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自行車鎖具雙鎖片結構,它包括殼體、一端可脫離地插入殼體內的鎖鏈、位于殼體內的呈弧形并可沿該弧形所在圓周移動的鎖閂、位于殼體內并能夠將鎖閂和鎖鏈鎖定的鎖芯。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可達到雙重鎖定,防止自行車被整輛抬盜走,并且第一鎖片和第二鎖片同時動作,上鎖、開鎖非常方便。(*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自行車鎖具,尤其涉及一種自行車鎖具雙鎖片結構。
技術介紹
現有技術中的自行車鎖,如附圖I所示,是由相組合的殼體1、2構成,并供鎖固于車體,殼體內裝設有環形鎖閂3,殼體側邊設有滑槽4,以供與環形鎖閂3焊接一體的撥桿5穿出,撥桿5則可配合鑰匙6撥動環形鎖閂3穿過車輪或不穿過車輪,即對自行車進行上鎖和開鎖。上述結構,存在如下缺點環形鎖閂雖然可以與自行車組裝一體并對車輪上鎖,但是并不能與外界環境中的物件(如欄桿、另一輛自行車等)相連接,而一輛自行車的重量可輕易被抬走,故雖將整車上鎖扔有被整輛車被抬盜走的隱患。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自行車鎖具雙鎖片結構。為了達到以上目的,本技術采用的技術方案是自行車鎖具雙鎖片結構,它包括殼體、一端可脫離地插入殼體內的鎖鏈、位于殼體內的呈弧形并可沿該弧形所在圓周移動的鎖閂、位于殼體內并能夠將鎖閂和鎖鏈鎖定的鎖芯。進一步地,鎖閂上具有第一卡口,鎖鏈的插入殼體內的一端具有第二卡口,殼體內設置有由鎖芯驅動移動并與第一卡口可脫離地卡接的第一鎖片、一端與第一鎖片相連接并由第一鎖片驅動轉動的連動片、與連動片的另一端相連接并由連動片驅動移動且與第二卡口可脫離地卡接的第二鎖片,當第一鎖片與第一卡口相卡接時,第二鎖片與第二卡口相卡接,當第一鎖片與第一卡口相脫離時,連動片轉動,第二鎖片向與第一鎖片移動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動并與第二卡口相脫離。更進一步地,殼體內設置有鎖芯座,鎖芯可轉動地設置在鎖芯座內,鎖芯座上設置有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第一鎖片可移動地位于第一滑槽內,第二鎖片可移動地位于第二滑槽內,連動片可轉動地設置在鎖芯座上,鎖鏈與鎖芯座相可脫離地插接。更進一步地,第一滑槽內還設置有對第一鎖片施加力使其具有向第一卡口移動的趨勢的第一彈簧,第二滑槽內還設置有對第二鎖片施加力使其具有向第二卡口移動的趨勢的第二彈簧。進一步地,鎖芯呈柱形,鎖芯上具有驅動軸,該驅動軸的軸心線與柱形的軸心線相平行,第一鎖片上具有一卡槽,驅動軸可移動地位于該卡槽內。更進一步地,鎖鏈的一端部設置有卡定頭,第二卡口設置在該卡定頭上。優選地,殼體包括相安裝在一起的上殼體和下殼體。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本技術自行車鎖具雙鎖片結構,通過在第一鎖片和第二鎖片之間設置連動片,鎖芯可同時控制第一鎖片和第二鎖片動作,第一鎖片鎖定鎖閂,第二鎖片鎖定鎖鏈,鎖閂可鎖定車輪,鎖鏈可鎖定于外界環境中的柱狀物或者另一輛自行車,因此,本技術可達到雙重鎖定,防止自行車被整輛抬盜走,并且第一鎖片和第二鎖片同時動作,上鎖、開鎖非常方便。附圖說明附圖I為現有技術中的自行車鎖的結構示意圖;附圖2為本技術自行車鎖具雙鎖片結構的立體分解圖;附圖3為本技術自行車鎖具雙鎖片結構上鎖狀態時的俯視剖視圖;附圖4為本技術自行車鎖具雙鎖片結構上鎖狀態時的仰視剖視圖;附圖5為本技術自行車鎖具雙鎖片結構開鎖狀態時的俯視剖視圖;附圖6為本技術自行車鎖具雙鎖片結構開鎖狀態時的仰視剖視圖。·圖中標號為I、殼體;2、殼體;3、環形鎖閂;4、滑槽;5、撥桿;6、鑰匙;10、上殼體;11、下殼體;12、鎖閂;121、第一卡口 ;13、鎖鏈;14、卡定頭;141、第二卡口 ;20、鎖芯座;21、第一滑槽;211、第一彈簧;22、第二滑槽;221、第二彈簧;23、第一鎖片;24、第二鎖片;25、連動片;26、鎖芯;27、驅動軸;28、鎖芯殼。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較佳實施例進行詳細闡述,以使本技術的優點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領域技術人員理解,從而對本技術的保護范圍做出更為清楚明確的界定。從附圖I至附圖6的結構示意圖可以看出,本技術提供了自行車鎖具雙鎖片結構,它包括殼體、具有第二卡口 141的鎖鏈13、位于殼體內的呈弧形并可沿該弧形所在圓周移動且具有第一卡口 121的鎖閂12、位于殼體內并能夠將鎖閂12和鎖鏈13鎖定的鎖芯26,殼體內設置有由鎖芯26驅動移動并與第 ^口 121可脫離地卡接的第一鎖片23、一端與第一鎖片23相連接并由第一鎖片23驅動轉動的連動片25、與連動片25的另一端相連接并由連動片25驅動移動且與第二卡口 141可脫離地卡接的第二鎖片24,當第一鎖片23與第一卡口 121相卡接時,第二鎖片24與第二卡口 141相卡接,鎖鏈13的一端部設置有卡定頭14,第二卡口 141設置在該卡定頭14上。當第一鎖片23與第一卡口 121相脫離時,連動片25轉動,第二鎖片24向與第一鎖片23移動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動并與第二卡口 141相脫離。鎖鏈13的另一端可與殼體相固定,或如附圖所示的本實施例中一樣,將另一端的端部設置一鎖環,在鎖定時將鎖鏈13的一端繞外界環境中的柱狀物或者另一輛自行車等幾周再穿過鎖環,即可將鎖鏈13與外界環境中的柱狀物或另一端自行車等相鎖定,最后將卡定頭14插入殼體使第二鎖片24與第二卡口 141相卡接,即可達到鎖定的效果。殼體內設置有鎖芯座20,鎖芯26可轉動地設置在鎖芯座20內,鎖芯座20內設置有鎖芯殼28,鎖芯26套接在鎖芯殼28內。鎖芯26呈柱形,鎖芯26上具有驅動軸27,該驅動軸27的軸心線與柱形的鎖芯26的軸心線相平行,第一鎖片23上具有一卡槽,驅動軸27可移動地位于該卡槽內。當鎖芯26轉動時,驅動軸27整體繞鎖芯26的軸心線轉動,驅動軸27在卡槽內滑動的同時帶動第一鎖片23移動。鎖芯座20上還設置有第一滑槽21和第二滑槽22,第一鎖片23可移動地位于第一滑槽21內,第二鎖片24可移動地位于第二滑槽22內,連動片25可轉動地設置在鎖芯座20上。第一滑槽21內還設置有對第一鎖片23施加力使其具有向第一卡口 121移動的趨勢的第一彈簧211,第二滑槽22內還設置有對第二鎖片24施加力使其具有向第二卡口 141移動的趨勢的第二彈簧221。殼體包括相安裝在一起的上殼體10和下殼體11。如附圖3和附圖4所示,當自行車鎖上鎖時,第一鎖片23與第一卡口 121相卡接,鎖定鎖閂12,第二鎖片24與第二卡口 141相卡接,鎖定鎖鏈13 ;當開鎖時,如附 圖5和附圖6所示,用鑰匙轉動鎖芯26,驅動軸27帶動第一鎖片23向下移動與第一卡口 121相脫離,鎖閂12解鎖,同時第一鎖片23帶動連動片25轉動,從而帶動第二鎖片24向上移動與第二卡口 141相脫離,鎖鏈13解鎖。上述實施例只為說明本技術的技術構思及特點,其目的在于讓熟悉此項技術的人士能夠了解本技術的內容并據以實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技術的保護范圍。凡根據本技術精神實質所作的等效變化或修飾,都應涵蓋在本技術的保護范圍之內。權利要求1.一種自行車鎖具雙鎖片結構,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殼體、一端可脫離地插入所述殼體內的鎖鏈(13)、位于所述殼體內的呈弧形并可沿該弧形所在圓周移動的鎖閂(12)、位于所述殼體內并能夠將所述鎖閂(12 )和鎖鏈(13 )鎖定的鎖芯(26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自行車鎖具雙鎖片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鎖閂(12)上具有第一卡口( 121 ),所述鎖鏈(13)的插入殼體內的一端具有第二卡口( 141 ),所述殼體內設置有由所述鎖芯(26)驅動移動并與所述第一卡口(121)可脫離地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自行車鎖具雙鎖片結構,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殼體、一端可脫離地插入所述殼體內的鎖鏈(13)、位于所述殼體內的呈弧形并可沿該弧形所在圓周移動的鎖閂(12)、位于所述殼體內并能夠將所述鎖閂(12)和鎖鏈(13)鎖定的鎖芯(26)。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胡芳雄,
申請(專利權)人:源文興車料太倉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