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醫用針頭自動裝配焊接機,包括機臺、旋轉工作臺、控制機構,所述旋轉工作臺圓周上等距間隔設有多個固定模腔,該旋轉工作臺底部設有驅動工作臺旋轉的馬達、間歇分度器;所述旋轉工作臺外圍且對應各固定模腔的位置處依序設有第一進料裝置、第二進料裝置、第一焊接裝置、氣密性檢測裝置、第一退料裝置、第二退料裝置,該各裝置均電連接控制機構。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方案的醫用針頭自動裝配焊接機,可大幅提高針頭的裝配效率,縮短工時,有效降低生產成本,并且能確保產品質量。(*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焊接機,尤其涉及一種醫用針頭自動裝配焊接機,屬于焊接
技術介紹
醫用針頭包括針頭座套頭和針頭座套,針頭座套頭連接在針頭座套上,其中心是貫通的并且同軸的通孔。現有技術中,針頭座套頭和針頭座套通過模壓成一體,而模具必須在針頭脫模前冷卻,在下一個針頭成型前,又必須把模具重新加熱,因此生產效率很低,生產周期長,制品尺寸精度差,不能實現大批量生產,并且占用了許多人力,使得生產成本相對較高。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目的是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而提供一種可大幅度提高生產效率,保證產品質量的醫用針頭自動裝配焊接機。為達到上述目的,本技術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醫用針頭自動裝配焊接機,包括機臺、旋轉工作臺、控制機構,所述旋轉工作臺圓周上等距間隔設有多個固定模腔,該旋轉工作臺底部設有驅動工作臺旋轉的馬達、間歇分度器;所述旋轉工作臺外圍且對應各固定模腔的位置處依序設有第一進料裝置、第二進料裝置、第一焊接裝置、氣密性檢測裝置、第一退料裝置、第二退料裝置,該各裝置均電連接控制機構。優選的,還包括第二焊接裝置;所述第二焊接裝置位于第一焊接裝置與氣密性檢測裝置之間且對應固定模腔的位置處;所述第二焊接裝置電連接控制機構。優選的,所述固定模腔有八個。優選的,所述第一進料裝置為第一工位,其包括震動盤、支架、進退氣缸、L型支座、升降氣缸;所述震動盤上的送料槽與支架上的導料槽相對接;所述進退氣缸活塞端連接在L型支座長邊上,控制L型支座前進或后退;所述升降氣缸安裝固定在L型支座短邊上,其活塞端連接有活動座,控制活動座上升或下降;所述活動座上設置有多個取料真空吸頭。優選的,所述氣密性檢測裝置為第五工位,其包括設有上移動模、上伸縮氣缸、壓力傳感器、下移動模、下伸縮氣缸;所述上伸縮氣缸控制上移動模豎向移動;所述下伸縮氣缸控制下移動模豎向移動;所述上移動模內設有輸入氣管;所述輸入氣管上設有多個與其相通的輸出氣管;所述下移動模、下伸縮氣缸設于工作臺的下方;所述下移動模上設有多個堵頭;所述工作臺上設有與堵頭、固定模腔相互配合使用的通孔;所述壓力傳感器與輸入氣管相氣連接。由于上述技術方案的運用,本技術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下列優點本技術方案的醫用針頭自動裝配焊接機,通過第一進料裝置、第二進料裝置,實現針頭座套頭與針頭座套的裝配,大幅提高針頭的裝配效率,縮短裝配工時;通過焊接裝置,快速對其進行焊接成為一體;通過氣密性檢測裝置檢測針頭焊接氣密性,保證產品質量;最后分別將質量合格、不合格的針頭下料到第一退料裝置、第二退料裝置內;通過本焊接機提高了生產效率,有效降低生產成本,并且能確保產品質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技術方案作進一步說明附圖I為醫用針頭的結構示意圖;附圖2為本技術的一種醫用針頭自動裝配焊接機整體結構示意圖;附圖3為本技術的一種醫用針頭自動裝配焊接機旋轉工作臺結構示意圖;附圖4為本技術的一種醫用針頭自動裝配焊接機進料裝置結構示意圖;附圖5為本技術的一種醫用針頭自動裝配焊接機焊接裝置結構示意圖;·附圖6為本技術的一種醫用針頭自動裝配焊接機氣密性檢測裝置結構示意圖;附圖7為本技術的一種醫用針頭自動裝配焊接機退料裝置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如附圖I所示的醫用針頭包括針頭座套頭29和針頭座套28,針頭座套頭29連接在針頭座套28上,其中心是貫通的并且同軸的通孔。如附圖2、3為本技術所述的一種醫用針頭自動裝配焊接機,包括機臺I、旋轉工作臺2、控制機構4,所述旋轉工作臺2圓周上等距間隔設有8個固定模腔3,該旋轉工作臺2底部設有驅動工作臺旋轉的馬達30、間歇分度器31,旋轉工作臺2受馬達30、間歇分度器31帶動進行間歇旋轉;所述旋轉工作臺2外圍且對應各固定模腔3的位置處依序設有第一進料裝置5、第二進料裝置6、第一焊接裝置7、第二焊接裝置11、氣密性檢測裝置8、第一退料裝置9、第二退料裝置10,該各裝置均電連接控制機構4。如附圖2、4所示的,第一進料裝置5為第一工位,其包括震動盤12、支架13、進退氣缸14、L型支座15、升降氣缸16 ;所述震動盤12上的送料槽17與支架13上的導料槽18相對接;所述進退氣缸14活塞端連接在L型支座15長邊上,控制L型支座15前進或后退;所述升降氣缸16安裝固定在L型支座15短邊上,其活塞端連接有活動座19,控制活動座19上升或下降;所述活動座19上設置有多個真空吸頭20 ;第一進料裝置5中的震動盤12中放置針頭座套28,打開震動盤12自動進行針頭座套28的排列,通過送料槽17把排列好的針頭座套28送入導料槽18中,升降氣缸16工作,推動活動座19下降到針頭座套28上方,利用真空吸頭20將針頭座套28吸住后上升,進退氣缸14工作,推動L型支座15帶動升降氣缸16移動到固定模腔3正上方,升降氣缸16工作推動活動座19帶動真空吸頭20下降至固定模腔3,將針頭座套28放入固定模腔3中,最后升降氣缸16、進退氣缸14復位,準備進行下一輪工作,實現了機器的自動化,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第二進料裝置6為第二工位,結構以及工作原理同第一進料裝置5,不同的是第二進料裝置6提取的工件為針頭座套頭29,將針頭座套頭29放至帶有針頭座套28的固定模腔3中。如附圖2、5所示的焊接裝置,分為第一焊接裝置7、第二焊接裝置11,第一焊接裝置7和第二焊接裝置11的結構以及工作原理相同,第一焊接裝置7為第三工位,第二焊接裝置11為第四工位,其中第四工位的第二焊接裝置11為預留焊接裝置,待第一焊接裝置7不使用情況下啟動。如附圖2、6所示的氣密性檢測裝置8為第五工位,其包括設有上移動模21、上伸縮氣缸22、壓力傳感器(未不出)、下移動模23、下伸縮氣缸24 ;所述上伸縮氣缸22控制上移動模21豎向移動;所述下伸縮氣缸24控制下移動模23豎向移動;所述上移動模21內設有輸入氣管25 ;所述輸入氣管25上設有多個與其相通的輸出氣管26 ;所述下移動模23、下伸縮氣缸24設于工作臺的下方;所述下移動模23上設有多個堵頭27 ;所述工作臺上設有與堵頭27、固定模腔3相互配合使用的通孔32 ;所述壓力傳感器與輸入氣管25相氣連接。檢測時,先是下移動模23通過下伸縮氣缸24向上移動,下移動模23上的堵頭27插入通孔32中堵住針頭座套28的底端孔,再是上移動模21通過上伸縮氣缸22向下移動, 輸出氣管26的孔接入針頭座套頭29中,第三是通過氣泵(未示出)向輸入氣管25內通氣,氣體通過輸出氣管26進入針頭內,達到一定氣壓量后停止吹氣,保壓,最后通過氣壓傳感器檢測氣體壓力變化,從而檢測出針頭的氣密性,結構簡單,操作也非常的簡單方便,確保產品質量。如附圖2、7所示的退料裝置,包括第一退料裝置9(第六工位)、第二退料裝置10(第七工位),即為合格品退料裝置、不合格品退料裝置,通過退料裝置將成型后的針頭頂出,完成針頭的裝配成型,并且確保產品質量。以上僅是本技術的具體應用范例,對本技術的保護范圍不構成任何限制。凡采用等同變換或者等效替換而形成的技術方案,均落在本技術權利保護范圍之內。權利要求1.一種醫用針頭自動裝配焊接機,包括機臺(I)、旋轉工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醫用針頭自動裝配焊接機,包括機臺(1)、旋轉工作臺(2),所述旋轉工作臺(2)圓周上等距間隔設有多個固定模腔(3),該旋轉工作臺(2)底部設有驅動工作臺旋轉的馬達(30)、間歇分度器(31),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控制機構(4);所述旋轉工作臺(2)外圍且對應各固定模腔(3)的位置處依序設有第一進料裝置(5)、第二進料裝置(6)、第一焊接裝置(7)、氣密性檢測裝置(8)、第一退料裝置(9)、第二退料裝置(10),該各裝置均電連接控制機構(4)。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蘇偉,
申請(專利權)人:蘇州凱爾博精密機械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