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以簡易的構成能夠抑制異響的產生、并能夠將蝸輪蝸桿機構與齒輪的軸間距離維持為最佳的電動動力轉向裝置。電動動力轉向裝置具有以使蝸輪蝸桿機構(26)能夠傾動的方式與輸出軸(48)驅動連結的聯軸器(61)。聯軸器(61)具有與輸出軸(48)連結的固定部(71)、以及具有剖面呈四邊形狀的內周面(75)并且固定于固定部(71)的筒部(72)。在蝸輪蝸桿機構(26)的基端部(62)上形成具有剖面呈非圓形狀的外周面(82)的連結部(81),該外周面通過插入筒部(72)內而能夠與內周面(75)卡合,并且,該外周面(82)被隆起形成,以使在筒部(72)內設置能夠使該連結部(81)傾動的縫隙(84)。而且,筒部(72)向蝸輪蝸桿機構(26)的軸向前端側對第一滾動軸承(51)的內圈(51a)進行按壓。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
本專利技術涉及電動動力轉向裝置。
技術介紹
以往,電動動力轉向裝置(EPS)有如下裝置,即,通過將馬達作為驅動源而驅動轉向軸使之旋轉,來對轉向操縱系統賦予用于輔助轉向操作的輔助力。通常,這樣的EPS具有減速機構,該減速機構構成為,由于馬達而旋轉的蝸輪蝸桿機構與連結于轉向軸的齒輪嚙合。而且,馬達的扭矩經由該減速機構而向轉向軸傳遞。在使用了上述的減速機構的EPS的情況下,上述各齒輪的嚙合狀態、即蝸輪蝸桿機構以及齒輪的嚙合部的適當的軸間距離的設定以及維持是重要的要素。具體而言,其軸間距離越小,越能夠抑制聲音、振動的產生,但相反,容易加劇各齒輪磨損。另一方面,在其 軸間距離大的情況下,能夠抑制磨損,但有容易產生聲音、振動的趨勢。因此,在考慮平衡上述情況的基礎上,期望將各齒輪的軸間距離設定在認為最佳的范圍內,并且,與齒面的磨損等老化無關而進行穩定維持。在這樣的EPS上,多數情況下組裝有所謂的消隙系統,該消隙系統構成為,經由聯軸器將蝸輪蝸桿機構支承為能夠相對于馬達的輸出軸傾動,并且,通過向接近齒輪的方向推壓蝸輪蝸桿機構,來將兩者的軸間距離維持為最佳。例如,參照專利文獻I。如圖9所示,這樣的聯軸器101具有分別與輸出軸102以及蝸輪蝸桿機構103連結的一對凸緣凸起104、105 ;以及被夾持在各凸緣凸起104、105之間的由彈性材料構成的橡膠彈簧106。各凸緣凸起104、105分別形成為近似圓環狀,并且,具有在相互對置的方向上突出的多個卡合爪104a、105a。如圖10所示,各卡合爪104a、105a在周向上交替配置。另夕卜,橡膠彈簧106由圓環狀的基部106a與卡合部106b構成,該卡合部106b從該基部106a向其徑向外側延伸突出、而被夾持在鄰接的卡合爪104a、105a之間。而且,聯軸器101構成為,通過使橡膠彈簧106彈性變形,來允許蝸輪蝸桿機構103相對于輸出軸102的傾斜。另一方面,如圖9所示,在可旋轉地支承蝸輪蝸桿機構103的馬達107側的基端部的滾動軸承108上,為了允許蝸輪蝸桿機構103的傾動,在其內圈以及外圈、與轉動體(球狀物)之間形成有規定的內部縫隙(松動),從而有由于隨著車輛的行駛的振動等產生異響的擔憂。因此,聯軸器101具有介于輸出軸102與蝸輪蝸桿機構103之間的隔離物109,該隔離物109向軸向前端側(圖9的左側)按壓蝸輪蝸桿機構103,由此對滾動軸承108賦予預壓,通過填補該內部縫隙,來抑制異響的產生。專利文獻I :日本特開2006-111133號公報然而,上述以往的構成中,構成聯軸器101的部件件數多,因此其構成變得復雜。另外,構成聯軸器101的一對凸緣凸起104、105、橡膠彈簧106、以及隔離物109在組裝前的狀態下,作為個別的部件而存在、即各部件零亂放置,組裝作業容易變得繁瑣,在該方面有改進的余地。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是為了解決上述問題點而產生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如下電動動力轉向裝置,即,能夠憑借簡易的構成抑制異響的產生,并能夠將蝸輪蝸桿機構與齒輪的軸間距離維持為最佳。本專利技術的一個方式的電動動力轉向裝置具備對轉向操縱系統賦予用于輔助轉向操作的輔助力的馬達、使通過上述馬達而旋轉的蝸輪蝸桿機構與連結于轉向軸的齒輪嚙合而形成的減速機構、以及以使上述蝸輪蝸桿機構能夠傾動的方式與上述馬達的輸出軸驅動連結的聯軸器,上述蝸輪蝸桿機構的上述馬達側的基端部支承于第一滾動軸承,并且上述蝸輪蝸桿機構的前端部支承于第二滾動軸承,該第二滾動軸承被設為能夠相對于上述齒輪朝接近、離開的方向移動,且該第二滾動軸承被施力機構以接近上述齒輪的方式施力,上述電動動力轉向裝置的特征在于,上述聯軸器具備能夠一體旋轉地與上述輸出軸連結的固定部、以及具有剖面呈非圓形狀的內周面并且固定于上述固定部的筒部,在上述基端部上形成連結部,該連結部具有剖面呈非圓形狀的外周面,且通過被插入到上述筒部內而能夠在周向上與上述內周面卡合,上述內周面以及上述外周面中的任一個被隆起形成,以使在上 述筒部內設置能夠使該連結部傾動的縫隙,上述筒部向上述蝸輪蝸桿機構的軸向前端側按壓上述第一滾動軸承的內圈。根據上述構成,聯軸器的固定部設為能夠與馬達的輸出軸一體旋轉,并且,插入筒部內的蝸輪蝸桿機構的連結部在周向上與該筒部卡合,從而馬達的扭矩經由聯軸器而向蝸輪蝸桿機構傳遞。另外,筒部的內周面以及連結部的外周面中的任一個被隆起形成,以使在筒部內設置能夠使該基端部傾動的縫隙,從而蝸輪蝸桿機構通過聯軸器而能夠相對于輸出軸傾動,并且能夠將蝸輪蝸桿機構與齒輪的軸間距離維持為最佳。并且,由筒部向蝸輪蝸桿機構的軸向前端側對第一滾動軸承的內圈進行按壓,而能夠填補該第一滾動軸承的內部縫隙,從而能夠抑制異響的產生。而且,聯軸器相對于固定部將筒部進行固定而成為一個部件,從而與以往那樣地利用組裝前的狀態下零亂的多個部件來構成聯軸器的情況相比,能夠成為簡易的構成,從而能夠提高其組裝性。上述方式的電動動力轉向裝置也可以構成為,上述筒部由彈性材料構成。例如在車輛的轉向輪與路緣石碰撞的情況等,由于逆輸入的施加,而有從齒輪對蝸輪蝸桿機構作用非常大的扭矩的情況。但是,蝸輪蝸桿機構由于馬達的慣性(inertia)而無法立即旋轉,從而由于逆輸入的施加,有對蝸輪蝸桿機構與齒輪的嚙合部作用大的負荷的擔憂。該方面,根據上述構成,由于筒部由彈性材料構成,從而即使由于逆輸入的施加而從齒輪對蝸輪蝸桿機構作用非常大的扭矩,通過使筒部以扭轉的方式彈性變形,也能夠抑制對蝸輪蝸桿機構與齒輪的嚙合部作用大的扭矩的情況。上述方式的電動動力轉向裝置也可以構成為,在上述筒部,且在該筒部的、上述第一滾動軸承的內圈與上述固定部的對置面間,形成有空洞狀的減重部。在構成筒部的彈性材料的彈性系數高的情況下,與聯軸器的組裝精度等對應,針對第一滾動軸承的內圈的預壓變化大,從而根據調整該預壓的觀點,優選降低彈性系數。另一方面,在彈性系數低的情況下,由于從馬達的輸出軸向蝸輪蝸桿機構傳遞的扭矩,也有筒部彈性變形的擔憂,而產生扭矩傳遞延遲等問題,從而根據扭矩傳遞的觀點,優選提高彈性系數。根據上述構成,由于在筒部的、第一滾動軸承的內圈與固定部的對置面間,形成空洞狀的減重部,從而筒部容易沿軸向變形,從而能夠容易地進行預壓的調整。因此,即使筒部使用彈性系數高的材料,也能夠容易地進行預壓的調整,從而能夠抑制扭矩傳遞的延遲。上述方式的電動動力轉向裝置也可以構成為,上述減重部形成為在上述筒部的與上述固定部的接合面開口的槽狀。根據上述構成,由于減重部形成為在筒部的與固定部的接合面開口的槽狀,從而與減重部形成在筒部的外周面開口的槽狀的情況相比,能夠不變薄筒部的壁厚。因此,通過形成減重部,能夠抑制筒部容易扭轉的情況,從而能夠抑制扭矩傳遞的延遲。上述方式的電動動力轉向裝置也可以構成為,在上述筒部上形成加強部,該加強部與上述內周面面接觸、并且能夠在周向上與上述外周面卡合,上述加強部由彈性系數比上述筒部的彈性系數高的樹脂材料構成。連結部的外周面被隆起形成,從而該外周面與筒部的內周面線接觸。因此,在外周面與內周面直接卡合的情況下,當傳遞馬達的扭矩時,由于從連結部的外周面對內周面局 部地作用大的力,從而有該筒部容易變形、雖然輕微但產生扭矩傳遞的延遲的擔憂。根據上述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波滿健志,永橋豐,
申請(專利權)人:株式會社捷太格特,
類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