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彈性支撐模塊及用于車輛轉向裝置的齒桿支撐設備,所述齒桿支撐設備包括彈性支撐模塊。通過本發明專利技術,可防止因間隙增加而產生的噪聲,間隙增加來自于當一車輛失去驅動耐久性至一定程度時導致車輛的支撐軛損壞,或是當駕駛員操縱車輛時由路面反相輸入的一碰撞,因此本發明專利技術可以給駕駛員駕駛時提供一愉快的轉向感覺。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弾性支撐模塊及用于ー包括所述彈性支撐模塊的車輛轉向裝置以支撐ー齒桿的齒桿支撐設備。尤其,本專利技術涉及一弾性支撐模塊,所述彈性支撐模塊可防止因間隙增加而產生的噪聲,間隙增加來自于當一車輛失去驅動耐久性至一定程度時導致車輛的支撐軛損壞,或是當駕駛員操縱車輛時由路面反相輸入的ー碰撞,因此本專利技術可以給駕駛員駕駛時提供一愉快的轉向感覺。本專利技術也涉及ー用于車輛轉向裝置的齒桿支撐設備,所述齒桿支撐設備包括這樣ー弾性支撐模塊。
技術介紹
現有技術中,ー車輛的轉向裝置意味著一裝置允許駕駛員根據他或她的意愿改變車輛的驅動方向。所述轉向裝置幫助駕駛員選擇性地改變旋轉中心,所述旋轉中心可改變 車輛前輪的方向,以致于駕駛員使得車輛往一預期的方向前迸。圖I概念性地掲示了一普通齒條-齒輪型轉向裝置,以及圖2是ー普通齒桿支撐設備的截面視圖。如圖所示,一普通齒條-齒輪型轉向裝置包括一設置在駕駛員座位側上的轉向輪100 ;—連接所述轉向輪100的轉向軸105 ;—用于使所述轉向軸105固接于車體的轉向柱103 ; —提供ー齒條(rack gear)110及一主動齒輪(pinion gear,也稱小齒輪或翼齒輪)120的齒輪箱130,將所述轉向軸105輸入的轉向カ轉換成一直線運動;ー齒桿140,在其每端具有一內球接頭135 ;及一與所述內球接頭135 —體成形的拉桿150。所述拉桿150連接一外球接頭155并傳輸一力量于ー節臂(knuckle) 159以操縱ー輪胎158。另外,所述普通的齒桿支撐設備包括一主動齒輪120、ー齒桿140、一支撐軛(support yoke)260、一彈簧263以及一軛塞(yoke plug)265。如上所述,所述齒條-齒輪型齒輪箱130用于將ー轉向軸(附圖中未顯不)輸入的轉向カ轉換成一直線運動。所述齒桿140嚙合所述主動齒輪120,將ー轉向運動轉換成一直線運動,其中在齒桿140后方提供一用干支撐齒桿140對應主動齒輪120側邊的設備,以利所述齒桿140和主動齒輪120間嚙合。所述用于支撐齒桿140的設備包括一支撐軛260、ー彈簧263及ー軛塞265,所述支撐軛260被置于齒桿140后側的相反處,所述齒條110形成于齒桿140上方,且所述支撐軛260被插入所述齒輪箱130的圓筒250中以垂直于齒桿140地前后移動。所述支撐軛260呈現一圓筒形狀,以致能前后滑動,且在其前側上,即支撐軛260與齒桿140相接觸的地方,所述支撐軛260形成一具有半圓截面的槽道,以致所述支撐軛260的前側能與齒桿140的后側緊密接觸。另外,為確保所述齒桿140和主動齒輪120能相互緊密接觸,且它們之間能有效地傳輸力量,所述彈簧263被設置在支撐軛260的后側,以ー預設的壓カ推動支撐軛260,以及能補償齒桿140和主動齒輪120之間產生的間隙。所述支撐軛260與齒桿140的后側之間產生摩擦滑動。為阻止所述齒桿140被用壞或由于摩擦產生噪聲,所述支撐軛260的構成通常采用比齒桿140更軟的弾性材料。被收容于所述在彈簧槽220中的彈簧263用于施加壓力,以致于所述支撐軛260與齒桿140之間形成緊密接觸。通常,所述彈簧263使用螺旋彈簧,且所述軛塞265被置于彈簧263的后側以支撐彈簧263。所述軛塞265支撐彈簧263,以致于所述彈簧263能施加壓カ于支撐軛260。由于所述軛塞265通常由螺紋的螺峰與螺谷所構成,以致于所述軛塞265可與齒輪箱130及鎖緊螺母240牢固地嚙合,所述齒輪箱130及鎖緊螺母240形成與軛塞265對應的螺紋的螺峰與螺谷。然而,這樣普通的齒桿支撐設備具有一些問題,所述問題為當所述支撐軛已經失去耐久度達到一定程度時,使支撐軛和齒桿之間的間隙増加至一程度以致所述支撐軛不能適當地支撐齒桿,且由于間隙的増加,支撐軛和軛塞可能產生ー嘎嘎作響(rattle)的噪聲。
技術實現思路
因此,本專利技術為解決以上在現有技術中出現的問題,且本專利技術的ー個目的在于防止因間隙增加而產生的噪聲,間隙增加來自于當一車輛失去驅動耐久性至一定程度時導致車輛的支撐軛損壞,或是當駕駛員操縱車輛時由路面反相輸入的ー碰撞,因此本專利技術可以給駕駛員駕駛時提供一愉快的轉向感覺。為實現上述目的,根據本專利技術的第一方面,提供一弾性支撐模塊,包括一個空心外罩的兩側各具有ー個箍;第一墊片和第二墊片,分別與所述兩個箍相耦合且受所述兩個箍支撐;至少兩個彈性構件,位于第一墊片和第二墊片之間,且每個彈性構件形成環形且具有內外圓周,延伸于內外圓周之間的每個表面相對所述彈性構件的中心軸傾斜;至少ー個球支撐構件(ball support member),位于所述彈性構件之間且形成環形,多個球分別與所述球支撐構件周圍間隔的球稱合于所述球支撐構件;以及至少ー個環板支撐構件(annularplate support member),位于所述彈性構件之間。根據本專利技術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用于車輛轉向裝置的齒桿支撐設備,包括ー個支撐軛,用于支撐一齒桿以對應ー主動齒輪,且與一個齒輪箱的圓筒相稱合;一個彈性支撐模塊,用干支撐所述支撐軛,且與所述齒輪箱的圓筒相耦合;以及ー個軛塞,用于支撐所述彈性支撐模塊,且與所述齒輪箱的圓筒相螺接,所述彈性支撐模塊包括ー個空心外罩的兩側各具有ー個箍;第一墊片和第二墊片,分別與所述兩個箍相耦合且受所述兩個箍支撐;至少兩個彈性構件,位于第一墊片和第二墊片之間,且每個彈性構件形成環形且具有內外圓周,延伸于內外圓周之間的每個表面相對所述彈性構件的中心軸傾斜;至少ー個球支撐構件,位于所述彈性構件之間且形成環形,多個球分別與所述球支撐構件周圍間隔的球耦合于所述球支撐構件;以及至少ー個環板支撐構件,位于所述彈性構件之間。關于本專利技術,可防止因間隙增加而產生的噪聲,間隙增加來自于當ー車輛失去驅動耐久性至一定程度時導致車輛的支撐軛損壞,或是當駕駛員操縱車輛時由路面反相輸入的ー碰撞,因此本專利技術可以給駕駛員駕駛時提供一愉快的轉向感覺。附圖說明本專利技術的上述及其它目的、特征及優點將會在以下結合相應附圖,細節描述中詳細解釋,其中 圖I是ー普通車輛的齒條-齒輪型轉向裝置的視 圖2是ー普通齒桿支撐設備的截面視 圖3是掲示本專利技術第一實施例的分解透視 圖4是掲示本專利技術第二實施例的截面視 圖5是掲示第一實施例部分截面的一彈性實施例的另ー實施例的視 圖6是當ー球支撐構件和一環板支撐構件未被提供時,在第一實施例中弾性支撐模塊的負載與位移關系示意圖;· 圖7是本專利技術第一實施例中弾性支撐模塊的負載與位移的關系示意圖。具體實施例方式在下文中,本專利技術的實施例將會根據附圖予以描述。在以下描述中,提到的相同部件將會用同樣的參考數字所標識,盡管在不同附圖中顯示相同的參考數字。進一歩,在本專利技術的以下描述中,當使本專利技術主要相關不清楚時候,已知功能和具體結構的詳細描述將會被省略。另外,當描述本專利技術的部件時候,短語,例如第一、第二、A、B、(a)、(b)或類似的,可能會在此使用。這些短語中的每個并非用于定義相關部件的實質、命令或順序,而是僅用于將相應部分從其他部件中區分出。在說明書中提到ー個部件與另一部件“連接”、“耦合”或“聯接”,ー個第三部件可能介于第一和第二部件之間“連接”、“耦合”和“聯接”,盡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個彈性支撐模塊,包括:?一個空心外罩的兩側各具有一個箍;第一墊片和第二墊片,分別與所述兩個箍相耦合且受所述兩個箍支撐;至少兩個彈性構件,位于第一墊片和第二墊片之間,且每個彈性構件形成環形且具有內外圓周,延伸于內外圓周之間的每個表面相對所述彈性構件的中心軸傾斜;至少一個球支撐構件,位于所述彈性構件之間且形成環形,多個分別與所述球支撐構件周圍間隔的球耦合于所述球支撐構件;以及至少一個環板支撐構件,位于所述彈性構件之間。
【技術特征摘要】
2011.06.20 KR 10-2011-00595301.一個彈性支撐模塊,包括一個空心外罩的兩側各具有一個箍;第一墊片和第二墊片,分別與所述兩個箍相耦合且受所述兩個箍支撐;至少兩個彈性構件,位于第一墊片和第二墊片之間,且每個彈性構件形成環形且具有內外圓周,延伸于內外圓周之間的每個表面相對所述彈性構件的中心軸傾斜;至少一個球支撐構件,位于所述彈性構件之間且形成環形,多個分別與所述球支撐構件周圍間隔的球耦合于所述球支撐構件;以及至少一個環板支撐構件,位于所述彈性構件之間。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彈性支撐模塊,其特征在于,所述球支撐構件耦合在彈性構件之間的內外圓周的一側,且所述環板支撐構件耦合在內外圓周的另一側。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彈性支撐模塊,其特征在于,所述環板支撐構件的厚度從其內外圓周的一側向其內外圓周的另一側減少以形成一傾斜表面。4.一個用于車輛轉向裝置的齒桿支撐設備,包括一個支撐軛,用于支撐一齒桿以對應一主動齒輪,且與一個齒輪箱的圓筒相耦合;一個彈性支撐模塊,用于支撐所述支撐軛,且與所述齒輪箱的圓筒相耦合;以及一...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梁光鎬,金慶珉,
申請(專利權)人:萬都株式會社,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