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一種光盤裝置,其頂部外殼的組裝性優秀,并且能夠減少漏音、EMI和ESD。頂部外殼具有:從一個端部沿著托盤的側面垂下的垂片;從另一個端部沿著托盤的另一個側面垂下的側面;和從側面向內側延伸的爪部。底部外殼具有:將一個側面的上端向內側彎折而形成的下側彎折部;和在另一個側面開口,與爪部卡合的切口。垂片具有向內側突出的突起。下側彎折部具有懸臂彈簧,該懸臂彈簧具有:沿著托盤的側面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在頂部外殼與底部外殼組合了的狀態下與突起接觸的彈簧部;和將彈簧部的上部向內側彎折而形成,在將頂部外殼與底部外殼組合時與突起接觸的彎曲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光盤裝置,特別涉及收納托盤的外殼組件的結構。
技術介紹
對CD (Compact Disc)、DVD (Digital Versatile Disc)、BD (Blu-ray Disc)等光盤讀寫信息的光盤裝置,具有使用激光對光盤讀寫數據的光拾取器單元(以下稱為“0PU”);支承OPU并用于裝入光盤的托盤;和可滑動地收納托盤的外殼組件。外殼組件通過在覆蓋托盤的側面和下表面的底部外殼組裝覆蓋托盤的上表面的頂部外殼而構成。先行技術文獻專利文獻專利文獻I :日本特開2009-64536號公報
技術實現思路
專利技術要解決的課題為了提高頂部外殼對于底部外殼的組裝型,以及減少漏音、EMI (電磁干擾)和ESD(靜電放電),消除兩者的組裝間隙是重要的。但是,僅通過兩者的嵌合消除組裝間隙時,各外殼要求的加工精度較高,在成本方面不利。專利文獻I中,在一方的外殼形成懸臂彈簧,在另一方外殼形成突起,通過在組裝時使兩者卡合,消除組裝間隙。但是,該結構中,將頂部外殼與底部外殼組裝時作業者受到的阻力依賴于懸臂彈簧的力,難以調整為得到適度的阻力感。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頂部外殼的組裝性優秀,并且能夠減少漏音、EMI和ESD的光盤裝置。用于解決課題的方法 本專利技術的代表性的一例如下所述。即,光盤裝置的特征在于,包括用于裝入光盤的托盤;和外殼組件,其包括覆蓋上述托盤的上表面的頂部外殼以及覆蓋上述托盤的側面和下表面的底部外殼,收納上述托盤,上述頂部外殼具有從一個端部沿著上述托盤的側面垂下的垂片;從另一個端部沿著托盤的另一個側面垂下的側面;和從上述側面向內側延伸的爪部,上述底部外殼具有將一個側面的上端向內側彎折而形成的下側彎折部;和在另一個側面開口,與上述爪部卡合的切口,上述垂片具有向內側突出的突起,上述下側彎折部具有懸臂彈簧,該懸臂彈簧具有沿著上述托盤的側面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在上述頂部外殼與上述底部外殼組合了的狀態下與上述突起接觸的彈簧部;和將上述彈簧部的上部向內側彎折而形成,在將上述頂部外殼與上述底部外殼組合時與上述突起接觸的彎曲部。專利技術效果根據本實施方式,用突起在越過懸臂彈簧的彎曲部時的反作用力得到適度的阻力感,提高頂部外殼的組裝性。反作用力依賴于突起的高度,能夠使阻力感容易并且精度良好地調整為所要求的強度。突起越過彎曲部之后,由彈簧部對突起施力,消除頂部外殼與底部外殼的組裝間隙,能夠減少漏音、EMI和ESD。 附圖說明圖I是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的光盤裝置的立體圖。圖2是圖I的局部放大圖。圖3是從相反一側觀看圖I的光盤裝置的立體圖。圖4A是用于說明頂部外殼的組裝方法的圖。圖4B是用于說明頂部外殼的組裝方法的圖。圖4C是用于說明頂部外殼的組裝方法的圖。圖5A是用于說明頂部外殼的組裝方法的圖。圖5B是用于說明頂部外殼的組裝方法的圖。符號說明2 托盤3 外殼組件31 頂部外殼32 底部外殼35 垂片36 突起37 懸臂彈簧100 光盤裝置312 側面313 爪部323 切口371 彈簧部372 彎曲部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參照附圖說明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圖I是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的光盤裝置100的立體圖,圖2是對圖I的框A包圍的部分放大的部分放大圖,圖3是從相反一側觀看圖I的光盤裝置100的立體圖。各圖都為了了解光盤裝置100的內部結構,而表示打開頂部外殼31的狀態。光盤裝置100具有光拾取器單元(以下稱為“0PU”)I、用于裝入光盤的托盤2和收納托盤2的外殼組件3。OPUl是使用激光對光盤讀寫數據的機構。OPUl能夠在光盤的徑向上移動地被支承于托盤2。外殼組件3具有覆蓋托盤2的上表面的平板狀的頂部外殼31,和覆蓋托盤2的側面和下表面的底部外殼32。底部外殼32是圖中上側和右側打開的箱型。在底部外殼32組裝頂部外殼31時,在圖中右側形成開口部33。托盤2能夠沿外殼組件3的內部敷設的未圖示的2根軌道滑動,向圖中右側滑動時能夠通過開口部33移動至外殼組件3的外側。在托盤2的右側組裝有未圖示的邊框(面板)。頂部外殼31具有從一個端部沿著托盤2的側面垂下的上側彎折部311 ;從另一個端部沿著托盤2的另一個側面垂下的斜面312 ;和從側面312向內側延伸的爪部313 (圖3)。上側彎折部311在與側面312的寬度方向中央(優選為使寬度方向的尺寸二等分的位置)相對的位置上,進一步具有向下方垂下的垂片35。在垂片35的內面,形成有向內側突出的圓筒形狀的突起36。突起36通過沖壓成型等形成。 底部外殼32具有使一個側面321的上端向內側彎折形成的下側彎折部322 ;和在另一個側面開口與爪部313卡合的切口 323 (圖3)。下側彎折部322在與突起36對應的位置上具有懸臂彈簧37。懸臂彈簧37是L字形狀的彈簧,具有沿著托盤2的側面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與突起36抵接的彈簧部371,和使彈簧部371的上部向內側彎折形成的、與下側彎折部322連接的彎曲部372。接著,說明將頂部外殼31與底部外殼32組裝的流程。首先,如圖3所示,將頂部外殼31的爪部313與底部外殼32的切口 323卡合。圖4A表示該狀態下的通過突起36的橫截面。接著,以爪部313與切口 323的卡合部為中心使頂部外殼31旋轉,使上側彎折部311和垂片35接近下側彎折部322時,突起36與懸臂彈簧37的彎曲部372接觸(圖4B)。從該狀態起進一步對頂部外殼31施加向下的力時,反作用力對頂部外殼31作用,在突起36越過彎曲部372時,可以的到適度的阻力感。圖5A表示突起36接觸彎曲部372的狀態。突起36的移動軌跡與彎曲部372重合相當于圖中L所示的量。為了使突起36越過彎曲部372,需要在突起36與彎曲部372的接觸部位上,使垂片35和懸臂彈簧37的變形量合計為L以上,由此,適度的反作用力對頂部外殼31作用。為了調整反作用力的大小,只要調整突起36的高度即可。突起36能夠用沖壓成型等以比較高的精度成型為所要求的高度,所以只要已知可以得到適當阻力的突起36的高度,之后通過使高度與其相同,就能夠將反作用力(阻力感)容易并且精度良好地調整為所要求的大小。其中,彎曲部372的表面平滑地彎曲,所以在突起36越過彎曲部372時不會發生不必要的阻擋。突起36越過彎曲部372時,頂部外殼31向圖4C和圖5B所示的關閉位置移動。懸臂彈簧37上端與下側彎折部322連接,下端是自由端,所以隨著突起36與懸臂彈簧37的接觸位置下降,對突起36作用的力減弱,能夠使頂部外殼31平滑地移動至關閉位置。在頂部外殼31移動至關閉位置的狀態下,下側彎折部322被上側彎折部311覆蓋,此外,突起36被懸臂彈簧37向外側按壓,頂部外殼31與底部外殼32的組裝間隙消失。之后,頂部外殼31即使沒有作業者用手按壓也可以穩定地保持在關閉位置。這是因為頂部外殼31要從底部外殼32分離時,從懸臂彈簧37受到的反作用力增大,并且頂部外殼31為了從底部外殼32脫離,突起36需要越過彎曲部372,只要對頂部外殼31沒有外力作用,就會保持在關閉位置。接著,說明本實施方式的作用效果。組裝頂部外殼31時,首先突起36與彎曲部372接觸,通過突起36越過彎曲部372時的阻力,能夠得到適度的阻力感。該阻力感在突起36越過彎曲部372時消失,作業者能夠識別頂部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光盤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裝入光盤的托盤;和外殼組件,其包括覆蓋所述托盤的上表面的頂部外殼以及覆蓋所述托盤的側面和下表面的底部外殼,收納所述托盤,所述頂部外殼具有:從一個端部沿著所述托盤的側面垂下的垂片;從另一個端部沿著托盤的另一個側面垂下的側面;和從所述側面向內側延伸的爪部,所述底部外殼具有:將一個側面的上端向內側彎折而形成的下側彎折部;和在另一個側面開口,與所述爪部卡合的切口,所述垂片具有向內側突出的突起,所述下側彎折部具有懸臂彈簧,該懸臂彈簧具有:沿著所述托盤的側面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在所述頂部外殼與所述底部外殼組合了的狀態下與所述突起接觸的彈簧部;和將所述彈簧部的上部向內側彎折而形成,在將所述頂部外殼與所述底部外殼組合時與所述突起接觸的彎曲部。
【技術特征摘要】
2011.06.23 JP 2011-1393771.一種光盤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用于裝入光盤的托盤;和 外殼組件,其包括覆蓋所述托盤的上表面的頂部外殼以及覆蓋所述托盤的側面和下表面的底部外殼,收納所述托盤, 所述頂部外殼具有從一個端部沿著所述托盤的側面垂下的垂片;從另一個端部沿著托盤的另一個側面垂下的側面;和從所述側面向內側延伸的爪部, 所述底部外殼具有將一個側面的上端向內側彎折而形成的下側彎折部;和在另一個側面開口,與所述爪部卡合的切口, ...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濱家誠二,松本高路,長峰秀行,
申請(專利權)人:日立樂金資料儲存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