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汽車車身前端安裝組件,尤其涉及一種汽車車身前端下部安裝組件,該結構包括:下橫梁安裝件,所述下橫梁安裝件包括下橫梁安裝件本體、與下橫梁安裝件本體第一端固定連接的第一加強板以及與下橫梁安裝件本體第二端固定連接的第二加強板;立柱,所述立柱第一端與下橫梁安裝件固定連接,所述立柱第二端與汽車上橫梁安裝件固定連接;機艙下連接件,所述機艙下連接件的一端與立柱固定連接,另一端與縱梁連接。所述汽車車身前端下部安裝組件質量輕、成本低。(*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汽車車身結構,尤其涉及一種汽車車身前端下部安裝組件以及前端安裝組件。
技術介紹
隨著汽車工業的迅速發展,對車身結構設計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尤其對汽車車聲前端的結構設計要求極為嚴格,其中下橫梁安裝件通常采用簡單下橫梁加仿形的加強板結構,整個下橫梁與下橫梁加強板通過焊接的形式組成前端模塊下橫梁安裝件,質量重、成本聞。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解決上述現有技術中下橫梁安裝件質量重、成本高等問題,從而本技術提出了一種汽車車身前端下部安裝組件,所述下部安裝組件包括下橫梁安裝件,所述下橫梁安裝件包括下橫梁安裝件本體、與下橫梁安裝件本體第一端固定連接的第一加強板以及與下橫梁安裝件本體第二端固定連接的第二加強板;立柱,所述立柱第一端與下橫梁安裝件固定連接,所述立柱第二端與汽車上橫梁安裝件固定連接;機艙下連接件,所述機艙下連接件的一端與立柱固定連接,另一端與縱梁連接。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本技術所述汽車車身前端下部安裝組件中所述機艙下連接件包括第一連接板以及與第一連接板焊接的第二連接板。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本技術所述汽車車身前端下部安裝組件中還包括與立柱第一端固定連接的第一支架以及與立柱第二端連接的第二支架。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本技術所述汽車車身前端下部安裝組件中所述第一支架包括第一連接部以及與第一連接部垂直連接的第二連接部且第二連接部呈板狀,所述第一連接部與立柱固定連接,所述第二連接部與下橫梁安裝件固定連接。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本技術所述汽車車身前端下部安裝組件中所述第二支架包括第三連接部以及與第三連接部垂直連接的第四連接部且第四連接部呈板狀,所述第三連接部與立柱固定連接,所述第四連接部與汽車上橫梁安裝件固定連接。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本技術所述汽車車身前端下部安裝組件中所述機艙下連接件的形狀為弓形。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本技術所述汽車車身前端下部安裝組件中所述機艙下連接件上設置有多根加強筋。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本技術所述汽車車身前端下部安裝組件中所述立柱在豎直方向上的形狀呈波紋狀。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本技術所述汽車車身前端下部安裝組件中所述立柱為兩根,其中一立柱的第一端與下橫梁安裝件上的第一加強板固定連接,另一立柱的第一端與下橫梁安裝件上的第二加強板固定連接。本技術針對現有技術還提出了一種汽車車身前端安裝組件,所述安裝組件包括上橫梁安裝件、上機艙連接件、上橫梁支撐件、下橫梁安裝件、下機艙連接件和立柱;所述上橫梁安裝件的兩端與上機艙連接件固定連接,所述上橫梁支撐件兩端與上橫梁安裝件和下橫梁安裝件固定連接;所述下橫梁安裝件包括下橫梁安裝件本體、與下橫梁安裝件本體第一端固定連接的第一加強板以及與下橫梁安裝件本體第二端固定連接的第二加強板;所述機艙下連接件的一端與立柱固定連接,另一端與縱梁固定連接;所述立柱第一端與下橫梁安裝件固定連接,所述立柱第二端與汽車上橫梁安裝件固定連接。 本技術所述下橫梁安裝件只在其需要安裝質量較重的位置(下橫梁安裝件本體兩端)設置第一加強板和第二加強板保證支撐強度,同時減輕下橫梁安裝件的重量,降低了成本;本技術所帶來的其它技術效果在實施例中結合附圖進行闡述。附圖說明圖I本技術汽車車身前端下部安裝組件中下橫梁安裝件結構示意圖。圖2本技術汽車車身前端下部安裝組件中下機艙連接件結構示意圖。圖3本技術汽車車身前端下部安裝組件中立柱及設置與立柱上的支架結構示意圖。圖4本技術所述汽車車身前端安裝組件安裝汽車上時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專利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詳細說明。應當理解的是,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僅用于說明和解釋本專利技術,并不用于限制本專利技術。本文中所述的端面是按照附圖的位置確定,附圖中各部件左右方向的面為端面,上下方向為側表面。如圖I、圖2和圖3所示,本技術汽車車身前端下部安裝組件包括下橫梁安裝件I,所述下橫梁安裝件包括下橫梁安裝件本體4、與下橫梁安裝件本體第一端固定連接的第一加強板5以及與下橫梁安裝件本體第二端固定連接的第二加強板6 ;機艙下連接件2,所述機艙下連接件的一端與立柱固定連接,另一端與汽車縱梁連接;立柱3,所述立柱3第一端與下橫梁安裝件I固定連接,所述立柱第二端與汽車上橫梁安裝件固定連接。圖I所示為下橫梁安裝件I的結構示意圖,從圖中可以看出所述下橫梁安裝件本體4呈板狀,第一加強板5和第二加強板6只設置在下橫梁安裝件本體需要安裝重量相對較大的外部器件的位置(下橫梁安裝件本體兩端),相對于整個下橫梁安裝件本體都設置加強板來說,只在下橫梁安裝加本體兩端重量更輕,同時保證了支撐強度,第一加強板和第二加強板與下橫梁安裝件本體通過焊接固定于一起,第一加強板5和第二加強板6用于安裝副車架,下橫梁安裝件本體用于安裝散熱器。圖2所述為所述機艙下連接件2的結構示意圖,從圖中可以看出,所述機艙下連接件整體呈弓形,包括第一連接板7以及與第一連接板焊接于一起的第二連接板8,當然第一連接板和第二連接板也可以采用其它連接方式,例如通過螺栓固定于一起,第一連接板7與汽車前機艙上縱梁(圖中未示出)連接,第二連接板8用于安裝車輛前端大燈以及保險桿;為了改善機艙下連接件的支撐強度,在機艙下連接件上設有加強筋9,加強筋9可以設置在第一連接板或第二連接板上,也可以在第一連接板和第二連接板上都設置加強筋,另外加強筋可以并列設置,也可以交叉設置。圖3所示為立柱3的結構示意圖,從圖中可以看出,立柱3在豎直方向上的形狀呈波紋狀,在汽車的應用上,所述立柱為兩根,在汽車車身前端的左右兩端,立柱用于支撐汽車上橫梁安裝件和下橫梁安裝件;立柱第一端還固定連接有第一支架10,立柱第二端連接有第二支架11,所述第一支架包括第一連接部12 以及與第一連接部垂直連接的第二連接部13且第二連接部13呈板狀,所述第一連接部12與立柱3焊接連接,所述第二連接部13與下橫梁安裝件固定連接,由于第二連接部呈板狀,因此與下橫梁安裝件連接更方便。所述第二支架11包括第三連接部14以及與第三連接部垂直連接的第四連接部15且第四連接部15呈板狀,所述第三連接部14與立柱焊接連接,所述第四連接部15與汽車上橫梁安裝件固定連接,同樣第二連接部呈板狀,方便與上橫梁安裝件連接;所述第一支架用于安裝發動機進氣軟管,第二支架用于安裝散熱器,另外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也增加了立柱的支撐強度。圖4所示為本技術所述汽車車身前端安裝組件安裝汽車上時的結構示意圖,從圖中可以看出,所述安裝組件包括上橫梁安裝件16、上機艙連接件17、上橫梁支撐件18、下橫梁安裝件I、下機艙連接件2和立柱3 ;所述上橫梁安裝件位于車身正前端,上橫梁安裝件16的兩端與上機艙連接件17固定連接,所述上橫梁支撐件18的兩端與上橫梁安裝件16和下橫梁安裝件I固定連接;所述下橫梁安裝件I位于車身的正前端下部,所述機艙下連接件2位于車身左右兩端,其一端與兩支柱3固定連接,另一端與汽車縱梁固定連接,固定連接的方式為螺栓連接或焊接,所述立柱3固定連接在下橫梁安裝件和上橫梁安裝件上,具體為兩立柱3的第一端與下橫梁安裝件上的第一加強板和第二加強板固定連接,主要起支撐作用。以上結合附圖詳細描述了本專利技術的優選實施方式,但是,本專利技術并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中的具體細節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汽車車身前端下部安裝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下橫梁安裝件,所述下橫梁安裝件包括下橫梁安裝件本體、與下橫梁安裝件本體第一端固定連接的第一加強板以及與下橫梁安裝件本體第二端固定連接的第二加強板;立柱,所述立柱第一端與下橫梁安裝件固定連接,所述立柱第二端與汽車上橫梁安裝件固定連接;機艙下連接件,所述機艙下連接件的一端與立柱固定連接,另一端與縱梁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肖維,游潔,孫德豐,王曉博,
申請(專利權)人:廣州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