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管板,包括管板本體以及開設于管板本體上的管板孔,管板孔上具有若干個脹接槽,該脹接槽為V型槽。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還公開了一種具有上述管板的換熱器。換熱管與上述管板連接時,換熱管將向脹接槽內延伸,其管壁上形成V型凸臺,從而與管板孔可靠配合。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的管板將脹接槽由矩形槽改進為V型槽,避免了換熱管與脹接槽的連接處為純剪切狀態,使得該連接處不易發生應力集中,從而保證管板與換熱管連接后不易出現疲勞失效。同時,上述脹接槽采用V型結構時,換熱管可與脹接槽緊密接觸,兩者之間不易出現空隙,繼而提高了管板與換熱管之間的氣密性。(*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換熱器制造
,尤其涉及ー種管板。本技術還涉及一種具有上述管板的換熱器。
技術介紹
管板普遍應用于換熱器中,其上具有直徑與換熱管的外徑略大的管板孔,換熱管通過脹接的方式與管板孔配合,從而實現其與管板的連接。所謂脹接是利用脹管器旋轉擴壓伸入管板孔內的換熱管,使換熱管發生塑性變形后管壁變薄,而管板則發生彈性變形,取出脹管器后,管板孔彈性收縮,管板孔內壁與換熱管外壁之間即產生一定的 殘余擠壓力,使得兩者緊密連接,實現了換熱管與管板的密封緊固。目前管板與換熱管之間的脹接方式以強度脹接最為普遍,管板孔上通常開設有脹接槽,換熱管變形時將向脹接槽內延伸形成凸臺,從而提高了管板與換熱管的連接強度。上述方式中,管板與換熱管的連接處需兼顧拉脫力和氣密性要求,而這ー要求又與脹接槽的結構、尺寸以及管板與換熱管之間的脹接面長度息息相關。如圖I和圖2所示,傳統的換熱器中,管板包括管板本體10以及設置于管板本體10上的脹接槽101,脹接槽101為矩形槽,其個數通常為兩個,兩個脹接槽101之間的中心距離為6mm,其中ー個脹接槽101距離管板本體10端面8mm,上述脹接槽101的寬度均為3mm,深度一般為O. 4mm以上。此種結構的管板與換熱管連接時,由于脹接槽101為矩形槽,換熱管與脹接槽101的連接處為純剪切狀態,該連接處易發生應カ集中,導致管板與換熱管連接后易出現疲勞失效。同時,換熱管向脹接槽101延伸吋,脹接槽101的直角處易出現空隙,導致管板與換熱管之間的氣密性較低。另外,上述換熱器的管板還存在以下問題脹接槽101的寬度以及相鄰的脹接槽101之間的距離導致管板與換熱管的接觸面長度有限,較難滿足兩者之間的拉脫力指標;加工脹接槽101時,其切削量較大,致使管板的加工效率較低。綜上所述,如何解決管板和換熱管連接后易出現疲勞失效這ー問題并提高管板與換熱管之間的氣密性,已成為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亟待解決的技術難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提供ー種管板,該管板與換熱管連接后不易出現疲勞失效,且管板與換熱管之間的氣密性較高。本技術的另一目的是提供ー種具有上述管板的換熱器。為了實現上述第一個目的,本技術提供如下技術方案ー種管板,包括管板本體以及開設于所述管板本體上的管板孔,所述管板孔上具有若干個脹接槽,所述脹接槽為V型槽。優選地,所述脹接槽的張開角度介于90°與120°之間。優選地,所述脹接槽的深度為O. 3mm O. 5mm。優選地,所述脹接槽的寬度為Imm I. 7mm。優選地,靠近所述管板本體端面的所述脹接槽與所述管板本體端面之間的距離為6mm 8mm η優選地,相鄰的兩個所述脹接槽之間的中心距離為4_。優選地,相鄰的兩個所述脹接槽的內側邊緣距離為3mm 5mm。優選地,所述脹接槽至多為5個。在上述技術方案中,本技術提供的管板包括管板本體以及開設于管板本體上的管板孔,管板孔上具有若干個脹接槽,該脹接槽為V型槽。換熱管與上述 管板連接吋,換熱管將向脹接槽內延伸,其管壁上形成V型凸臺,從而與管板孔可靠配合。通過上述描述可知,相比于
技術介紹
中所介紹的內容,本技術提供的管板將脹接槽由矩形槽改進為V型槽,避免了換熱管與脹接槽的連接處為純剪切狀態,使得該連接處不易發生應力集中,從而保證管板與換熱管連接后不易出現疲勞失效。同時上述脹接槽采用V型結構時,換熱管可與脹接槽緊密接觸,兩者之間不易出現空隙,繼而提高了管板與換熱管之間的氣密性。另外,將脹接槽改為V型槽后,其切削量相對于矩形槽的切削量明顯減少,使得管板的加工效率有所提高。為了實現上述第二個目的,本技術還提供了一種換熱器,該換熱器包括換熱管以及與所述換熱管連接的管板,所述管板為上述任一項所述的管板。由于上述管板具有上述技術效果,具有該管板的換熱器也應具有相應的技術效果。附圖說明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技術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本技術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圖I為傳統管板的局部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I中I部分的放大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管板的局部結構示意圖;圖4為圖3中II部分的放大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本技術的核心是提供一種管板,該管板與換熱管連接后不易出現疲勞失效,且管板與換熱管之間的氣密性較高。本技術的另ー核心是提供一種具有上述管板的換熱器。為了使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更好地理解本技術的技術方案,下面將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ー步的詳細說明。如圖I和圖2,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管板包括管板本體20以及開設于管板本體20上的管板孔,管板孔上具有若干個脹接槽201,本技術的關鍵點在于,該脹接槽201為V型槽,其具體尺寸參數可參考目前普遍使用的管板,該脹接槽201加工時將形成半徑為O. 05mm O. 15mm的圓角。換熱管采用強度脹的方式與上述管板連接時,換熱管受到來自脹管器的擠壓カ后將向脹接槽201內延伸,其管壁上形成多個V型凸臺,從而與管板孔可靠配合。通過上述描述可知,相比于
技術介紹
中所介紹的內容,本技術提供的管板將脹接槽201由矩形槽改進為V型槽,避免了換熱管與脹接槽201的連接處為純剪切狀態,使得該連接處不易發生應力集中,從而保證管板與換熱管連接后不易出現疲勞失效,促使管板以及換熱管具有較長的使用壽命。同時,上述脹接槽201采用V型結構時,換熱管可與脹接槽201緊密接觸,兩者之間不易出現空隙,繼而提高了管板與換熱管之間的氣密性。另外,將脹接槽201改為V型槽后,其切削量相對于矩形槽的切削量明顯減少,使得管板的加工效率有所提聞,同時提聞了刀具的壽命。 上述脹接槽201底部的兩個平面之間具有的角度稱為脹接槽201的張開角度,進一歩的技術方案中,該張開角度介于90°與120°之間。上述角度范圍使得脹接槽201與換熱管連接時,兩者之間的接觸面面積位于較為合理的范圍內,進而保證兩者之間具有較合適的作用力,并更大幅度地減小了換熱管與管板之間的空隙,使得換熱管上與脹接槽201的配合處無明顯的剪切突變痕跡,進ー步延長了換熱管的使用壽命。更進一歩的技術方案中,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管板將脹接槽201的深度設置為O. 3mm O. 5mm,具體尺寸根據管板的整體尺寸和エ況確定。可見,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脹接槽201具有較大的深度范圍,以此既保障了脹接槽201與換熱管緊密配合,又避免了脹接槽201過深時帶來的切削量過大的問題。為了滿足換熱管與管板之間的拉脫力指標,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脹接槽201的寬度為Imm I. 7mm。顯然,由于脹接槽201為V型槽,相比于
技術介紹
中所介紹的脹接槽101的寬度,其寬度在保證換熱管與管板之間的連接強度的前提下有所降低,以此在不改變管板本體20的整體寬度的基礎上,増大了換熱管與管板的接觸面長度,從而達到上述目的。另外,在一定的管板本體寬度下,上述設置方式可増加脹接槽201的數量,對于提升管板與換熱管之間的氣密性亦具有較明顯的效果。為了達到上述方案的效果,還可將靠近管板本體2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管板,包括管板本體(20)以及開設于所述管板本體(20)上的管板孔,所述管板孔上具有若干個脹接槽(201),其特征在于,所述脹接槽(201)為V型槽。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管板,包括管板本體(20)以及開設于所述管板本體(20)上的管板孔,所述管板孔上具有若干個脹接槽(201),其特征在于,所述脹接槽(201)為V型槽。2.按照權利要求I所述的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脹接槽(201)的張開角度介于90°與120°之間。3.按照權利要求I所述的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脹接槽(201)的深度為O.3mm O. 5mmο4.按照權利要求I所述的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脹接槽(201)的寬度為Imm I.7mm。5.按照權利要求I所述的管板,其特征在于,靠近所述管板...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周艷彬,陳建國,李路,王曉彬,溫彩鳳,
申請(專利權)人: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格力電器合肥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