建造噴泉的過程中,不僅要建造景觀池還要在其合適位置建造凈化設施,鋪設出水管道,施工復雜,建造時間長;另外景觀池中的水體經過凈化設施的處理能夠循環利用,但是由于水分蒸發帶來的損耗,經過一段時間,勢必要向景觀池中補充水分,以維持景觀池的用水量。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所要解決的問題是現有技術中的景觀水體循環凈化系統,施工復雜,建造時間長,需要額外補充水量的問題。為此本技術提供了ー種施工簡單,建造時間短,不需額外補充水量,用于噴泉水的收集、過濾凈化再利用的噴泉水體浄化系統。為解決上述問題,本技術采取的技術方案為ー種噴泉水體浄化系統,包括噴水池和凈化設施,所述噴水池與所述凈化設施ー體設置;所述凈化設施的池體中設有至少ー個出水井和兩個以上的集水井,所述集水井與所述出水井通過管路連通;所述噴泉水體浄化系統還包括雨水收集ロ,所述雨水收集ロ與所述噴泉水體浄化系統周圍市政管網的雨水管路相連通,用以收集所述雨水管路中的一部分雨水。上述噴泉水體浄化系統中,所述噴水池的底部鋪設有透氣防滲層和透水過濾層。上述噴泉水體浄化系統中,所述透水過濾層的下部為所述凈化設施。上述噴泉水體浄化系統中,所述凈化設施的側壁和底部為透氣防滲結構。上述噴泉水體浄化系統中,所述出水井和所述集水井的井壁為透水濾水結構,所述出水井和所述集水井的水體通過所述井壁的四周與所述凈化設施中的水實現相互過濾和滲透。上述噴泉水體浄化系統中,所述出水井、所述集水井和所述凈化設施之間填充有凈水材料。上述噴泉水體凈化系統中,所述凈水材料為凈化砂。上述噴泉水體浄化系統中,所述出水井中設置有水體提升裝置。上述噴泉水體浄化系統中,所述出水井的上部口徑與所述透水過濾層的下表面相連接。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具有如下優點I、本技術的噴泉水體凈化系統,噴水池與凈化設施一體設置,噴水池中的水體通過其底部的透水過濾層直接滲入凈化設施,避免了浄化設施進水管路的鋪設,減少了噴泉水體浄化系統的施工量,縮短了其建造時間。2、本技術的噴泉水體浄化系統,設有多個集水井,能夠存儲大量的處理水,以滿足噴泉的用水頻率和用水強度。3、本技術的噴泉水體浄化系統,所述集水井與所述出水井通過管路連通,當從出水井取水時,能夠及時從多個集水井補充水,滿足長時間使用噴泉時大量用水的需求。4、本技術的噴泉水體凈化系統,設有雨水收集ロ,用以收集所述噴泉水體凈化系統周圍市政管網的雨水管路中的一部分雨水,不僅有效補充了噴水池中水體的蒸發,也減輕了污水廠的處理負荷。5、本技術的噴泉水體浄化系統,所述凈化設施的側壁和底部為透氣防滲結構,透氣不透水,在實現防滲的同吋,還能夠接通地氣,提高水體中的溶解氧含量,連接土壌與水體間的離子交換,保證凈化設施中的水不變質。6、本技術的噴泉水體浄化系統,所述凈化設施中填充有凈化砂,所述凈化砂取自沙漠中的風積沙不僅成本低、環保,同時通過對沙漠中沙子的大量使用,減少了沙化土地的面積,有利于生態環境的改善。7、本技術的噴泉水體浄化系統,在運行一段時間后,所述凈化設施中的砂粒表面附著ー層生物膜,所述噴泉水體浄化系統收集的水體,經過透水過濾層的初步過濾和細沙填料表面微生物的浄化作用,得到可以再次利用的噴泉水。附圖說明為了使本技術的內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據本技術的具體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專利技術作進ー步詳細的說明,其中圖I是噴泉水體凈化系統的整體結構示意圖。附圖標記表示為I-噴水池,2-凈化設施,3-透氣防滲層,4-透水過濾層,5-出水井,6_集水井,7-雨水收集ロ,8-水體提升裝置,9-管路。具體實施方式圖I是本技術所述的噴泉水體浄化系統的整體結構示意圖,該噴泉水體浄化系統包括噴水池I和凈化設施2,所述噴水池I與所述凈化設施2 —體設置;其中所述凈化設施2的池體中設有至少ー個出水井5和兩個以上的集水井6,所述集水井6與所述出水井5通過管路9連通;所述噴泉水體凈化系統還包括雨水收集ロ 7,所述雨水收集ロ 7與所述噴泉水體浄化系統周圍市政管網的雨水管路相連通,用以收集所述雨水管路中的一部分雨水。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噴水池I的底部鋪設有透氣防滲層3和透水過濾層4,所述透水過濾層4的下部為所述凈化設施2,所述凈化設施2的側壁和底部為透氣防滲結構,在所述凈化設施2中,所述出水井5設置為I個,所述集水井6設置為2個,所述出水井5的上部口徑與所述透水過濾層4的下表面相連接,所述出水井5中還設置有水體提升裝置8,在本實施例中所述水體提升裝置8為潛水泵;此外,所述集水井設置有井蓋,所述井蓋、所述出水井5的井壁和所述集水井6的井壁均為透水濾水結構,且所述出水井5、所述集水井6和所述凈化設施2之間填充有浄化砂,所述凈化設施2、所述出水井5和所述集水井6中的水體通過所述井壁和所述井蓋實現相互過濾和滲透。所述噴泉水體浄化系統在實際運行過程中,所述噴水池I中的水體通過所述透水過濾層4滲濾到所述凈化設施2中,且所述噴泉水體浄化系統周圍雨水管路中的一部分雨水,通過所述凈化設施2側壁上設置的所述雨水收集ロ 7流入所述凈化設施2中,所述凈化設施2將收集到的所有污水進行浄化處理,以供應噴泉的用水量。在噴泉開啟時,所述潛水泵從所述出水井5中抽水以供應噴泉用水,所述集水井6中的水通過所述管路9流入所述 出水井5,以補充所述出水井5的用水量,滿足噴泉的用水頻率和用水強度。在其他實施例中,所述凈水材料還可以選用火山巖,PE塑料球,纖維等凈水材料。 在其他實施例中,根據需要所述出水井5的數量可以選擇2個、3個或更多個,所述集水井6的數量可以選擇3個、4個或更多個,以滿足噴泉的用水強度和用水頻率。顯然,上述實施例僅僅是為清楚地說明所作的舉例,而并非對實施方式的限定。對于所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上述說明的基礎上還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變化或變動。這里無需也無法對所有的實施方式予以窮舉。而由此所引伸出的顯而易見的變化或變動仍處于本專利技術創造的保護范圍之中。權利要求1.ー種噴泉水體浄化系統,包括噴水池(I)和凈化設施(2),其特征在干, 所述噴水池(I)與所述凈化設施(2) —體設置; 所述凈化設施(2)的池體中設有至少ー個出水井(5)和兩個以上的集水井出),所述集水井(6)與所述出水井(5)通過管路(9)連通; 所述噴泉水體凈化系統還包括雨水收集ロ(7),所述雨水收集ロ(7)與所述噴泉水體凈化系統周圍市政管網的雨水管路相連通。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噴泉水體浄化系統,其特征在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噴泉水體凈化系統,包括噴水池(1)和凈化設施(2),其特征在于,所述噴水池(1)與所述凈化設施(2)一體設置;所述凈化設施(2)的池體中設有至少一個出水井(5)和兩個以上的集水井(6),所述集水井(6)與所述出水井(5)通過管路(9)連通;所述噴泉水體凈化系統還包括雨水收集口(7),所述雨水收集口(7)與所述噴泉水體凈化系統周圍市政管網的雨水管路相連通。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秦升益,陳梅娟,
申請(專利權)人:北京仁創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