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柴油機活塞連桿組。該柴油機活塞連桿組包括:活塞和與活塞適配安裝的連桿;活塞的連桿小頭活塞腔的底面上開設有弧形槽,弧形槽通過潤滑油道與活塞的活塞內冷油道連通;連桿的連桿小頭的頂部開設有與弧形槽裝配形成供油過渡腔的弧形帶,弧形帶的頂部開設有與弧形槽的潤滑油道配合供油的噴油口。由于該柴油機活塞連桿組在活塞和連桿形成供油過渡腔,能夠根據發動機冷熱機狀態來自動調節活塞內的潤滑油量來提高潤滑效果,減輕了活塞在溫度較低時的冷拉缸傾向,在活塞溫度較高時,更多的潤滑油進入活塞內冷油道,降低了活塞溫度,提高了零部件的可靠性。(*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發動機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柴油機活塞連桿組。
技術介紹
目前柴油機上的活塞冷卻一般采用噴鉤噴潤滑油進入活塞內冷油道進行冷卻活塞,或者利用連桿小頭噴嘴噴入活塞內冷油道進行冷卻活塞。但噴鉤噴油或者利用連桿小頭噴嘴噴潤滑油進入活塞內冷油道的方法,在發動機冷機狀態,活塞內的潤滑油量和熱機狀態的潤滑油量相同,不能根據發動機冷熱機狀態來自動調節活塞內的潤滑油量,容易導致發動機在冷機狀態時,活塞內的潤滑油量相對富足,帶走較多的熱量,使活塞較長時間溫度保持在很低的狀態,會加大發動機的冷拉缸傾向,而在發動機活塞溫度較高時,活塞冷卻油道內的潤滑油需要帶走較多的熱量,但潤滑油量和 冷態時一樣多,潤滑油量相對不足,又造成潤滑效果不好。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是為了克服上述現有技術中缺陷,提供了一種結構合理簡單,能夠根據發動機冷熱機狀態來自動調節活塞內的潤滑油量來提高潤滑效果的柴油機活塞連桿組。為達到上述目的,根據本技術提供了一種柴油機活塞連桿組,包括活塞和與活塞適配安裝的連桿;活塞的連桿小頭活塞腔的底面上開設有弧形槽,弧形槽通過潤滑油道與活塞的活塞內冷油道連通;連桿的連桿小頭的頂部開設有與弧形槽裝配形成供油過渡腔的弧形帶,弧形帶的頂部開設有與弧形槽的潤滑油道配合供油的噴油口。上述技術方案中,弧形槽的底部開設有長條形集油槽,潤滑油道的一端開設在長條形集油槽內。上述技術方案中,噴油口為兩個。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由于該柴油機活塞連桿組在活塞和連桿形成供油過渡腔,能夠根據發動機冷熱機狀態來自動調節活塞內的潤滑油量來提高潤滑效果,減輕了活塞在溫度較低時的冷拉缸傾向,在活塞溫度較高時,更多的潤滑油進入活塞內冷油道,降低了活塞溫度,提高了零部件的可靠性。附圖說明圖I是本技術的柴油機活塞連桿組冷機狀態的剖視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的柴油機活塞連桿組熱機狀態的剖視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技術的柴油機活塞連桿組熱機狀態的活塞的結構示意圖;圖4是本技術的柴油機活塞連桿組熱機狀態的連桿的結構示意圖;結合附圖在其上標記以下附圖標記I-活塞,11-頭部,12-環槽部,13-裙部,14-連桿小頭活塞腔,15-弧形槽,16-集油槽,17-潤滑油道,18-活塞銷座孔,2-活塞銷,3-連桿,31-桿身,32-連桿小頭,33-弧形帶,34-噴油口。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一個具體實施方式進行詳細描述,但應當理解本技術的保護范圍并不受具體實施方式的限制。需要理解的是,本技術的以下實施方式中所提及的“上”、“下”、“左”、“右”、“正面”和“反面”均以圖I所示的方向為基準,這些用來限制方向的詞語僅僅是為了便于說明,并不代表對本技術具體技術方案的限制。如圖I和圖2所示,本技術的柴油機活塞連桿組包括活塞I、活塞銷2和連桿3。其中,活塞I的作用是與氣缸蓋、氣缸壁等共同組成燃燒室,并承受氣缸中氣體壓力,通過活塞銷將作用力傳給連桿,以推動曲軸旋轉。如圖3所示,活塞I可分為頭部11、環槽部12和裙部13三部分。裙部13與頭部11圍成連桿小頭活塞腔14,頭部11位于連桿小頭活塞腔14內的底面上開設有向下的弧形 槽15,弧形槽15的底部兩側分別開設有長條形集油槽16,兩個集油槽16的外側分別開設有斜向上延伸至活塞內冷油道的潤滑油道17,裙部13上開設有活塞銷座孔18。如圖4所示,連桿3的作用是將活塞承受的力傳給曲軸,并使活塞的往復運動轉變為曲軸的旋轉運動;具體結構包括桿身31和連桿小頭32。桿身31通常做成“工”或“H”形斷面,以求在滿足強度和剛度要求的前提下減少質量。連桿小頭32的頂部開設有與弧形槽15適配的弧形帶33,弧形帶33的頂部開設有兩個與集油槽16配合供油的噴油口 34。裝配時,活塞銷2穿入活塞I的活塞銷座孔和連桿小頭32的襯套孔,以連接活塞I和連桿3,將活塞I所受的氣體作用力傳給連桿3,此時,連桿3的弧形帶33嵌入活塞I的弧形槽15內形成構成供油過渡腔,連桿3的噴油口 34通過集油槽16和潤滑油道17為活塞內冷油道供油時,潤滑油需要先經過該供油過渡腔。這樣,如圖I所示,當活塞溫度較低,連桿3的弧形帶33嵌入活塞I的弧形槽15較少,使得供油過渡腔體積較大,弧形帶33與弧形槽15之間的間隙也較大,這樣在發動機運轉過程中,從連桿小頭噴出的潤滑油進入供油過渡腔后經弧形帶33與弧形槽15之間的間隙漏掉的比較多;而由于供油過渡腔體積較大壓力小,造成進入到活塞內冷油道的潤滑油量較少。如圖2所示,當活塞溫度較高時,活塞I和連桿3都膨脹后,連桿3的弧形帶33嵌入活塞I的弧形槽15較多,使得供油過渡腔體積變小,弧形帶33與弧形槽15之間的間隙也變小,這樣在發動機運轉過程中,從連桿小頭噴出的潤滑油進入供油過渡腔后經弧形帶33與弧形槽15之間的間隙漏掉的比較少;供油過渡腔體積變小、油壓較高,進入活塞內冷油道內的潤滑油量相應增多,可以更多的降低活塞溫度,提高零部件的可靠性。由于該柴油機活塞連桿組在活塞和連桿形成供油過渡腔,能夠根據發動機冷熱機狀態來自動調節活塞內的潤滑油量來提高潤滑效果,減輕了活塞在溫度較低時的冷拉缸傾向,在活塞溫度較高時,更多的潤滑油進入活塞內冷油道,降低了活塞溫度,提高了零部件的可靠性。以上公開的僅為本技術的幾個具體實施例,但是,本技術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領域的技術人員能思之的變化都應落入本技術的保護范圍。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柴油機活塞連桿組,其特征在于:包括:活塞和與所述活塞適配安裝的連桿;所述活塞的連桿小頭活塞腔的底面上開設有弧形槽,所述弧形槽通過潤滑油道與所述活塞的活塞內冷油道連通;所述連桿的連桿小頭的頂部開設有與所述弧形槽裝配形成供油過渡腔的弧形帶,所述弧形帶的頂部開設有與所述弧形槽的潤滑油道配合供油的噴油口。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柴油機活塞連桿組,其特征在于包括活塞和與所述活塞適配安裝的連桿;所述活塞的連桿小頭活塞腔的底面上開設有弧形槽,所述弧形槽通過潤滑油道與所述活塞的活塞內冷油道連通;所述連桿的連桿小頭的頂部開設有與所述弧形槽裝配形成供油過渡腔的弧形帶,所述弧形帶的頂...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利樂,韋文學,陳路,蔡曉霞,黃永仲,張錦,沈捷,
申請(專利權)人:廣西玉柴機器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