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關于一種光源裝置,設置于投影裝置的殼體內,至少包括第一光源模塊和第二光源模塊。第一光源模塊包括第一光源發出一第一原色光并沿著一第一光路前進。第二光源模塊包括一第二光源、一分色鏡和一光色轉換組件設置于一第二光路上,且分色鏡設置于第一光路上和第二光路上,第二光源發出的光線沿著第二光路前進經過分色鏡至光色轉換組件而產生一第二原色光,再由分色鏡反射使第二原色光沿著第二光路前進。其中第一原色光經過分色鏡沿著第一光路前進,且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系設置在不同側。本發明專利技術的光源裝置其光學組件設計擺放占較小的空間,可縮小光源裝置及其應用的投影裝置的體積。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關于ー種光源裝置,且特別是有關于ー種應用于投影裝置的光源裝置。
技術介紹
在電子產品充斥生活的時代,投影裝置包括教育、商務、家用等各式機種在技術發展上已十分純熟。對消費者來說,除了高畫質的投影質量,其體積大小也是選購投影裝置時的考慮重點之一。傳統投影裝置例如是包括光源裝置、光管(Light Pipe)、透鏡模塊、成像組件及鏡頭等。投影裝置中,光源裝置用以提供光線并使光線聚焦于光管的一端。光管接受聚焦后的光線并將光線均勻化。光管射出的光線匯聚至透鏡模塊后,透 鏡模塊將光線投射至折鏡。經由折鏡反射之后,光線投射至成像組件。成像組件接受光線并產生影像,鏡頭接受此些影像并將影像投射至屏幕。其中,光源裝置所占的空間對于投影裝置的體積亦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請參照圖1,其繪示ー種傳統光源裝置的示意圖。若以藍光激光作為光源11,發出的光線經過如圖所設置的聚光透鏡(Condensing lense) 12、折鏡(Fold Mirror) 13和分色鏡(Dichroic mirror) 15后,由色輪(Color Wheel) 18經過分色后,使光源的光線可產生不同顔色等光線(如紅色、緑色和藍色)和聚焦于光管19的一端,進而產生全彩的影像。其中,光源11和該些聚光透鏡12、折鏡13和分色鏡15占去許多空間(如圖所不系為ー L-型空間),再加上色輪18的位置,整個光源模塊具有不小的體積,進而影響投影裝置的整體尺寸。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有關于ー種光源裝置及其應用的投影裝置,其光源模塊的設計和光路安排不但可縮小所占空間,并具良好的散熱效果。根據本專利技術,提出ー種投影裝置,其包括光源裝置、光學組件、成像組件及鏡頭模塊。該光源裝置設置于殼體內,至少包括第一光源模塊,其包括第一光源,該第一光源發出第一原色光并沿著第一光路前進;和第二光源模塊,其包括第二光源、分色鏡和設置于第二光路上的光色轉換組件,且該分色鏡設置于該第一光路上和該第二光路上,該第二光源發出的光線沿著該第二光路前進經過該分色鏡至該光色轉換組件而產生第二原色光,再由該分色鏡反射使該第二原色光沿著該第二光路前進,其中該第一原色光經過該分色鏡沿著該第一光路前迸,且該第一光源和該第二光源設置在不同側;該光學組件用以接受該第一原色光和該第二原色光,并產生混合光線;該成像組件用以接收該光學組件發出的該混合光線并產生一影像;該鏡頭模塊接受該影像和將該影像投射至屏幕。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該光源裝置的該第一光源模塊還包括第一透鏡陣列,該第一透鏡陣列相對于該第一光源設置,該第一光源發出該第一原色光經過該第一透鏡陣列后成為具有第一原色的第一均勻化光,并經過該分色鏡后沿著該第一光路前進;該第二光源模塊還包括第二透鏡陣列,該第二透鏡陣列相對于該第二光源設置,該第二光源發出的光線經過該第二透鏡陣列后成為第二均勻化光井沿著該第二光路前迸,經過該分色鏡至該光色轉換組件的第二色熒光粉后產生具第二原色的該第二均勻化光,再由該分色鏡反射繼續沿該第二光路前進,其中該分色鏡設置于該第二透鏡陣列和該光色轉換組件之間,其中,該光學組件用以接受具該第一原色的該第一均勻化光和具該第二原色的該第二均勻化光,并產生該混合光線。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該光源裝置的該第二光源模塊還包括準直透鏡,設置于該第二光路上和該光色轉換組件前,該準直透鏡具有正折射率,該第二均勻化光經過該準直透鏡后聚焦于該光色轉換組件處。 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該光源裝置的該第二光源模塊中,當該第二均勻化光激發該第二色熒光粉后被該光色轉換組件反射,經過該準直透鏡而至該分色鏡,被該分色鏡反射后朝第二方向前迸;而該第一光源模塊中具有該第一原色的該第一均勻化光經過該分色鏡后朝第一方向前進,該第一方向平行該第二方向。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該光源裝置還包括一第三光源模塊,包括第三光源和第三透鏡陣列相對于該第三光源設置,該第三光源發出的光線經過該第三透鏡陣列后成為第三均勻化光,并沿著第三光路前進;另一光色轉換組件,設置于該第三光路上,該第三均勻化光激發另該光色轉換組件的第三色熒光粉后產生具第三原色的該第三均勻化光;另ー準直透鏡,設置于該第三光路上和另該光色轉換組件前,另該準直透鏡具有正折射率,該第三均勻化光經過另該準直透鏡后聚焦于另該光色轉換組件處;另一分色鏡,設置于該第三透鏡陣列和另該光色轉換組件之間,當該第三均勻化光激發該第三色熒光粉后被另該光色轉換組件反射,經過另該準直透鏡而至另該分色鏡,被另該分色鏡反射后朝第三方向前進,其中,具有該第一原色的該第一均勻化光通過該第二光源模塊的該分色鏡和該第三光源模塊的另該分色鏡后朝第一方向前進,該第一方向平行該第三方向。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該第三光源和該第一光源設置在不同側。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該第三光源和該第二光源設置在相同的ー側,且該第三光源發出的光線與該第二光源發出的光線具有相同的前進方向,則該第三光源模塊的另該分色鏡與該第二光源模塊的該分色鏡呈平行設置。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該第三光源和該第二光源設置在相対的兩側,該第三光源發出的光線與該第二光源發出的光線具有相反但平行的前進方向,該第三光源模塊的另該分色鏡與該第二光源模塊的該分色鏡呈垂直設置。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該光源裝置中該第一光源設置在第一散熱組件上,該第二光源設置在第二散熱組件上,該第三光源設置在第三散熱組件上。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該光源裝置的該第一光源發出的光線與該第二光源發出的光線正交。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該光源裝置的該第一光源和該第二光源分別為激光光源。根據一具體實施方式,本專利技術提供ー種光源裝置,其至少包括第一光源模塊、第ニ光源模塊。該第一光源模塊包括第一光源,該第一光源發出第一原色光并沿著第一光路前進;該第二光源模塊包括第二光源,第二光源發出的光線沿著第二光路前進;分色鏡設置于該第一光路上和該第二光路上;光色轉換組件設置于該第二光路上,該第二光源發出的光線沿著該第二光路前進經過該分色鏡至該光色轉換組件而產生第二原色光,再由該分色鏡反射使該第二原色光沿著該第二光路前進,其中,該第一原色光經過該分色鏡沿著該第一光路前進,且該第一光源和該第二光源設置在不同側。本專利技術除了使用透鏡及透鏡陣列集光效率比傳統使用反射鏡高以外,實施例的光源裝置的光學組件設計擺放占較小的空間,可縮小光源裝置及其應用的投影裝置的體積。再者,由于激光二極管對于熱很敏感,溫度越低發光效率越高,實施例的光源裝置中至少有兩個光源設置于不同側,在操作投影裝置的過程中可使光源附近散熱效果較快而不影響發光效率。關于本專利技術的優點與精神可以藉由以下的專利技術詳述及所附圖式得到進ー步的了解。附圖說明 圖I其繪示ー種傳統光源裝置的示意圖。圖2為本揭露第一實施例的光源裝置的示意圖。圖3為本揭露第二實施例的光源裝置的示意圖。具體實施例方式實施例提出應用于投影裝置的光源裝置,其設計可減少光學組件擺放的空間,進而縮小光源裝置及應用的投影裝置的體積。實施例的光源裝置至少有兩個光源模塊,其光源設置在不同側,第一光源發出第一原色光,第二光源發出的光線經由光色轉換組件產生第二原色光。其中,第一、ニ光源共享ー個分色鏡。再者,不同側的光源設置較易散熱,在操作投影裝置的過程中可避免因光源附近的溫度過熱而影響投影裝置的光學表現(例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投影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光源裝置,設置于殼體內,至少包括:第一光源模塊,其包括第一光源,該第一光源發出第一原色光并沿著第一光路前進;和第二光源模塊,其包括第二光源、分色鏡和設置于第二光路上的光色轉換組件,且該分色鏡設置于該第一光路上和該第二光路上,該第二光源發出的光線沿著該第二光路前進經過該分色鏡至該光色轉換組件而產生第二原色光,再由該分色鏡反射使該第二原色光沿著該第二光路前進,其中該第一原色光經過該分色鏡沿著該第一光路前進,且該第一光源和該第二光源設置在不同側;光學組件,用以接受該第一原色光和該第二原色光,并產生混合光線;成像組件,用以接收該光學組件發出的該混合光線并產生一影像;及鏡頭模塊,接受該影像和將該影像投射至屏幕。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周子翔,
申請(專利權)人:蘇州佳世達光電有限公司,佳世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