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一種汽車外氣囊氣體分配器,包括安裝固定片、安全氣囊和副保險杠,所述安裝固定片固定安裝在主保險杠的后方,所述主保險杠的上方設置有探測裝置,所述探測裝置由激光測試裝置、軌道測試裝置和視頻探測裝置,所述安全氣囊固定安裝在主保險杠的內部。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一種汽車外氣囊氣體分配器,將安全氣囊安裝在車頭保險杠內,安全氣囊采用防彈衣料的一層氣囊,有效的防止車輛在發生碰撞時對車身造成傷害,且安全氣囊還能起到緩沖的作用,也能保護車內的乘員,并且在安全氣囊的前方設置有安全保護網,安全保護網為高分子聚乙烯材料,起到了卸力的作用,使安全防護性能更好。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是一種汽車外氣囊氣體分配器,屬于汽車氣囊
技術介紹
安全氣囊一般由傳感器(sensor)、電控單元(ECU)、氣體發生器(inf Iator)、氣囊(bag)、續流器(clockspring)等組成,通常氣體發生器和氣囊等做在一起構成氣囊模塊(airbag module)。傳感器感受汽車碰撞強度,并將感受到的信號傳送到控制器,控制器接收傳感器的信號并進行處理,當它判斷有必要打開氣囊時,立即發出點火信號以觸發氣體發生器,氣體發生器接收到點火信號后,迅速點火并產生大量氣體給氣囊充氣。氣囊作為車身被動安全性的輔助配置,日漸受到人們的重視。當汽車與障礙物碰撞后,稱為一次碰撞,乘員與車內構件發生碰撞,稱為二次碰撞,氣囊在一次碰撞后、二次碰撞前迅速打開一個充滿氣體的氣墊,使乘員因慣性而移動時“撲在氣墊上”從而緩和乘員受到的沖擊并吸收碰撞能量,減輕乘員的傷害程度。然而,現有的氣囊在使用過程中存在一些缺陷,例如,一般都安裝在車內的駕駛室和副駕駛室,只能對車內的成員進行保護,對與車身方便并沒有起到保護作用,因此需要一種汽車外氣囊氣體分配器。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技術目的是提供一種汽車外氣囊氣體分配器,以解決上述
技術介紹
中提出的問題,本技術使用方便,不僅可以保護車內乘員的安全,還可以使車身得到一定的保護。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是通過如下的技術方案來實現:一種汽車外氣囊氣體分配器,包括安裝固定片、安全氣囊和副保險杠,所述安裝固定片固定安裝在主保險杠的后方,所述主保險杠的上方設置有探測裝置,所述探測裝置由激光測試裝置、軌道測試裝置和視頻探測裝置,且探測裝置的后方設置有微電腦控制裝置,所述安全氣囊固定安裝在主保險杠的內部,所述安全氣囊的前方設置有安全保護網,所述副保險杠固定安裝在主保險杠的底部,且副保險杠的內部設置有氣缸,所述氣缸的右側設置有啟動電源,且氣缸的上方設置有導管,所述導管的內部設置有啟爆裝置,所述啟爆裝置的上方設置有銅片,所述激光測試裝置、軌道測試裝置、視頻探測裝置和啟動電源均與微電腦控制裝置電性連接,所述啟動電源與啟爆裝置電性連接。進一步地,所述安裝固定片共設置有四個,且四個安裝固定片分別安裝在主保險杠和副保險杠的后方。進一步地,所述氣缸共設置有四個,且四個氣缸分別安裝在副保險杠的內部。進一步地,所述氣缸與安全氣囊通過導管連接。進一步地,所述安裝固定片上設置有安裝固定通孔。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本技術的一種汽車外氣囊氣體分配器結構科學合理,操作安全方便,將安全氣囊安裝在車頭保險杠內,安全氣囊采用防彈衣料的一層氣囊,有效的防止車輛在發生碰撞時對車身造成傷害,且安全氣囊還能起到緩沖的作用,也能保護車內的乘員,并且在安全氣囊的前方設置有安全保護網,安全保護網為高分子聚乙烯材料,起到了卸力的作用,使安全防護性能更好。【附圖說明】通過閱讀參照以下附圖對非限制性實施例所作的詳細描述,本技術的其它特征、目的和優點將會變得更明顯:圖1為本技術一種汽車外氣囊氣體分配器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一種汽車外氣囊氣體分配器的工作原理圖;圖中:1_主保險杠、2-安裝固定片、3-探測裝置、31-激光測試裝置、32-軌道測試裝置、33-視頻探測裝置、4-微電腦控制裝置、5-安全保護網、6-安全氣囊、7-副保險杠、8-氣缸、9-啟動電源、10-啟爆裝置、11-銅片、12-導管。【具體實施方式】為使本技術實現的技術手段、創作特征、達成目的與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進一步闡述本技術。請參閱圖1和圖2,本技術提供一種技術方案:一種汽車外氣囊氣體分配器,包括安裝固定片2、安全氣囊6和副保險杠7,安裝固定片2固定安裝在主保險杠I的后方,主保險杠I的上方設置有探測裝置3,探測裝置3由激光測試裝置31、軌道測試裝置32和視頻探測裝置33,且探測裝置3的后方設置有微電腦控制裝置4,安全氣囊6固定安裝在主保險杠I的內部,安全氣囊6的前方設置有安全保護網5,副保險杠7固定安裝在主保險杠I的底部,且副保險杠7的內部設置有氣缸8,氣缸8的右側設置有啟動電源9,且氣缸8的上方設置有導管12,導管12的內部設置有啟爆裝置10,啟爆裝置10的上方設置有銅片11,激光測試裝置31、軌道測試裝置32、視頻探測裝置33和啟動電源9均與微電腦控制裝置4電性連接,啟動電源9與啟爆裝置10電性連接。安裝固定片2共設置有四個,且四個安裝固定片2分別安裝在主保險杠I和副保險杠7的后方。氣缸8共設置有四個,且四個氣缸8分別安裝在副保險杠7的內部,氣體通過線路一到外層,線路二到外二層,線路三到外三層左氣室,線路四到外三層右氣室,其中三、四氣缸內部采用十字加固形式,使氣缸8更加的穩定。氣缸8與安全氣囊6通過導管12連接。安裝固定片2上設置有安裝固定通孔。工作原理:本技術安裝好過后,在汽車行駛過程中,激光測試裝置31、軌道測試裝置32和視頻探測裝置33能探測車速和車前的障礙物,并將探測信息發送到微電腦控制裝置4上,微電腦控制裝置4可以分析是否存在危險,當微電腦控制裝置4分析到可能有危險發生時,通過啟動電源9引爆啟爆裝置10,啟爆裝置10將上方的銅片11炸開,從而氣缸8開始工作,打開安全氣囊6,減少車身的損傷和保護車內的乘員。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技術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技術的優點,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顯然本技術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實施例的細節,而且在不背離本技術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況下,能夠以其他的具體形式實現本技術。因此,無論從哪一點來看,均應將實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術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說明限定,因此旨在將落在權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義和范圍內的所有變化囊括在本技術內。不應將權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圖標記視為限制所涉及的權利要求。此外,應當理解,雖然本說明書按照實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個實施方式僅包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的這種敘述方式僅僅是為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各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也可以經適當組合,形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其他實施方式。【主權項】1.一種汽車外氣囊氣體分配器,包括安裝固定片(2)、安全氣囊(6)和副保險杠(7),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裝固定片(2)固定安裝在主保險杠(I)的后方,所述主保險杠(I)的上方設置有探測裝置(3),所述探測裝置(3)由激光測試裝置(31)、軌道測試裝置(32)和視頻探測裝置(33),且探測裝置(3)的后方設置有微電腦控制裝置(4),所述安全氣囊(6)固定安裝在主保險杠(I)的內部,所述安全氣囊(6)的前方設置有安全保護網(5),所述副保險杠(7)固定安裝在主保險杠(I)的底部,且副保險杠(7)的內部設置有氣缸(8),所述氣缸(8)的右側設置有啟動電源(9),且氣缸(8)的上方設置有導管(12),所述導管(12)的內部設置有啟爆裝置(10),所述啟爆裝置(10)的上方設置有銅片(11),所述激光測試裝置(31)、軌道測試裝置(32)、視頻探測裝置(33)和啟動電源(9)均與微電腦控制裝置(4)電性連接,所述啟動電源(9)與啟爆裝置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汽車外氣囊氣體分配器,包括安裝固定片(2)、安全氣囊(6)和副保險杠(7),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裝固定片(2)固定安裝在主保險杠(1)的后方,所述主保險杠(1)的上方設置有探測裝置(3),所述探測裝置(3)由激光測試裝置(31)、軌道測試裝置(32)和視頻探測裝置(33),且探測裝置(3)的后方設置有微電腦控制裝置(4),所述安全氣囊(6)固定安裝在主保險杠(1)的內部,所述安全氣囊(6)的前方設置有安全保護網(5),所述副保險杠(7)固定安裝在主保險杠(1)的底部,且副保險杠(7)的內部設置有氣缸(8),所述氣缸(8)的右側設置有啟動電源(9),且氣缸(8)的上方設置有導管(12),所述導管(12)的內部設置有啟爆裝置(10),所述啟爆裝置(10)的上方設置有銅片(11),所述激光測試裝置(31)、軌道測試裝置(32)、視頻探測裝置(33)和啟動電源(9)均與微電腦控制裝置(4)電性連接,所述啟動電源(9)與啟爆裝置(10)電性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慶義,
申請(專利權)人:天津市沃德美嘉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天津;1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