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高絕緣聚乙烯材料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1)在70至80℃的溫度下將聚乙烯樹脂預熱10至15分鐘;(2)對預熱的聚乙烯樹脂進行去雜質處理;(3)保持70至80℃的溫度,并向加熱的聚乙烯樹脂中添加過氧化物交聯劑和多元復配抗氧劑,并攪拌30至35分鐘后靜置20至25小時后得到制品。其優點在于,本發明專利技術所獲得的高絕緣聚乙烯材料,擠出性和成纜性好,可用于高壓電力電纜的絕緣層或護套層;本發明專利技術的能耗低,生產效率高,排除了傳統熔融造粒工藝加工溫度過高,容易形成預交聯的隱患,解決了吸收法改性擴散分布不均勻,制品質量不穩定的問題。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電纜絕緣料的制備領域,尤其是。
技術介紹
電線電纜是電力運輸的關鍵部件,其中的絕緣材料是電纜耐壓的關鍵因素之一。高分子材料具有優良的絕緣特性和可加工性能,成為電纜絕緣材料的首選。而化學交聯聚乙烯又以其獨特的絕緣特性和優良的力學性能、耐熱性能,如較高的過載溫度、使用溫度和短路溫度,成為近年來發展迅猛的高壓電纜用絕緣材料。目前,國際上110-220kV級高壓電 纜基本上均使用交聯聚乙烯絕緣層,部分500-800kV級超高壓電纜的交流線路也開始使用運行。我國的電力電纜也在向高壓、超高壓方向發展,與此同時相應的電線電纜絕緣材料業在逐步由低壓向高壓發展。中壓(35kV及以下)的高分子絕緣電纜料總體來說與世界上先進國家的水平相差不遠,但IlOkV及以上高等級的材料,國內至今都無法生產,全部從國外進口。高絕緣聚乙烯材料的制作工藝分為熔融共混造粒和添加劑吸收造粒,比較之下,前者的優勢是國內外的技術相對成熟,劣勢是需要一個把聚乙烯熔融擠出的過程,工藝成本和步驟要比后者多,并且不能避免預交聯的隱患;后者的優勢是工藝簡單,成本低廉,但是會有添加劑吸收不充分,擴散分布不均勻的問題。聚乙烯吸收法化學交聯改性的技術瓶頸,關鍵點是一種新型多元抗氧劑取代傳統的抗氧劑,既能滿足化學交聯電纜材料的常規熱老化性能,又能滿足與PE的相容性,保證在PE內部擴散分布均勻,最大限度的減少添加劑的析出。從抗氧劑的機理出發,傳統的抗氧劑或者復配抗氧劑具有抗熱氧老化效果好,自身穩定,熱失重低,抗老化后期效性高等優勢,但用在聚乙烯吸收法化學交聯改性中會產生吸收不充分,PE內部擴散分布不均勻的。原因是此類抗氧體系分子量大,熔點高,在吸收法改性的工藝溫度下與PE相容性差,易析出,導致最終制品質量波動性大。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目的是提供,該方法能耗低,生產效率高,排除了傳統熔融造粒工藝加工溫度過高,容易形成預交聯的隱患,解決了吸收法改性擴散分布不均勻,制品質量不穩定的問題。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是,其特征在于, (1)在70至80°C的溫度下將聚乙烯樹脂預熱10至15分鐘; (2)對預熱的聚乙烯樹脂進行去雜質處理; (3)保持70至80°C的溫度,并向加熱的聚乙烯樹脂中添加過氧化物交聯劑和多元復配抗氧劑,并攪拌30至35分鐘后靜置20至25小時后得到制品。進一步的,步驟(I)中所述的聚乙烯樹脂的直徑為2_3mm,其熔融指數為I. 5-2. 0g/10min,密度為 O. 910-0. 915g/cm3。進一步的,步驟(3)中所述的過氧化物交聯劑選自2,5_ 二甲基-2,5-雙(叔丁過氧基)己烷、雙叔丁過氧基二異丙苯、過氧化苯甲酰或4,4_雙(過氧化叔丁基)戊酸正丁酯中的一種或幾種。進一步的,步驟(3)中所述的多元復配抗氧劑為受阻酚抗氧劑、硫代酯類抗氧劑和亞磷酸酯類抗氧劑的混合物,其重量比為 受阻酚類亞磷酸酯類硫代酯類=2-2. 5 2-2. 5:1。進一步的,所述過氧化物交聯劑、所述聚乙烯樹脂以及所述多元復配抗氧劑的重量比為 2-3. 5:100:0. 3-0. 5。進一步的,上述的整個生產過程中,環境保持正壓,空氣壓力為10-15N/m2,空氣清潔度雜質粒子數彡O. 2 X IO8Nr/m3,環境溫度20±5°C,相對濕度< 75%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專利技術的特點和顯著優點為 I.本專利技術所獲得的高絕緣聚乙烯材料,擠出性和成纜性好,可用于高壓電力電纜的絕緣層或護套層。本專利技術能耗低,生產效率高,排除了傳統熔融造粒工藝加工溫度過高,容易形成預交聯的隱患,解決了吸收法改性擴散分布不均勻,制品質量不穩定的問題。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進一步闡述本專利技術。應理解,這些實施例僅用于說明本專利技術而不用于限制本專利技術的范圍。此外應理解,在閱讀了本專利技術講授的內容之后,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對本專利技術作各種改動或修改,這些等價形式同樣落于本申請所附權利要求書所限定的范圍。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110-220kv的高絕緣聚乙烯材料的制備方法。實施例I 配方(重量份) 過氧化物交聯劑 2份 聚乙烯樹脂100份 多元復配抗氧劑 O. 3份 聚乙烯樹脂的直徑為2-3mm,其熔融指數為I. 5-2. 0g/10min,密度為O. 910-0. 915g/3cm ο過氧化物采用2,5- 二甲基-2,5-雙(叔丁過氧基)己烷。多元復配抗氧劑的組分如下 受阻酚類亞磷酸酯類硫代酯類=2:2:1。將受阻酚類、亞磷酸酯類和硫代類混合,即可獲得多元復配抗氧劑; 制備方法 (1)在70°C的溫度下將聚乙烯樹脂預熱10分鐘; (2)對預熱的聚乙烯樹脂進行去雜質處理; (3)保持70°C的溫度,并向加熱的聚乙烯樹脂中添加過氧化物交聯劑和多元復配抗氧齊U,并攪拌30分鐘后靜置25小時后得到制品。上述的整個生產過程中,環境保持正壓,空氣壓力為10-15N/m2,空氣清潔度雜質粒子數彡O. 2X 108Nr/m3,環境溫度20±51,相對濕度< 75%。能耗比較權利要求1.,其特征在于, (1)在70至80°C的溫度下將聚乙烯樹脂預熱10至15分鐘; (2)對預熱的聚乙烯樹脂進行去雜質處理; (3)保持70至80°C的溫度,并向加熱的聚乙烯樹脂中添加過氧化物交聯劑和多元復配抗氧劑,并攪拌30至35分鐘后靜置20至25小時后得到制品。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其特征在于,步驟(I)中所述的聚乙烯樹脂的直徑為2-3mm,其熔融指數為I. 5-2. 0g/10min,密度為O. 910-0. 915g/3cm ο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其特征在于,步驟(3)中所述的過氧化物交聯劑選自2,5- 二甲基-2,5-雙(叔丁過氧基)己烷、雙叔丁過氧基二異丙苯、過氧化苯甲?;?,4_雙(過氧化叔丁基)戊酸正丁酯中的一種或幾種。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其特征在于,步驟(3)中所述的多元復配抗氧劑為受阻酚抗氧劑、硫代酯類抗氧劑和亞磷酸酯類抗氧劑的混合物,其重量比為 受阻酚類亞磷酸酯類硫代酯類=2-2. 5 2-2. 5:1。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其特征在于,所述過氧化物交聯劑、所述聚乙烯樹脂以及所述多元復配抗氧劑的重量比為2-3. 5:100:0. 3-0. 5。6.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其特征在于,上述的整個生產過程中,環境保持正壓,空氣壓力為10-15N/m2,空氣清潔度雜質粒子數(O. 2 X IO8Nr/m3,環境溫度 20±5°C,相對濕度< 75%。全文摘要本專利技術公開了,其特征在于,(1)在70至80℃的溫度下將聚乙烯樹脂預熱10至15分鐘;(2)對預熱的聚乙烯樹脂進行去雜質處理;(3)保持70至80℃的溫度,并向加熱的聚乙烯樹脂中添加過氧化物交聯劑和多元復配抗氧劑,并攪拌30至35分鐘后靜置20至25小時后得到制品。其優點在于,本專利技術所獲得的高絕緣聚乙烯材料,擠出性和成纜性好,可用于高壓電力電纜的絕緣層或護套層;本專利技術的能耗低,生產效率高,排除了傳統熔融造粒工藝加工溫度過高,容易形成預交聯的隱患,解決了吸收法改性擴散分布不均勻,制品質量不穩定的問題。文檔編號C08K5/13GK102850636SQ20121038193公開日20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高絕緣聚乙烯材料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1)?在70至80℃的溫度下將聚乙烯樹脂預熱10至15分鐘;(2)?對預熱的聚乙烯樹脂進行去雜質處理;(3)?保持70至80℃的溫度,并向加熱的聚乙烯樹脂中添加過氧化物交聯劑和多元復配抗氧劑,并攪拌30至35分鐘后靜置20至25小時后得到制品。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吳秀琴,
申請(專利權)人:昆山捷興翡國際貿易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