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聚合物和由其制造的薄膜。該聚合物共混物可包括密度小于約0.940g/cm3,熔融指數(shù)(I2)大于0.75g/10min,和熔融指數(shù)比(I21/I2)小于30的第一聚乙烯。該聚合物共混物也可包括密度小于約0.940g/cm,熔融指數(shù)(I2)小于1g/10min,熔融指數(shù)比(I21/I2)大于30,和分子量分布(Mw/Mn)小于4.5的第二聚乙烯。
【技術(shù)實現(xiàn)步驟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shù)】聚合物共混物和由其制造的薄膜
技術(shù)介紹
拉伸膜廣泛用于各種打包和包裝應用中,例如打包物品以供運輸和儲存。具有粘著性能(cling property)的拉伸膜或拉伸粘著薄膜(stretch cling film)是尤其有用的,因為高粘著性能有助于防止從打包的物品中拆開薄膜。然而,當拉伸薄膜時,局部變形可導致伸長率大的波動,從而在拉伸方向的橫向上產(chǎn)生較弱和更加伸長的膜的帶子,一種稱為“老虎條紋”的缺陷。另外,老虎條紋通常伴隨著粘著性能的下降,這是非所需的。為了賦予特定的薄膜粘著性能或者改進粘著性能,使用了許多技術(shù),其中包括添加增粘添加劑或“增粘劑”。這種增粘劑包括聚丁烯類,低分子量聚異丁烯類(PIB),聚萜烯類,無定形聚丙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微晶蠟,堿金屬磺基琥珀酸鹽,以及脂肪酸的單-和二-甘油酯,然而,目前的拉伸膜一旦拉伸,仍然顯示出老虎條紋和非所需的粘著性能的損失。 因此,仍需要在拉伸之后具有改進的粘著性能和在拉伸薄膜的過程中具有減少或者沒有形成老虎條紋的改進的拉伸粘著薄膜。專利技術(shù)概述提供聚合物共混物和由其制造的薄膜。聚合物共混物可包括密度小于約O. 940g/cm3,熔融指數(shù)(I2)大于O. 75g/10min,和熔融指數(shù)比(121/12)小于30的第一聚乙烯。在一些實施方案中,第一聚乙烯的密度范圍為約0.915g/cm g/cm3-約0.940g/cm3,熔融指數(shù)(I2)為約O. 75g/10min-約20,和熔融指數(shù)比(121/12)為約20-約30。該聚合物共混物也可包括密度小于約O. 940g/cm3,熔融指數(shù)(I2)小于lg/10min,熔融指數(shù)比(121/12)大于30,和分子量分布(Mw/Mn)小于4. 5的第二聚乙烯。在一些實施方案中,第二聚乙烯的密度可以是約 O. 915g/cm3-約 O. 940g/cm3,熔融指數(shù)(I2)為約 O. 01g/10min-約 O. 9g/10min,熔融指數(shù)比(121/12)為約30-約100,和分子量分布(Mw/Mn)為約3-約4. 5。此處還公開了制造聚合物共混物的方法。該方法可包括在足以生產(chǎn)聚乙烯共混物的條件下,共混第一聚乙烯與第二聚乙烯。詳細說明現(xiàn)已發(fā)現(xiàn),由含此處討論和描述的兩種或更多種聚乙烯的聚合物共混物制造的拉伸膜可具有改進的性能,其中包括在寬范圍的拉伸比下的適用性,且沒有遭受導致老虎條紋的局部變形。事實上,現(xiàn)已令人驚奇地且預料不到地發(fā)現(xiàn),可通過共混第一聚乙烯與熔融指數(shù)(I2)小于lg/10min,熔融指數(shù)比(121/12)大于30,和分子量分布(Mw/Mn)小于4. 5的另一聚乙烯(〃第二聚乙烯〃),在由密度小于約0. 940g/cm3,熔融指數(shù)(I2)約0. 75g/10min_約20g/10min,和熔融指數(shù)比(121/12)小于30的第一聚乙烯制造的拉伸膜內(nèi)消除老虎條紋的出現(xiàn)。此外,還令人驚奇地且預料不到地發(fā)現(xiàn),由具有第一聚乙烯和第二聚乙烯的聚合物共混物制造的薄膜在拉伸之前,在拉伸之后,或者這兩種情況下,可具有改進的粘著性能。術(shù)語“聚乙烯”是指具有至少50wt%乙烯衍生的單元,優(yōu)選至少70wt%乙烯衍生的單元,更優(yōu)選至少80wt%乙烯衍生的單元,或90wt%乙烯衍生的單元,或95wt%乙烯衍生的單元,或100wt%乙烯衍生的單元的聚合物。第一和第二聚乙烯因此可以是均聚物或具有一種或更多種其他單體單元的共聚物,其中包括三元共聚物,或其任何組合。正因為如此,第一聚乙烯和/或第二聚乙烯可包括例如一種或更多種其他烯烴和/或α-烯烴共聚單體。例舉的α-烯烴共聚單體可包括,但不限于,具有3-約20個碳原子的那些,例如C 3-C20α-烯烴,C3-C12 α-烯烴,或C3-C8Ci-烯烴。合適的α _烯烴共聚單體可以是直鏈或支鏈的,或者可包括兩個不飽和碳-碳鍵(二烯烴)。可使用兩種或更多種共聚單體。合適的共聚單體的實例可包括,但不限于,直鏈C3-C12 α -烯烴和具有一個或更多個C1-C3烷基支鏈或芳基的α-烯烴。有用的共聚單體的實例包括丙烯;I- 丁烯;3-甲基-I- 丁烯;3,3- 二甲基-I- 丁烯;1-戊烯;具有一個或更多個甲基、乙基或丙基取代基的I-戊烯;1-己烯;具有一個或更多個甲基、乙基或丙基取代基的I-己烯;1-庚烯;具有一個或更多個甲基、乙基或丙基取代基的I-庚烯;1-辛烯;具有一個或更多個甲基、乙基或丙基取代基的I-辛烯;1-壬烯;具有一個或更多個甲基、乙基或丙基取代基的I-壬烯;乙基、甲基或二甲基-取代的I-癸烯;I-十二碳烯;和苯乙烯;及其結(jié)合物。優(yōu)選的共聚單體包括I-丁烯,I-己烯,和I-辛烯。 若使用一種或更多種共聚單體,則可以以約50wt%-約99. 9wt%單體,或約70wt%-約99wt%單體,或約80wt%-約98wt%單體的比例聚合該單體,即乙烯與約O. lwt%-約50wt%的一種或更多種共聚單體,或約lwt%-約30wt%的一種或更多種共聚單體,或約2wt%-約20wt%的一種或更多種共聚單體。若一種或更多種共聚單體存在于第一聚乙烯和第二聚乙烯任何一個或二者內(nèi),則第一聚乙烯和第二聚乙烯內(nèi)的一種或更多種共聚單體的用量可以相同或不同。例如,第一聚乙烯的共聚單體濃度范圍可以是約10wt%-約20wt%,和第二聚乙烯的共聚單體濃度范圍可以是約2wt%-約10wt%。若存在的話,在第一聚乙烯和第二聚乙烯內(nèi)的特定的共聚單體可以相同或不同。例如,第一聚乙烯和第二聚乙烯均可包括I-己烯作為共聚單體。在另一實例中,第一聚乙烯可包括I-己烯作為共聚單體和第二聚乙烯可包括I- 丁烯作為共聚單體。第一聚乙烯可與一種或更多種第二聚乙烯共混以生產(chǎn)聚合物共混物。第一聚乙烯可區(qū)別于第二聚乙烯在于至少一種性能或特征不同。例如,第一聚乙烯可區(qū)別于第二聚乙烯在于不同的熔融指數(shù)(I2),分子量分布(MWD),熔融指數(shù)比(121/12),或其任何組合。在另一實例中,第一聚乙烯可以是線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和第二聚乙烯可以是低密度聚乙烯(LDPE)。LDPE也可稱為〃支化〃或〃非均勻支化〃的聚乙烯,這是因為相對大數(shù)量的長支鏈從聚合物主鏈處延伸。與LDPE不同,LLDPE是直鏈聚乙烯并且不含有長鏈支化。正因為如此,第一聚乙烯可以是直鏈聚乙烯,即不具有長鏈支化,和第二聚乙烯可包括長鏈支化。第一聚乙烯的密度可以是約0.890g/cm3-約0.940g/cm3。例如,第一聚乙烯的密度范圍可以是低至約O. 910g/cm3,約O. 912g/cm3,或約O. 915g/cm3到高至約O. 930g/cm3,約O. 935g/cm3,或約O. 940g/cm3。第一聚乙烯的密度可以是約O. 915g/cm3-約O. 935g/cm3,或約O. 915g/cm3-約 O. 930g/cm3,或約 O. 915g/cm3-約 O. 925g/cm3,或約 O. 916g/cm3-約 O. 924g/cm3,或約 O. 917g/cm3-約 O. 923g/cm3,或約 O. 918g/cm3-約 O. 922g/cm3。密度是組合物的物理性能且可根據(jù)ASTM D-792測定。第二聚乙烯的密度可以小于約O. 940g/cm3。第二聚乙烯本文檔來自技高網(wǎng)...
【技術(shù)保護點】
【技術(shù)特征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shù)】2010.04.13 US 61/323,6011.一種聚合物共混物,它包括 密度小于約O. 940g/cm3,熔融指數(shù)(I2)大于O. 75g/10min,和熔融指數(shù)比(121/12)小于30的第一聚乙烯;和 密度小于約O. 940g/cm,熔融指數(shù)(I2)小于lg/10min,熔融指數(shù)比(121/12)大于30,和分子量分布(Mw/Mn)小于4. 5的第二聚乙烯。2.權(quán)利要求I的聚合物共混物,其中第二聚乙烯的熔融指數(shù)(I2)范圍為約O.01g/10min-約 O. 8g/10min。3.權(quán)利要求I的聚合物共混物,其中第二聚乙烯的熔融指數(shù)(I2)范圍為約O.01g/10min-約 O. 6g/10min。4.權(quán)利要求1-3任何一項的聚合物共混物,其中第一聚乙烯的熔融指數(shù)(I2)大于lg/10min 且小于 20g/10min。5.權(quán)利要求1-4任何一項的聚合物共混物,其中第二聚乙烯的熔融指數(shù)比(121/12)范圍為約33-約150和第二聚乙烯的分子量分布(Mw/Mn)范圍為約3-約4. 2。6.權(quán)利要求1-5任何一項的聚合物共混物,其中第二聚乙烯的熔融指數(shù)比(121/12)范圍為約35-約100和第二聚乙烯的分子量分布(Mw/Mn)范圍為約3-約4。7.權(quán)利要求1-6任何一項的聚合物共混物,其中第二聚乙烯的存在量為約5wt%-約40wt%,基于第一聚乙烯和第二聚乙烯的結(jié)合總重量。8.權(quán)利要求1-7任何一項的聚合物共混物,其中第一聚乙烯包括由乙烯和一種或更多種C3-Cm α -烯烴共聚單體衍生的共聚物,和其中第二聚乙烯包括由乙烯和一種或更多種C3-Cm α -烯烴共聚單體衍生的共聚物。9.權(quán)利要求1-8任何一項的聚合物共混物,其中第一聚乙烯的密度...
【專利技術(shù)屬性】
技術(shù)研發(fā)人員:呂清泰,C·R·戴維,
申請(專利權(quán))人:尤尼威蒂恩技術(shù)有限責任公司,
類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fā)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