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鐵路通用棚車車頂吊裝座組成,包括吊耳板以及設置在吊耳板上且與吊耳板相互垂直布置的至少一個支撐板,所述支撐板的中部與吊耳板連接,在所述支撐板兩端對稱地的設置有與車頂彎梁槽配合的向上凸起的旋轉控制擋塊。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設計與應用完全取代了現有的在對車頂吊裝時,需在車頂彎梁處焊接4個吊裝座的吊運工藝方法,即取消了在車頂上4個吊裝座的設置,從而取消了現有吊裝座的加工生產以及在組裝車間的組焊及切割工作,減少了操作者多余的勞動,操作簡單;同時有效降低了吊運的成本又不會增加車體的自重,完全符合精益制造及降本增效的理念。(*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鐵路通用P70型棚車車頂吊裝座組成。
技術介紹
P70型通用棚車的車頂組成在生產吊運過程中因頂棚無法吊運,自從P70在全路生產以來,各生產廠家一直都采用同樣的車頂吊運エ藝,即在車頂彎梁處分別焊接4個吊裝座的吊運エ藝方法,該吊運エ藝既増加制造成本又增加車體的自重,不符合精益制造及降本增效的理念,給企業造成很大的浪費。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專利技術目的在于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提供一種可運用于各種鉄道車輛P車類吊裝エ藝中的吊裝座組成,采用吊裝座組成后,可取消原吊運頂棚所用的エ藝吊裝座。本技術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鉄路通用棚車車頂吊裝座組成,其特征在于包括吊耳板以及設置在吊耳板上且與吊耳板相互垂直布置的至少ー個支撐板,所述支撐板的中部與吊耳板連接,在所述支撐板兩端對稱地的設置有與車頂彎梁槽配合的向上凸起的旋轉控制擋塊。本技術所述的鉄路通用棚車車頂吊裝座組成,其在所述吊耳板上對稱地設置有兩個相互平行布置的支撐板。本技術所述的鉄路通用棚車車頂吊裝座組成,其在所述吊耳板上設置有止落孔,在所述止落孔處設置有與之配合的止落插銷,當支撐板完全鉤住棚車車頂時,此時所述止落孔的位置高于車頂上通風器座上端面,所述止落插銷插入止落孔后,其兩端分別搭在通風器座上端面。本技術所述的鉄路通用棚車車頂吊裝座組成,其所述止落插銷一端成型為折彎結構。本技術所述的鉄路通用棚車車頂吊裝座組成,其在所述吊耳板兩側、兩個支撐板之間分別設置有至少ー個支撐桿。本技術所述的鉄路通用棚車車頂吊裝座組成,其在所述吊耳板上設置有吊鉤孔。本技術所述的鉄路通用棚車車頂吊裝座組成,其在所述吊耳板和支撐板上分別設置有通孔。本技術所述的鉄路通用棚車車頂吊裝座組成,其所述支撐板上的通孔對稱設置。本技術相對于現有技術的有益效果是本技術的設計與應用完全取代了現有的在對車頂吊裝時,需在車頂彎梁處焊接4個吊裝座的吊運エ藝方法,即取消了在車頂上4個吊裝座的設置,從而取消了現有吊裝座的加工生產以及在組裝車間的組焊及切割工作,減少了操作者多余的勞動,操作簡單;同時有效降低了吊運的成本又不會增加車體的自重,完全符合精益制造及降本增效的理念。附圖說明圖I是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中標記1為吊耳板,2為支撐板,3為旋轉控制擋塊,4為止落孔,5為止落插銷,6為支撐桿,7為吊鉤孔,8為通孔。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作詳細的說明。為了使本技術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 例,對本技術進行進一歩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技術,并不用于限定本技術。如圖I所不,一種鐵路通用棚車車頂吊裝座組成,包括吊耳板I以及設置在吊耳板I上且與吊耳板I相互垂直布置的兩個支撐板2,在所述吊耳板I上設置有與吊具的馬蹄環配合連接的吊鉤孔7,所述兩個支撐板2相對于吊耳板對稱設置且相互平行布置,所述兩個支撐板2的中部分別與吊耳板I固定連接構成一整體結構,在所述吊耳板I兩側、兩個支撐板2之間分別設置有ー個支撐桿6,防止兩個支撐板在工作時出現相對移動,増加支撐板的承載能力,在所述支撐板2兩端對稱地的設置有與車頂彎梁槽配合的向上凸起的旋轉控制擋塊3,用于控制吊裝座組成的旋轉。其中,在所述吊耳板I上設置有止落孔4,在所述止落孔4處設置有與之配合的止落插銷5,當支撐板2完全鉤住棚車車頂時,此時所述止落孔4的位置高于車頂上通風器座上端面,所述止落插銷5插入止落孔4后,其兩端分別搭在通風器座上端面,所述止落插銷5—端成型為折彎結構,止落插銷插入后其折彎一端鉤住車頂上通風器座,從而防止止落插銷向另ー側滑落。在所述吊耳板I和支撐板2上分別設置有通孔8,所述兩個支撐板2上的通孔8對稱設置,通孔的合理設置能夠在不影響吊裝座組成承載能力的情況下有效減輕吊裝座組成的自重。本技術的使用方法I、在頂棚組對前先將吊裝座組成放入頂棚組對胎內(每臺兩個)靠近頂棚中心的兩個通風器座下面,放置高度不得超出頂板下平面。2、吊裝座組成放置完成后按照エ藝操作流程正常組焊車頂組成,車頂組焊完畢后由一名操作者將吊裝座組成提起,吊裝座組成的吊耳板部分分別從通風器底座的圓孔中穿出,當車頂下方的支撐板部分鉤住車頂后插入止落插銷,之后按照正常的吊運程序將吊具上的馬蹄環與吊裝座組成上的吊鉤孔進行連接即可吊運。3、吊運到頂棚翻轉胎位后取下馬蹄環,開走天車即可正常生產。4、翻轉焊焊接完工后將頂棚翻轉到水平位置,將頂棚吊入上部組裝胎位,吊運過程與上エ序相同,車體組裝完成后取掉止落插銷,并利用輔助吊鉤將吊裝座組成沿通風器ロ垂直落入車內木地板上,并將其搬出存放與存放架上,等待流轉使用。以上所述僅為本實 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術,凡在本技術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技術的保護范圍之內。權利要求1.鐵路通用棚車車頂吊裝座組成,其特征在于包括吊耳板(I)以及設置在吊耳板(I)上且與吊耳板(I)相互垂直布置的至少一個支撐板(2),所述支撐板(2)的中部與吊耳板(I)連接,在所述支撐板(2)兩端對稱地的設置有與車頂彎梁槽配合的向上凸起的旋轉控制擋塊(3)。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鐵路通用棚車車頂吊裝座組成,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吊耳板(I)上對稱地設置有兩個相互平行布置的支撐板(2 )。3.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鐵路通用棚車車頂吊裝座組成,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吊耳板(I)上設置有止落孔(4),在所述止落孔(4)處設置有與之配合的止落插銷(5),當支撐板(2)完全鉤住棚車車頂時,此時所述止落孔(4)的位置高于車頂上通風器座上端面,所述止落插銷(5)插入止落孔(4)后,其兩端分別搭在通風器座上端面。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鐵路通用棚車車頂吊裝座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止落插銷(5)一端成型為折彎結構。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鐵路通用棚車車頂吊裝座組成,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吊耳板(I)兩側、兩個支撐板(2)之間分別設置有至少一個支撐桿(6)。6.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鐵路通用棚車車頂吊裝座組成,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吊耳板(I)上設置有吊鉤孔(7)。7.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鐵路通用棚車車頂吊裝座組成,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吊耳板(I)和支撐板(2 )上分別設置有通孔(8 )。8.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鐵路通用棚車車頂吊裝座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板(2)上的通孔(8)對稱設置。專利摘要本技術公開了一種鐵路通用棚車車頂吊裝座組成,包括吊耳板以及設置在吊耳板上且與吊耳板相互垂直布置的至少一個支撐板,所述支撐板的中部與吊耳板連接,在所述支撐板兩端對稱地的設置有與車頂彎梁槽配合的向上凸起的旋轉控制擋塊。本技術的設計與應用完全取代了現有的在對車頂吊裝時,需在車頂彎梁處焊接4個吊裝座的吊運工藝方法,即取消了在車頂上4個吊裝座的設置,從而取消了現有吊裝座的加工生產以及在組裝車間的組焊及切割工作,減少了操作者多余的勞動,操作簡單;同時有效降低了吊運的成本又不會增加車體的自重,完全符合精益制造及降本增效的理念。文檔編號B66C1/22GK202625607SQ20122022855公開日2012年12月26日 申請日期2012年5月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鐵路通用棚車車頂吊裝座組成,其特征在于:包括吊耳板(1)以及設置在吊耳板(1)上且與吊耳板(1)相互垂直布置的至少一個支撐板(2),所述支撐板(2)的中部與吊耳板(1)連接,在所述支撐板(2)兩端對稱地的設置有與車頂彎梁槽配合的向上凸起的旋轉控制擋塊(3)。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畢永邦,
申請(專利權)人:南車眉山車輛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