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汽車真空儲能裝置,筒體(1)的下端口由外蓋(2)密封,在筒體(1)內設有內蓋(3)和中蓋(4),內蓋(3)的上方設有壓簧(5),筒體(1)內的下部設有塑料膠套(6),塑料膠套(6)內層的底部與內蓋(3)及中蓋(4)相固定,塑料膠套(6)外層的底部與外蓋(2)固定;在所述筒體(1)的上部裝有短接頭(7)和長接頭(8),長接頭(8)內設有通氣道(9),該通氣道(9)的出口與長接頭(8)中心孔的中部連通,通氣道(9)的進口與長接頭(8)中心孔靠近筒體(1)的部位相通。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能有效提高對制動踏板的真空助力次數,以確保制動的安全性及舒適性,適宜于在小轎車、面包車等多種類型的汽車上應用。(*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屬于汽車
,具體地說,特別涉及汽車上的真空儲能器。
技術介紹
目前,很多汽車上均安裝有真空助力系統,該真空助力系統的真空源來自發動機。即發動機的進氣歧管通過真空助力軟管與真空助力器連接,真空助力器與制動器相連通。當發動機正常工作時,發動機吸入空氣,會在進氣歧管的管壁上產生真空度,使真空助力器內的氣體流向進氣歧管;當發動機熄火整車仍然行進時,真空助力器通過氣壓向制動器施加助力,使腳踩制動踏板更輕松,以提高制動的安全性及舒適性。對于帶起/停系統的汽車,在低速時發動機熄火,由電機拖動,并依靠對助力真空度的監控保證制動性能。但是在熄火后,制動踏板最多踩三次,真空助力就基本喪失,此時就必須重啟發動機,從而增加了發動機的啟動次數,會影響發動機的壽命,并且增加了油耗及排放。對于無起/停系統的汽車,雖然嚴禁熄火滑行,但是為了節油,經常空擋熄火滑行的駕駛行為不在少數。由于真空助力系統對制動踏板的助力最多踩三次就會喪失,這樣熄火滑行制動的靈敏性較差,會影響制動的安全性。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能有效提高真空助力次數的汽車真空儲能裝置。本技術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汽車真空儲能裝置,包括筒體(I)、外蓋(2)、內蓋(3)、中蓋(4)、壓簧(5)、塑料膠套(6)、短接頭(7)和長接頭(8),筒體(I)上端封閉下端敞口,該筒體(I)的下端口由外蓋(2)密封,在所述筒體(I)內靠近底部的位置設有內蓋(3)和中蓋(4),內蓋(3)位于中蓋(4)的上方,兩者固定在一起,在所述內蓋(3)的上方設有壓簧(5),壓簧(5)的上端與筒體(I)的內頂壁抵接,壓簧(5)的下端與內蓋(3)相抵接;在所述筒體(I)內的下部設有塑料膠套(6),該塑料膠套(6)為雙層結構,塑料膠套(6)內層的上端與外層的上端連為一體,塑料膠套(6)的內層與外層之間具有間隙,塑料膠套(6)內層的底部與內蓋(3)及中蓋(4)相固定,塑料膠套(6)外層的底部與外蓋(2)固定;在所述筒體(I)的上部裝有短接頭(7 )和長接頭(8 ),短接頭(7 )的中心孔與筒體(I)的內腔連通,長接頭(8 )的中心孔也與筒體(I)的內腔連通,并且長接頭(8 )內設有通氣道(9 ),該通氣道(9 )的出口與長接頭(8)中心孔的中部連通,通氣道(9)的進口與長接頭(8)中心孔靠近筒體Cl)的部位相通,并且通氣道(9)的進口可通過長接頭(8)中心孔內安裝的單向錐閥關閉。本技術串聯在發動機進氣歧管與真空助力器之間,本技術中的短接頭通過第一真空助力軟管與真空助力器連接,本技術中的長接頭通過第二真空助力軟管與發動機進氣歧管連接。壓簧處于常壓縮狀態,儲蓄有勢能。當發動機正常工作時,發動機吸入空氣,在進氣歧管的管壁上產生真空度,此時發動機進氣歧管內的氣壓小于筒體內的氣壓,單向錐閥在壓差的作用下打開長接頭通氣道的進口,使真空助力器內的氣體通過短接頭流入筒體,再通過長接頭流向發動機進氣歧管。當發動機熄火整車仍然行進時,進氣歧管內的壓力增大至與大氣壓相等,單向錐閥關閉長接頭通氣道的進口。當需要制動時,腳踩一次制動踏板,真空助力器就通過氣壓向制動器施加一次助力,此過程中,真空助力器內進入空氣,部分空氣通過短接頭進入筒體內,使壓簧伸長并釋放一部分勢能,而筒體內的容積增大,真空助力器內仍保留較高的真空度。隨著腳踩制動踏板次數的增加,壓簧的伸長量越來越大,筒體內的容積也越來越大,直至真空助力器內的真空度完全消失。通過實踐驗證,本技術能夠將發動機熄火后腳踩制動踏板的次數由以前的最多三次增加到5-7次。對于帶起/停系統的汽車而言,有效減少了重啟發動機的次數,延長了發動機的壽命,并且降低了油耗及排放;對于無起/停系統的汽車而言,在意外或有意熄火后,能夠確保制動的靈敏性,相對提高制動的安全性。所述外蓋(2 )的邊緣向上卷邊,外蓋(2 )邊緣的上卷邊與筒體(I)下端口的外卷邊相搭接固定。以上結構加工制作容易,既能夠確保外蓋與筒體之間連接牢靠,又能夠增強外蓋與筒體之間連接處的密封性。·所述中蓋(4)的邊緣向上卷邊,中蓋(4)邊緣的上卷邊與內蓋(3)邊緣的下翻邊相搭接固定。以上結構能夠確保中蓋與內蓋之間連接牢固、可靠,兩者運動的同步性好。所述內蓋(3)的頂部通過沖壓形成有第一環形凸臺,壓簧(5)的下端套裝于該第一環形凸臺上;所述筒體(I)的頂面向下沖壓形成有第二環形凸臺,壓簧(5)的上端套裝于第二環形凸臺上。第一環形凸臺和第二環形凸臺對壓簧起定位及導向的作用,以保證壓簧只在上下方向做伸縮運動。所述塑料膠套(6)的外層與筒體(I)下部的周側壁緊貼,塑料膠套(6)外層的底部夾緊在外蓋(2 )邊緣的上卷邊與筒體(I)下端口的外卷邊之間,塑料膠套(6 )內層的底部夾緊在中蓋(4)邊緣的上卷邊與內蓋(3)邊緣的下翻邊之間。以上結構一方面能夠使塑料膠套安裝牢靠,并且增強了外蓋與筒體下端口之間的密封形;另一方面,筒體內容積變化時,塑料膠套與筒體之間以及中蓋與外蓋之間無摩擦,可靠性有保障。為了進一步提高回彈力,所述塑料膠套(6)內層與外層之間的間隙從上往下逐漸增大。所述單向錐閥由第一閥座(10)、第二閥座(11)、閥芯(12)和閥芯彈簧(13)構成,第一閥座(10)和第二閥座(11)均為中空結構,第一閥座(10)固定在通氣道(9)的進口與長接頭(8)的內端面之間,第二閥座(11)固定于通氣道(9)的進口與出口之間,在所述第一閥座(10)與第二閥座(11)之間設置閥芯(12)和閥芯彈簧(13),閥芯(12)與長接頭(8)滑動配合,該閥芯(12)的一端與第一閥座(10)抵接,閥芯(12)的另一端通過閥芯彈簧(13)與第二閥座(11)抵接。以上結構在壓差的作用下單向錐閥能夠自動工作,以根據需要打開或關閉通氣道的進口,不僅靈敏性及可靠性好,而且關閉通氣道進口的時候能夠將該進口密封嚴實,以避免漏氣。所述閥芯(12)朝向第一閥座(10)的一端與第一閥座(10)相對接,并且閥芯(12)的該端開有中心盲孔,閥芯(12)朝向第二閥座(11)的一端一體形成有小凸臺,閥芯彈簧(13)套裝在該小凸臺上。以上結構能夠減輕閥芯的重量,使閥芯運動更靈活、可靠;閥芯彈簧由小凸臺定位及導向,能夠確保閥芯運動的通暢性,避免閥芯發生卡阻。有益效果本技術能有效提高對制動踏板的真空助力次數,以確保制動的安全性及舒適性,具有設計合理、結構簡單、實施容易、靈敏性及可靠性好等特點,適宜于在小轎車、面包車等多種類型的汽車上應用。附圖說明圖I為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I的俯視圖。圖3為圖2的A-A剖視圖。圖4為本技術的立體圖。圖5為本技術的使用原理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說明如圖I、圖2和圖4所示,筒體I為上端封閉下端敞口的圓筒結構,該筒體I的下端口由外蓋2密封。外蓋2的邊緣向上卷邊,外蓋2邊緣的上卷邊與筒體I下端口的外卷邊相搭接固定。在所述筒體I內靠近底部的位置設有內蓋3和中蓋4,內蓋3位于中蓋4的上方,中蓋4的邊緣向上卷邊,中蓋4邊緣的上卷邊與內蓋3邊緣的下翻邊相搭接固定。在內蓋3的頂部通過沖壓形成有第一環形凸臺,內蓋3的上方設有壓簧5,壓簧5處于常壓縮狀態,該壓簧5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汽車真空儲能裝置,其特征在于:筒體(1)上端封閉下端敞口,該筒體(1)的下端口由外蓋(2)密封,在所述筒體(1)內靠近底部的位置設有內蓋(3)和中蓋(4),內蓋(3)位于中蓋(4)的上方,兩者固定在一起,在所述內蓋(3)的上方設有壓簧(5),壓簧(5)的上端與筒體(1)的內頂壁抵接,壓簧(5)的下端與內蓋(3)相抵接;在所述筒體(1)內的下部設有塑料膠套(6),該塑料膠套(6)為雙層結構,塑料膠套(6)內層的上端與外層的上端連為一體,塑料膠套(6)的內層與外層之間具有間隙,塑料膠套(6)內層的底部與內蓋(3)及中蓋(4)相固定,塑料膠套(6)外層的底部與外蓋(2)固定;在所述筒體(1)的上部裝有短接頭(7)和長接頭(8),短接頭(7)的中心孔與筒體(1)的內腔連通,長接頭(8)的中心孔也與筒體(1)的內腔連通,并且長接頭(8)內設有通氣道(9),該通氣道(9)的出口與長接頭(8)中心孔的中部連通,通氣道(9)的進口與長接頭(8)中心孔靠近筒體(1)的部位相通,并且通氣道(9)的進口可通過長接頭(8)中心孔內安裝的單向錐閥關閉。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周達云,
申請(專利權)人:力帆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