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高壓差分級防護式調節閥,包括閥芯,閥芯包括閥座、次閥芯和主閥芯,所述閥座包括底座和滑套,底座和次閥芯設置在主閥芯上,底座在次閥芯的下方,滑套設置在主閥芯和次閥芯的之間,滑套的下端與底座的上端連接,閥芯的外部設有防護套。本發明專利技術的一種高壓差分級防護式調節閥,可以使主閥芯長期不受沖刷破壞,保證長期密封嚴密,保證了閥門在密封和運行的高效性。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閥領域,尤其是一種高壓差分級防護式調節閥。
技術介紹
目前在火力發電,石油化工等エ況的控制過程中,對流體的壓カ差要求越來越高。當流體通過調節閥時,由于節流效應,壓カ降低到飽和蒸汽壓以下,形成氣液兩相流(稱為閃蒸),通過節流元件后,壓カ恢復,其壓力又高于液體的飽和蒸汽壓力,此時產生的氣泡在高壓作用下破裂,對閥內件產生強烈的破壞作用,稱為氣蝕。通常解決這兩種現象一般都需要高壓差調節閥。現有的閥門高壓差結構無ー不是通過逐級減壓的方式來抑止汽蝕和閃蒸的發生,所有結構之間的差異無非就是減壓級數、減壓方式上的ー些差異。常規的有多孔式套 筒、迷宮式等等,大多數的多級降壓結構,對大壓差和逐級減壓都有足夠的考慮,從而都能很好地抑止了大壓差導致的閃蒸和汽蝕對閥芯的破壞。但閥芯和閥座長期暴露于高壓差的流體下,由于流體的流速很快,高速的流動容易對內件產生拉絲現象,造成內件的損壞。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高壓差分級防護式調節閥。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解決的其技術方案是一種高壓差分級防護式調節閥,包括閥芯,閥芯包括閥座I、次閥芯2和主閥芯3,所述閥座I包括底座1-1和滑套1-2,底座1-1和次閥芯2設置在主閥芯上,底座1-1在次閥芯2的下方,滑套1-2設置在主閥芯3和次閥芯2的之間,這樣次閥芯2可以自由的在滑套1-2上自由的上下滑動,滑套1-2的下端與底座1-1的上端連接,閥芯的外部設有防護套,防護套內設有第一空腔8,第一空腔8的內側為內圈9外側為外圈10,內圈9上設有第一通孔11,用于將第一空腔8的介質流入閥芯內,外圈9上設有第二通孔12,用于將外界的介質流入第一空腔8內,第一通孔11和第二通孔12相錯設置,這樣可以減緩介質的流速。內圈9的外側設有ー圈第一凸部13,第一凸部13的底面與外圈10的上面接觸密封,外圈10的內側設有ー圈第二凸部12,第二凸部12的上面與內圈9的底面接觸密封,這樣防止第一空腔8內的介質流出,所述閥芯與防護套之間設有第二空腔15,第二空腔15的上端由內圈9的內側設有ー圈第三凸部16,第三凸部16的側面與次閥芯2的外壁接觸密封,第二空腔15的下端由第二凸部16的側面與底座1-1接觸密封。根據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所述,滑套1-2上設有第三通孔17。根據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所述,主閥芯3上設有碟簧4和螺母5,碟簧4和螺母5在次閥芯2的上方,碟簧4設置在螺母5和次閥芯2之間。根據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所述,滑套1-2和底座1-1是一體化設置。根據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所述,內圈9、第一凸部13和第三凸部16是一體化設置。根據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所述,外圈10和第二凸部14是一體化設置。本專利技術在工作時,流體介質由外圈10上的第二通孔12,流入第一空腔8后,然后再由內圈9上的第一通孔11流入第二空腔15,此時介質首先先接觸到次閥芯2,然后由于次閥芯2和主閥芯3之間有高度差,介質經過閥座,通過滑套1-2上的第三通孔17流入主閥芯3內,這樣介質就不會直接沖擊主閥芯。當閥芯關閉時,次閥芯2先與閥座I的密封面22接觸,將流體減少到最小化,此時碟簧壓縮,主閥芯3再與內密封面23形成切斷密封。反之,開啟時,主閥芯3先行脫離內密封面23,再帶動次閥芯2移動,這樣就保護了主閥芯3。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是采用獨特的雙閥芯聯動裝置,主閥芯與閥座之間形成主密封,外層閥芯與閥座之間形成次密封.在閥門開啟及關閉的瞬間,外層閥芯始終作為節流作用,從而保護了主閥芯長期不受沖刷破壞,保證長期密封嚴密.兩閥芯用耐高溫高壓的彈簧來實現聯動作用,次 閥芯閥座配合調節流體,主閥芯和閥座配合實現長期運行高于五級的零泄漏。兩道密封之間相輔相成、互相配合,相互保護,從而保證了閥門在密封和運行的聞效性。附圖說明本專利技術將通過例子并參照附圖的方式說明,其中 圖I是本專利技術高壓差分級防護式調節閥的局部剖視 圖2是本專利技術高壓差分級防護式調節閥的工作示意圖。附圖標記為1為閥座,2為次閥芯,3為主閥芯,4為碟簧,5為螺母,1_1為底座,1-2為滑套,8為第一空腔,9為內圈,10為外圈,11為第一通孔,12為第二通孔,13為第一凸部,14為第二凸部,15為第二空腔,16為第三凸部,17為第三通孔,22為閥座密封面,23為內密封面。具體實施例方式本說明書中公開的所有特征,或公開的所有方法或過程中的步驟,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驟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組合。本說明書(包括任何附加權利要求、摘要和附圖)中公開的任一特征,除非特別敘述,均可被其他等效或具有類似目的的替代特征加以替換。即,除非特別敘述,每個特征只是ー系列等效或類似特征中的ー個例子而已。由圖I所示的一種高壓差分級防護式調節閥,包括閥芯,閥芯包括閥座I、次閥芯2和主閥芯3,所述閥座I包括底座1-1和滑套1-2,底座1-1和次閥芯2設置在主閥芯上,底座1-1在次閥芯2的下方,滑套1-2設置在主閥芯3和次閥芯2的之間,這樣次閥芯2可以自由的在滑套1-2上自由的上下滑動,滑套1-2的下端與底座1-1的上端連接,滑套1-2上設有第三通孔17。主閥芯3上設有碟簧4和螺母5,碟簧4和螺母5在次閥芯2的上方,碟簧4設置在螺母5和次閥芯2之間。滑套1-2和底座1-1是一體化設置。閥芯的外部設有防護套。所示,防護套內設有第一空腔8,第一空腔8的內側為內圈9外側為外圈10,內圈9上設有第一通孔11,用于將第一空腔8的介質流入閥芯內,外圈9上設有第二通孔12,用于將外界的介質流入第一空腔8內,第一通孔11和第二通孔12相錯設置,這樣可以減緩介質的流速。內圈9的外側設有ー圈第一凸部13,第一凸部13的底面與外圈10的上面接觸密封,外圈10的內側設有ー圈第二凸部12,第二凸部12的上面與內圈9的底面接觸密封,這樣防止第一空腔8內的介質流出,所述閥芯與防護套之間設有第二空腔15,第二空腔15的上端由內圈9的內側設有一圈第三凸部16,第三凸部16的側面與次閥芯2的外壁接觸密封,第二空腔15的下端由第二凸部16的側面與底座1-1接觸密封。內圈9、第一凸部13和第三凸部16是一體化設置。外圈10和第二凸部14是一體化設置。由圖2所示,流體介質由外圈10上的第二通孔12,流入第一空腔8后,然后再由內圈9上的第一通孔11流入第二空腔15,此時介質首先先接觸到次閥芯2,然后由于次閥芯2和主閥芯3之間有高度差,介質經過閥座,通過滑套1-2上的第三通孔17流入主閥芯3內,這樣介質就不會直接沖擊主閥芯。當閥芯關閉時,次閥芯2先與閥座I的密封面22接觸,將流體減少到最小化,此時碟簧壓縮,主閥芯3再與內密封面23形成切斷密封。反之,開啟時,主閥芯3先行脫離內密封面23,再帶動次閥芯2移動,這樣就保護了主閥芯3。本專利技術采用雙層密封設計,采用獨特的雙閥芯聯動裝置,主閥芯與閥座之間形成主密封,外層閥芯與閥座之間形成次密封.在閥門開啟及關閉的瞬間,外層閥芯始終作為節流作用,從而保護了主閥芯長期不受沖刷破壞,保證長期密封嚴密.兩閥芯用耐 高溫高壓的彈簧來實現聯動作用,次閥芯閥座配合調節流體,主閥芯和閥座配合實現長期運行高于五級的零泄漏。兩道密封之間相輔相成、互相配合,相互保護,從而保證了閥門在密封和運行的高效性。本專利技術并不局限于前述的具體實施方式。本專利技術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高壓差分級防護式調節閥,包括閥芯,閥芯包括閥座(1)次閥芯(2)和主閥芯(3),所述閥座(1)包括底座(1?1)和滑套(1?2),底座(1?1)和次閥芯(2)設置在主閥芯(3)上,底座(1?1)在次閥芯(2)的下方,滑套(1?2)設置在主閥芯(3)和次閥芯(2)的之間,滑套(1?2)的下端與底座(1?1)的上端連接,其特征是,閥芯的外部設有防護套,防護套內設有第一空腔(8),第一空腔(8)的內側為內圈(9)外側為外圈(10),內圈(9)上設有第一通孔(11),外圈(9)上設有第二通孔(12),第一通孔(11)和第二通孔(12)相錯設置,內圈(9)的外側設有一圈第一凸部(13),第一凸部(13)的底面與外圈(10)的上面接觸密封,外圈(10)的內側設有一圈第二凸部(12),第二凸部(12)的上面與內圈(9)的底面接觸密封,所述閥芯與防護套之間設有第二空腔(15),第二空腔(15)的上端由內圈(9)的內側設有一圈第三凸部(16),第三凸部(16)的側面與次閥芯(2)的外壁接觸密封,第二空腔(15)的下端由第二凸部(16)的側面與底座(1?1)接觸密封。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寬,楊春,呂徐華,
申請(專利權)人:江陰萬訊自控設備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