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
技術介紹
電子設備已經空前地成為日常生活不可切割的一部分。諸如個人計算機和移動電話等系統已經從根本上改造了我們如何工作、如何玩以及如何通信。過去的每一年都帶來了諸如數字音樂播放器、電子書閱讀器和平板電腦等的新設備,以及對現有產品系列的改進。這些新設備顯示了持續改變我們怎樣進行我們的生活的日益增加的創新。到今天為止,電子系統對世界經濟和現代文化的日益增加的重要性,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半導體工業對摩爾定律的堅持來實現的。以首先發現該現象的英特爾的創始人戈登摩爾(Gordon Moore)命名的摩爾定律提供了,可以在集成電路(或芯片)上的相同面積內廉價制造的晶體管的數目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穩定的增加。一些行業專家量化了該定律,并指出例如在相同面積內的晶體管的數目近似每隔兩年大致翻倍。沒有摩爾定律所提供的功能的增加以及成本和尺寸上的相關減少,當今廣泛使用的很多電子系統將不會付諸實踐或 可負擔得起。有一段時間,半導體工業通過使用塊CMOS技術(bulk CMOStechnology)制造芯片中的電路而成功地堅持了摩爾定律。已經證明了塊CMO S技術尤其地“可縮小” (“scalable”),意思是在優化和重復利用現有的制造工藝和設備以維持可接受的生產成本的同時,可以將塊CMOS晶體管制造得越來越小。歷史上,隨著塊CMOS晶體管的尺寸的減小,功耗也減小,這有助于工業在保持摩爾定律的同時以降低的成本提供增大的晶體管密度。因此,半導體工業已經能夠利用塊CMOS晶體管的尺寸來度量其功耗,從而降低使晶體管以及晶體管所存在的系統工作的成本。然而,近年來,降低塊CMOS晶體管的功耗同時減小其 ...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2010.02.18 US 12/708,4971.一種場效應晶體管,其包括 在塊硅中的摻雜阱; 柵極,其具有長度Lg并且布置在所述摻雜阱的上方以控制漏極和源極之間的導通; 未摻雜溝道,其具有小于5 X IO17原子/cm3的摻雜劑濃度,所述未摻雜溝道位于所述漏極和所述源極之間并且位于所述柵極的下方;以及 屏蔽區域,其布置在所述摻雜阱的上方并且與所述摻雜阱接觸,所述屏蔽區域布置在所述柵極的下方大于或等于Lg/3的所述柵極下方深度處以設定耗盡深度,所述屏蔽區域具有大于所述未摻雜溝道的摻雜劑濃度的十倍的摻雜劑濃度。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場效應晶體管,其中所述塊硅在所述屏蔽區域的下方沒有支撐絕緣層。3.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場效應晶體管,其中所述屏蔽區域在所述漏極和所述源極之間延伸并且分別接觸所述漏極和所述源極。4.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場效應晶體管,其中所述屏蔽區域在不接觸所述漏極或所述源極的情況下、在所述未摻雜溝道的下方延伸。5.根據權利要求1-3中的任一項所述的場效應晶體管,還包括閾值電壓調節區域,所述閾值電壓調節區域具有在屏蔽區域摻雜劑濃度的約1/50至1/2之間的摻雜劑濃度,并且所述閾值電壓調節區域布置在所述未摻雜溝道和所述屏蔽區域之間。6.根據權利要求1-4中的任一項所述的場效應晶體管,其中所述未摻雜溝道形成為第一外延層并且所述閾值電壓調節區域形成為第二外延層。7.根據權利要求1-4中的任一項所述的場效應晶體管,其中所述未摻雜溝道和所述閾值電壓調節區域由單個外延層形成。8.一種用于形成場效應晶體管的工藝,其包括以下步驟 在塊硅中摻雜阱; 將摻雜劑注入到所述阱中,以形成與所摻雜的阱接觸的屏蔽區域; 外延地生長未摻雜溝道,所述未摻雜溝道被生長為具有一定厚度,使得所述屏蔽區域在所述未摻雜溝道的下方具有大于或等于Lg/3的柵極下方深度以設定耗盡深度,所述未摻雜溝道具有小于所述屏蔽區域的摻雜劑濃度的十分之一的退火后摻雜劑濃度;以及 形成具有長度Lg并且被布置在所述摻雜阱、所述屏蔽區域和所述未摻雜溝道的上方的柵極,以控制漏極和源極之間的導通。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場效應晶體管,還包括以下步驟 形成閾值電壓調節區域,所述閾值電壓調節區域具有在屏蔽區域摻雜劑濃度的約1/50至1/2之間的摻雜劑濃度,并且所述閾值電壓調節區域布置在所述未摻雜溝道和所述屏蔽區域之間。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場效應晶體管,還包括以下步驟 在第一外延層中形成所述未摻雜溝道,并且在第二外延層中形成所述閾值電壓調節區域,同時將所述未摻雜溝道維持為具有小于5X IO17原子/cm3的退火后摻雜劑濃度。11.根據權利要求8-10中的任一項所述的場效應晶體管,其中屏蔽區域注入部是遍及多個場效應晶體管的連續薄片。12.根據權利要求8-10中的任一項所述的場效應晶體管,其中所述未摻雜溝道被外延地生長為在多個場效應晶體管上連續,并且隨后通過隔離步驟將所述多個場效應晶體管分開。13.—種場效應晶體管,其包括 缺少絕緣層的在塊硅中的摻雜阱; 屏蔽區域,其布置成至少部分地在柵極的下方和所述摻雜阱的上方延伸; 源極和漏極,其具有未摻雜溝道區域在它們之間延伸,并且所述未摻雜溝道區域具有小于5 X IO17原子/cm3的退火后摻雜劑濃度;以及 深度耗盡溝道(DDC),當對所述柵極施加至少預定閾值電壓時,所述的深度耗盡溝道可形成在所述源極和所述漏極之間以及所述柵極和所述屏蔽區域之間,所述深度耗盡溝道允許在所述源極和所述漏極之間的電流通過在所述柵極附近形成在所述深度耗盡溝道中的反轉區域;以及 其中,所述屏蔽區域接觸所述摻雜阱,并且具有大于所述未摻雜溝道區域的所述退火后摻雜劑濃度的十倍的摻雜劑濃度。14.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的場效應晶體管,其中所述屏蔽區域在所述漏極和所述源極之間延伸,并且分別接觸所述漏極和所述源極。15.根據權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場效應晶體管,還包括閾值電壓調節區域,所述閾值電壓調節區域具有在屏蔽區域摻雜劑濃度的約1/50至1/2之間的摻雜劑濃度,并且所述閾值電壓調節區域布置在所述未...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斯科特·E·湯姆森,達莫代爾·R·圖馬拉帕利,
申請(專利權)人:蘇沃塔公司,
類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