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間隙式糖料汽化裝置,屬于對糖料熬煮過程中的設備。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包括內筒、外筒,內筒(1)位于外筒(2)內,形成第一環形間隙(3)、第二環形間隙(4)、第三環形間隙(5),第四環形間隙(6)和第五環形間隙(7),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環形間隙(3)、第二環形間隙(4)和第三環形間隙(5)的間距依次減小,第四環形間隙(6)與第二環形間隙(4)的間距相同,第五環形間隙(7)與第二環形間隙(4)的間距相同,所述第三環形間隙(5)的間距為1.4—1.6毫米。糖料在內筒與外筒之間的間隙中受熱、汽化,達到脫水的目的。采用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具有受熱均勻,加熱快捷,汽化充分以及結構簡單的優點。(*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公開了一種有間隙的糖料汽化裝置,屬于工業或食品加工行業對液體糖料濃縮的裝置,尤其是針對糖料熬煮過程中的設備。
技術介紹
目前,對糖料的濃縮方式大都采用常溫濃縮,減壓濃縮,薄膜蒸發,旋轉蒸發等方式,這些方式對需要濃縮的液體糖料進行長時間反復加熱,并且受熱不均,不但耗能較大,還導致糖料濃縮后的質量不穩定,使得產品的品質下降。隨后出現了專利號為200420105827.0,申請日為2004年12月30日,公開日為2006年2月I日,專利技術名稱為旋轉式超薄膜真空濃縮裝置的專利技術方案。該專利的技術 方案是采用一個與驅動裝置軸聯接的旋轉內筒和一個套在內筒外部與內筒微小間隙配合的外筒,內筒內腔和外筒環形腔分別與蒸汽管道連接,內筒與外筒之間的間隙即環形腔室為料漿加熱腔,其上設有進料口和出料管。采用該技術方案,使料漿從進料口、加熱腔由真空負壓抽出出料口,由于加熱腔內外兩側加熱,而且厚度較薄,再加上內筒不停的旋轉,使糖料以薄膜狀態快速、均勻地受熱濃縮,最大程度地保持了濃縮液的有效成分,并保證了產品質量的穩定性。上述專利技術方案雖然較大程度地解決了糖料受熱不均的問題,但依然存在糖料加熱不均的問題沒有完全解決;糖料在加熱過程中流動性不好,導致加熱不均;并且上述專利技術方案沒有進一步對間隙的間距進行說明,使得糖料在汽化過程中,不能充分汽化,進而加大了能耗等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提供了一種受熱均勻,加熱快捷,可以使糖料可以在短時間內充分汽化、汽化充分以及結構簡單的糖料汽化裝置。為實現上述技術目的,本技術的技術方案是間隙式糖料汽化裝置,包括內筒I、外筒2、內筒I位于外筒2內,形成第一環形間隙3、第二環形間隙4、第三環形間隙5,第四環形間隙6和第五環形間隙7,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環形間隙3、第二環形間隙4和第三環形間隙5的間距依次減小,第四環形間隙6與第二環形間隙4的間距相同,第五環形間隙7與第二環形間隙4的間距相同,所述第三環形間隙4的間距為I. 4—1. 6毫米。本技術所述外筒2為雙層結構,其上設有蒸汽進口 8和蒸汽出口 9。本技術所述蒸汽進口 8設置在外筒2上部,蒸汽出口 9設置在外筒2的下部。由于本技術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因此,相對于現有技術,具有以下優點首先第一環形間隙、第二環形間隙和第三環形間隙的間距依次減小,糖料進口設置在外筒下部的第一環形間隙位置,糖料出口設置在外筒上部的第一環形間隙位置,如此,使糖料可以迅速通過下部的第一環形間隙、第二環形間隙、第三環形間隙(汽化區域),然后順利到達上部的第二間隙、第三間隙,最后到外圍的真空設備。這樣,糖料在整個設備中滯留的時間很短,不但降低了耗能,而且縮短了加工周期。而現有技術只是說明了內、外筒之間有微小間隙,這并不能讓糖料在加熱過程中順利流動,很容易導致糖料滯留現象出現,進而導致受熱不均;其次,第三環形間隙的間距為I. 0—2. O毫米,充分保證了糖料可以接受內筒與外筒熱能,使得糖料迅速汽化;在不同的間隙、流量實際獲取的試驗數據整理的圖表(圖2)上可以看到,為保證生產出合格的糖果(硬糖含固物標準96-98%,軟糖含固物標準92-96%),同時流量(產量)相對最大時500Kg/h,間隙為I. 5mm(I. 4-1. 6mm)。此時能滿足糖果生產線正常產量配置(450-500Kg/h)。第三,由于外筒是雙層結構,在外筒上設置蒸汽進口、出口,蒸汽在外筒夾層內循環,保證了糖料可以接受來自內、外兩層的加熱,是糖料可以迅速受熱、并汽化; 第四,蒸汽進口設置在外筒上部,蒸汽出口設置在外筒下部,這種采用蒸汽上進、下出的方式,彌補了糖料在受熱過程中受熱不均的缺陷。附圖說明圖I是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的試驗數據圖。具體實施方式實施例I間隙式糖料汽化裝置,包括內筒I、外筒2、內筒I位于外筒2內,形成第一環形間隙3、第二環形間隙4、第三環形間隙5,第四環形間隙6和第五環形間隙7,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環形間隙3、第二環形間隙4和第三環形間隙5的間距依次減小,第四環形間隙6與第二環形間隙4的間距相同,第五環形間隙7與第二環形間隙4的間距相同,所述第三環形間隙4的間距為I. 4實施例2間隙式糖料汽化裝置,包括內筒I、外筒2、內筒I位于外筒2內,形成第一環形間隙3、第二環形間隙4、第三環形間隙5,第四環形間隙6和第五環形間隙7,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環形間隙3、第二環形間隙4和第三環形間隙5的間距依次減小,第四環形間隙6與第二環形間隙4的間距相同,第五環形間隙7與第二環形間隙4的間距相同,所述第三環形間隙4的間距為I. 6毫米。所述外筒2為雙層結構,其上設有蒸汽進口 8和蒸汽出口 9。實施例3本技術的最佳實施方式間隙式糖料汽化裝置,包括內筒I、外筒2、內筒I位于外筒2內,形成第一環形間隙3、第二環形間隙4、第三環形間隙5,第四環形間隙6和第五環形間隙7,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環形間隙3、第二環形間隙4和第三環形間隙5的間距依次減小,第四環形間隙6與第二環形間隙4的間距相同,第五環形間隙7與第二環形間隙4的間距相同,所述第三環形間隙4的間距為I. 5毫米。所述外筒2為雙層結構,其上設有蒸汽進口 8和蒸汽出口 9。所述蒸汽進口 8設置在外筒2上部,蒸汽出口 9設置在外筒2的下部。權利要求1.間隙式糖料汽化裝置,包括內筒(I)、外筒(2)、內筒(I)位于外筒(2)內,形成第一環形間隙(3)、第二環形間隙(4)、第三環形間隙(5),第四環形間隙(6)和第五環形間隙(7),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環形間隙(3)、第二環形間隙(4)和第三環形間隙(5)的間距依次減小,第四環形間隙(6)與第二環形間隙(4)的間距相同,第五環形間隙(7)與第二環形間隙(4)的間距相同,所述第三環形間隙(5)的間距為I. 4—1. 6毫米。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間隙式糖料汽化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2)為雙層結構,其上設有蒸汽進口(8)和蒸汽出口(9)。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間隙式糖料汽化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進口(8)設置在外筒(2)上部,蒸汽出口(9)設置在外筒(2)的下部。專利摘要本技術公開了一種間隙式糖料汽化裝置,屬于對糖料熬煮過程中的設備。本技術包括內筒、外筒,內筒(1)位于外筒(2)內,形成第一環形間隙(3)、第二環形間隙(4)、第三環形間隙(5),第四環形間隙(6)和第五環形間隙(7),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環形間隙(3)、第二環形間隙(4)和第三環形間隙(5)的間距依次減小,第四環形間隙(6)與第二環形間隙(4)的間距相同,第五環形間隙(7)與第二環形間隙(4)的間距相同,所述第三環形間隙(5)的間距為1.4—1.6毫米。糖料在內筒與外筒之間的間隙中受熱、汽化,達到脫水的目的。采用本技術具有受熱均勻,加熱快捷,汽化充分以及結構簡單的優點。文檔編號C13B25/00GK202626205SQ2012203044公開日2012年12月26日 申請日期2012年6月27日 優先權日2012年6月27日專利技術者羅明秀, 王潤華 申請人:都江堰天旺食品工業有限責任公司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間隙式糖料汽化裝置,包括內筒(1)、外筒(2)、內筒(1)位于外筒(2)內,形成第一環形間隙(3)、第二環形間隙(4)、第三環形間隙(5),第四環形間隙(6)和第五環形間隙(7),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環形間隙(3)、第二環形間隙(4)和第三環形間隙(5)的間距依次減小,第四環形間隙(6)與第二環形間隙(4)的間距相同,第五環形間隙(7)與第二環形間隙(4)的間距相同,所述第三環形間隙(5)的間距為1.4—1.6毫米。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羅明秀,王潤華,
申請(專利權)人:都江堰天旺食品工業有限責任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