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一種可靠性優異的二次電池。二次電池在電池蓋(1)上形成有向絕緣構件(3)側突出的圓筒狀突起(1a),圓筒狀突起(1a)通過在形成于絕緣構件(3)的突起插通孔(3b)的內部以向外側被折彎的方式被鉚接而被固定于絕緣構件(3)(鉚接部(1A)),通過插通在銷插通孔中的連接銷(5)的頂端部被鉚接(鉚接部(5d)),連接銷(5)和外部端子(4)導通,并且具有外部端子(4)、絕緣構件(3)、密封墊(2)和連接銷(5)被固定于電池蓋(1)的構造。端子部(15)不轉動。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
本專利技術涉及二次電池,特別是涉及包括收容發電元件的有底的金屬制電池桶、封閉電池桶的開口部的金屬制電池蓋和設于電池蓋的端子部的二次電池。
技術介紹
近年來,面對地球環境保護的社會動向,混合動力車、電動汽車等車輛驅動用二次電池的實用化、普及是當務之急。作為車輛驅動用二次電池的構造,眾所周知有以下的二次電池,即,由隔著隔板配置有正極板和負極板的發電元件組和浸潤發電元件組的電解液構成的發電元件被收容在金屬制或樹脂制的有底電池桶內,電池桶的開口部由電池蓋封閉,在電池蓋上設有分別電連接于發電元件組的兩極的端子部。對于到目前為止被實用化了的二次電池,其外形基本上呈圓柱狀。可是,對于車輛驅動用二次電池,為了謀求輸出和容量的提高,需要連接幾十、多時超過一百的個數的二次 電池作為電池組,并裝載于一臺車輛中。因此,為了謀求安裝密度(體積容量密度)、散熱特性的提高,方形的二次電池也完成了積極地實用化研討。這樣的二次電池例如像以下那樣構成。二次電池具有金屬制的電池桶,該電池桶利用深拉深法形成比開口部的短邊的尺寸大的深度尺寸。在電池桶中像上述那樣收容有發電元件組和電解液。發電元件組由具有集電箔的正負極板卷繞或層疊而成,在兩端部分別形成有正負極混合劑的未涂敷部。在未涂敷部,各自極板在接合部利用超聲波等接合。在電池桶的開口部配置有電池蓋。在電池蓋上,用于與外部連接的正極端子、負極端子避免與電池蓋電接觸,且借助用于保持電池內部的氣密的密封構件(例如密封墊等)被固定。電池桶的開口部通過激光(束)焊接等由電池蓋封閉。在電池桶內從注液口注入了電解液之后,注液口通過激光焊接等由注液栓氣密封閉(例如,參照日本國特開2009-129719號公報)。端子部具有板狀的外部端子、將電池蓋與外部端子電絕緣的絕緣構件、和分別電連接于發電元件組的正負極板的銷狀的導電構件,通過被鉚接而被固定于電池蓋。導電構件在形成于電池蓋的貫穿孔中,通過以固定絕緣構件的一側端部的方式被鉚接,外部端子與導電構件導通,并且防止端子部的轉動(例如,參照日本國特開2009-301874號公報)。可是,對于以往的端子部的構造,在導電構件鉚接時,絕緣構件的鉚接部附近受到壓縮力,遠離絕緣構件的鉚接部的另一側端部側上浮,防止轉動的效果變弱,其結果,端子部容易以鉚接部為中心轉動,若端子部轉動,則具有端子密封部的密封性能降低、對構成電池內部的發電元件組的正負極板的集電箔造成損傷這樣的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鑒于上述狀況,其課題在于提供一種可靠性優異的二次電池。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專利技術的二次電池的特征在于,該二次電池包括有底的金屬制電池桶,收容發電元件;金屬制電池蓋,形成有端子導出用的貫穿孔,并封閉上述電池桶的開口部;以及端子部,設于上述電池蓋,該端子部具有板狀的外部端子,形成有貫穿孔;絕緣構件,形成有貫穿孔,將上述電池蓋與上述外部端子電絕緣;以及銷狀導電構件,電連接于構成上述發電元件的極板,依次插通在分別形成于上述電池蓋、上述絕緣構件和上述外部端子的貫穿孔中,在上述電池蓋上形成有向上述絕緣構件側突出的第I突起,該第I突起與該第I突起的形成位置相對應地通過被鉚接在形成于上述絕緣構件的凹部或孔部而被固定,通過插通在上述貫穿孔中的上述導電構件的頂端部被鉚接,上述導電構件和上述外部端子導通,并且上述外部端子、上述絕緣構件和上述導電構件被固定于上述電池蓋。在本專利技術中,也可以是第I突起的頂端部呈圓筒狀或多邊形筒狀,該頂端部通過在形成于絕緣構件的凹部或孔部以向外側被折彎的方式被鉚接,而被固定于絕緣構件。此夕卜,為了防止端子部的轉動,也可以是在電池蓋上的貫穿孔與第I突起之間形成有向絕緣構件側突出的第2突起,該第2突起與該第2突起的形成位置相對應地與形成于絕緣構件的凹部或孔部嵌合。此時,也可以是在電池蓋上形成有多個第2突起,在絕緣構件上的與第2突起相對應的位置形成有凹部或孔部。優選的是,第2突起形成在從連結形成于電池蓋的貫穿孔的中心與第I突起的中心的假想線上遠離的位置。另外,在外力作用的情況下,為了通過變形而吸收其外力,優選的是,外部端子具有在寬度方向上寬度被縮窄的中間變細部。此外,優選的是,端子部還具有在形成于電池蓋的貫穿孔中密封由電池蓋和導電構件劃分 出的間隙的絕緣性密封構件。根據本專利技術,在電池蓋上形成有第I突起,因為該第I突起通過被鉚接在形成于絕緣構件的凹部或孔部而被固定,所以防止導電構件的頂端部被鉚接時絕緣構件上浮,因此發揮能夠解決上述課題,能夠獲得可靠性優異的二次電池這樣的效果。附圖說明圖I是本專利技術能夠應用的實施方式的二次電池的分解立體圖。圖2是實施方式的二次電池的負極端子部的剖視圖。圖3是負極端子部的分解立體圖。圖4是電池蓋一側的俯視圖。圖5是表示負極端子部的絕緣構件,(A)是俯視圖,(B)是背面圖。圖6是收容于絕緣構件的外部端子的俯視圖。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參照附圖,說明將本專利技術應用于混合動力車用的方形鋰離子二次電池的實施方式。(結構)如圖I所示,本實施方式的二次電池30的作為發電元件的一部分的發電元件組(電極組)11被浸潤在未圖示的非水電解液中,并被收容于有底的金屬制(在本例中為鋁合金制)電池桶20內,該電池桶20為對角部實施有倒圓角的方形(長方形狀),利用深拉深法使深度尺寸比開口部的短邊尺寸大。在發電元件組11與電池桶20之間,為了防止兩者的電接觸,以比電池桶20的內部尺寸稍小的尺寸夾設有樹脂制(在本例中為聚丙烯制)的絕緣殼體21。另外,二次電池30的電池桶20和電池蓋I是不具有極性的中性。本實施方式的發電元件組11具有依次重疊地卷繞隔板、負極板、隔板、正極板,并呈扁平狀壓扁的扁平卷繞構造。在卷繞開始端部,隔板被卷繞數周(為了謀求輕量化而不具有軸芯),在卷繞結束端部,隔板也被卷繞數周,為了防止卷繞解開,隔板的卷繞結束端部由預先在單面涂敷有粘著劑的帶固定。負極板由作為負極活性物質的、含有能夠吸藏、放出鋰離子的石墨等碳材的負極活性物質混合劑大致均等且大致均勻地涂覆(涂敷)于銅合金箔(負極集電體)的兩面而形成,兩面均在沿著長度方向的一側形成有未涂敷負極活性物質混合劑的負極未涂敷部11a。另一方面,正極板由作為正極活性物質的、例如含有錳酸鋰等含鋰過渡金屬復合氧化物的正極活性物質混合劑大致均等且大致均勻地涂覆于鋁合金箔(正極集電體)的兩面而形成,兩面均在沿著長度方向的一側形成有未涂敷正極活性物質混合劑的正極未涂敷部lib。隔板由鋰離子能通過的微多孔質片材構成,在本例中,使用幾十μm厚的聚乙烯片。負極未涂敷部Ila和正極未涂敷部Ilb相對于發電元件組11配置于彼此相反側,負極未涂敷部Ila和正極未涂敷部Ilb的中央部通過由夾具按壓,朝向發電元件組11的主 面(是面積最大的面,且是通過扁平卷繞構造的中心的假想面)折彎而集結。所集結了的負極未涂敷部Ila和正極未涂敷部Ilb構成負極接合部7a、正極接合部8a,在該部位,負極未涂敷部Ila和銅合金制的負極連接板7、正極未涂敷部Ilb和招合金制的正極接合部8a分別由夾具一體地按壓,并進行超聲波焊接,由此負極連接板7的一側與構成發電元件組11的負極板,正極連接板8的一側與構成發電元件組11的正極板分別電連接、機械連接。在發電元件組11的上部配置有電池蓋組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柴沼英幸,梶原浩一,
申請(專利權)人:日立車輛能源株式會社,
類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