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載梯裝置,用于在一對接平臺和一運輸工具間運送旅客,它包括第一和第二連接板,分別與該對接平臺和該運輸工具配合;一對對置的梁架,分別平行設置有一上梁,兩個端部分別與該第一和第二連接板鉸接,和一下梁,兩個端部分別與該第一和第二連接板鉸接;多個梯臺階,沿所述梁架排布,分別鉸接在該一對梁架之間。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載梯裝置,結構巧妙而緊湊,其僅依靠自身的重力即可根據運輸工具的狀態做出實時調整,保持踏面板始終保持水平,大大降低了制造的成本。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載梯裝置還具有靈活的應用性,可以廣泛地用于登載客貨輪和飛機,尤其是大型飛機。(*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運送旅客的設備,更具體地說,涉及一種用于將旅客運輸至一運輸工具或者從運輸工具上卸載旅客的裝置。
技術介紹
應用像登船橋這樣的設備運送上下郵輪(或客貨輪)的旅客已備受青睞,因為它給旅客提供了安全舒適的環境。然而??康泥]輪(或客貨輪)隨時都會產生波動,因為它必將受潮汐以及旅客上下船等因素的影響。通常??吭诖a頭的郵輪(或客貨輪)會產生三個方向的晃動或移動,即上下、前后和左右方向。為了解決這個技術問題,美國專利US 5,950,266公開了一種登船橋110,如圖I所示。該設置在碼頭112的登船橋110,具有可伸縮的通道116,一端與候樓廳113連接;用于調整該通道116以與輪船114對接的行走裝置130和升降裝置128 ;—個接船口 118 ;以及一個搭接在該接船口 118以及輪船甲板132之間的連接裝置120。從圖2A和圖2B中看出,該連接裝置120的踏板122是一塊平面的板體,其一端部搭接在登船橋的接船口 118上,通過滾輪121在登船橋接船口地板119上的滾動來克服船的波動。然而,滾輪與甲板接觸的面積是有限的,從而影響了這種現有技術的渡板裝置的穩定性。船體的波動還常使旅客有種不安全感。隨著郵輪(或客貨輪)的波動,連接裝置120的踏板122的傾斜角度也會隨之改變。當踏板122的傾角在-5°至+5°的范圍內時,對于行走其上的旅客是可以接受的。一旦超出這一角度范圍,會導致行走困難,因為這時腳踏面是傾斜的。然而,輪船??看a頭的時間長,在潮汐的作用下,高低差可達三米多。而一天兩潮意味著在12小時內輪船將有三米多的落差。實踐證明,現有技術的連接裝置很難做出實時調整以適應變化了的狀態,而只能靠頻繁地操作升降裝置128來做出適應性調整。然而,頻繁地操作升降裝置是忌諱的,尤其是在運送旅客的過程中。如果保持登船口 118在固定的高度下,會使得這一連接裝置的踏板122出現向上或者向下這樣的情況,甚至會使踏板出于很陡的狀態。如果是這樣,現有技術的渡板裝置不但會造成登船困難,甚至會出現打滑現象,也不可避免渡板從船體上(或接船口 118上)滑落,造成事故。此外,構建與固定建筑物(如侯客大廳)連接的登船橋,工程浩大,不靈活。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載梯裝置以用于在對接平臺和運輸工具之間運送旅客,該載梯裝置能夠實時跟隨運輸工具的波動(或晃動),使得該載梯裝置的傾角改變的情形下,梯臺階均能夠實時做出響應,以在載梯裝置傾斜的任何角度上,其踏面板始終保持水平,增大旅客的舒適性和安全性。一種載梯裝置,用于在一對接平臺和一運輸工具間運送旅客,包括第一和第二連接板,分別與該對接平臺和該運輸工具配合;一對對置的梁架,分別平行設置有一上梁,兩個端部分別與該第一和第二連接板鉸接,和一下梁,兩個端部分別與該第一和第二連接板鉸接;多個梯臺階,沿所述梁架排布,分別鉸接在該一對梁架之間。每一所述梯臺階包括一踏面板,和一對固定板,設置在該踏面板的兩端,其中該每一固定板分別與所述上梁和所述下梁鉸接。較佳的是,所述各個梯臺階位于所述上梁和下梁上的一對鉸接點的連線彼此平行且等距間隔。優選的是,所述第一和第二連接板上位于所述上梁和所述下梁上的一對鉸接點的連線與所述多個梯臺階鉸接點的連線平行。更為優選的是,分別位于該第一和第二連接板上的該對鉸接點與相鄰的梯臺階之間的間隔與各該梯臺階的間隔相等。進一步地,位于所述上梁的所述多個鉸接點連線與位于所述下梁的所述多個鉸接點的連線平行。本技術的載梯裝置,作為優選,所述一對固定板基本上靠近所述踏面板的一個側邊部設置,或者基本上位于所述踏面板的中部設置。所述一對固定板可以分別從所述踏面板的兩端向上或者向下伸出,以及可以在所述一對固定板之間設置有加強梁。本技術的載梯裝置包括一對護欄,分別固定到所述一對梁架。根據本技術載梯裝置的一個方面,其結構巧妙而緊湊,其僅依靠平行四邊形的結構即可根據運輸工具的狀態做出實時調整,保持踏面板始終保持水平,在增加了旅客踩踏的舒適感的同時,還大大地降低了制造的成本。根據本技術載梯裝置的另一個方面,其第一和第二連接板可以以搭接的方式與對接平臺和運輸工具配合,因此可以將其廣泛地配備在上下輪船或者飛機的設備上。根據本技術的載梯裝置的一個方面,由于其擺脫了固定式登載設備的局限,可以靈活地用于旅客上下輪船或飛機上,從而加速了旅客登載/卸載的速度,提高了運輸工具運營的效率。根據本技術的載梯裝置的另一個方面,由于載梯裝置的連接板的底面設計成平面,加大了其與運輸工具(尤其是輪船)的接觸,使得本技術的載梯裝置或者客梯車在吸收運輸工具晃動或者上下移動的同時,增加了旅客的安全感。附圖說明下面將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說明,附圖中圖I顯示了一種現有技術的登船橋的示意圖,其中一連接裝置搭接在登船橋地板和輪船的甲板上;圖2A是圖I顯示的連接裝置的俯視圖,顯示了一個設置在登船橋地板上行走的長滾輪以消除波動;圖2B是圖I所示的連接裝置與登船橋地板和輪船的甲板搭接的示意圖;圖3是本技術的客梯車的一個較佳實施例的透視圖,其中載梯裝置設置在對接平臺的側部;圖4是圖3中的客梯車出于升高狀態的透視圖;圖5A是圖3中的客梯車完成與輪船搭接的示意圖,顯示了載梯裝置基本上處于水平狀態;圖5B是圖5A中載梯裝置的透視圖,顯示了多個梯臺階的踏面板基本處于一個平面;圖5C是圖5B中梯臺階的透視圖,其中固定板設置在踏面板的下方;圖是本技術梯臺階又一個較佳實施例的透視圖,其中固定板設置在踏面板的上方;圖5E是本技術的梯臺階再一個較佳實施例的透視圖,其中固定板設置在踏面板的一個側邊部;圖5F是圖5B中載梯裝置的側視圖;圖6A是圖3中的客梯車與輪船配合的又一個狀態的示意圖,顯示了載梯裝置處于向上傾斜的狀態;圖6B是圖6A中載梯裝置的透視圖,顯示了多個具有了高度差的梯臺階;圖6C是圖6A中載梯裝置的側視圖;圖7A是圖3中的客梯車與輪船配合的再一個狀態的示意圖,顯示了載梯裝置處于向下傾斜的狀態;圖7B是圖7A中載梯裝置的透視圖,顯示了多個具有了高度差的梯臺階;圖7C是圖7A中載梯裝置的側視圖;圖8是本技術的客梯車的又一個較佳實施例的透視圖,其中載梯裝置設置在對接平臺的前端;圖9是圖8中的客梯車處于升高狀態的示意圖;圖10是本技術的垂直升降裝置的一個較佳實施例的透視圖,其中移除了車體以及載梯裝置;圖11是圖10中垂直升降裝置的分解示意圖;圖12是本技術的垂直升降裝置的又一個較佳實施例的透視圖,其中移除了車體以及載梯裝置;圖13是圖12中垂直升降裝置的分解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參閱圖3,根據本技術的一個較佳實施例,客梯車200設置有一底盤202,其上設置有電池204以及控制裝置206。一行走系統,即包括驅動橋及輪子208和轉向橋及輪子209。一對接平臺210設置在底盤上202,其上設置有一駕駛臺212。一伸縮的客梯220鉸接在對接平臺210的后端。特別的是,本技術的客梯車200包括一載梯裝置230,例如,可以設置在該對接平臺210的側部上。考慮使用的方便,優選的是,載梯裝置230可以與對接平臺210鉸接??紤]行走的方便,可以在對接平臺210上設置一拉桿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載梯裝置,用于在一對接平臺和一運輸工具間運送旅客,其特征在于,所述載梯裝置包括第一和第二連接板,分別與該對接平臺和該運輸工具配合;一對對置的梁架,分別平行設置有一上梁,兩個端部分別與該第一和第二連接板鉸接,和一下梁,兩個端部分別與該第一和第二連接板鉸接;多個梯臺階,沿所述梁架排布,分別鉸接在該一對梁架之間。
【技術特征摘要】
...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胡不為,董鑫,李柏宏,
申請(專利權)人:北京晟航國瑞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