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了一種用于軌道車輛的傳動器系統,所述傳動器系統在殼體(4)中具有至少一個正齒輪級,其中,正齒輪級的正齒輪(1)中的一個為通過嚙合部(9)輸送油而至少部段式地配屬給油槽(5),油槽(5)通過開口(18)與布置在殼體(4)中的油底殼(19)連接,其中,在油槽(5)上設置有至少一個吸出開口(10),用以吸出處于循環中的油,以及其中,油槽(5)具有至少一個引油裝置,所述引油裝置至少部段式地配屬給至少一個吸出開口(10),從而通過吸出開口(10)流入油槽(5)中的油能夠被引出到殼體(4)的通往油底殼(19)的內部空間中。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ー種依照權利要求I的前序部分中詳細限定的類型的、用于軌道車輛的傳動器系統。
技術介紹
例如由出版文獻DE 203 12 235U1中公開了ー種傳動器,尤其是用在軌道車輛中的齒輪組傳動器。齒輪組傳動器包括在殼體中的正齒輪系,該正齒輪系具有構造為驅動齒輪的正齒輪和另ー構造為從動齒輪的正齒輪,用于驅動軌道車輛的車軸。正齒輪可轉動地支承在殼體中,該殼體包圍車輛傳動器。在殼體與從動齒輪之間布置有無碰觸的密封件,密封件實施為迷宮式密封件。此外,為從動齒輪配屬有容納潤滑介質的油槽,該油槽布置在殼體下部件中。將油槽以如下方式配屬給從動齒輪,即在運行期間嚙合部實現了潤滑介質輸送,方式是從動齒輪的嚙合部部分地浸沒到油槽中。以此方式輸送的油量也用于潤滑從動齒輪的軸承,并且在此也達到了無碰觸的密 封件的區域中。為了避免潤滑介質量的升高,在油槽處設置有開ロ,所述開ロ實現了使油回流至布置在殼體下部件中的油底殼中。由此能夠實現的是在運行期間在油槽中在從動齒輪的區域中形成低壓,并且油從無碰觸的密封件中被吸出。然而已表明的是,在已知的傳動器系統中使用具有整合的吸油器的油槽時出現如下缺點強烈升溫的油直接又達到油槽中并且在未與油底殼中的較冷的油混勻的情況下直接又進入循環。由此,在已知的傳動器中油的冷卻作用和潤滑作用被明顯降低。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所基于的任務是提出一種開頭所述類屬的傳動器系統,其具有改進的供油裝置。該任務根據本專利技術通過權利要求I的特征來解決,其中,有利的擴展方案由從屬權利要求和附圖而得到。提出了ー種用于軌道車輛等的傳動器系統,其包括殼體,在殼體中優選支承有正齒輪級,正齒輪級例如具有驅動齒輪和從動齒輪。正齒輪中的至少ー個用于冷卻介質輸送和/或潤滑介質輸送或油輸送,方式為嚙合部被至少部段式地配屬給殼體中的油槽。優選的是,油槽可以大致呈半圓形地至少包套正齒輪的嚙合部,并且通過開ロ與布置在殼體下部件中的油底殼按適于流體流動的方式連接。為了將處于循環中的油從殼體內部吸出,油槽可以具有至少ー個吸出開ロ等。為了防止在從殼體內部吸出到油槽中的而且經升溫的油與對于油循環而言確定的較冷的油之間發生混合,油槽可以具有至少ー個引油裝置等,從而通過每個吸出開ロ或者說吸取開ロ進入油槽中的油可以被引出到通向油底殼的殼體內部空間中。以此方式也可以即便對于帶有整合的油吸出件的油槽的情況而言,仍防止經顯著升溫的油又直接達到油循環中,而不是提前被引出到油底殼中。而是通過利用引油裝置實現的、從油槽到油底殼的強制引導來保證僅來自油底殼的較冷的油被用于供油。在本專利技術的可行的實施變型方案中,可以設置為設置有基本上軸向從油槽的軸向上朝著正齒輪的側壁突出的型廓以作為引油裝置,該型廓例如被配輸給油槽的每個所設置的吸出開ロ。基于軸向突出的型廓,借助無碰觸地運行經過所述型廓的齒輪實現了 將來自油槽的通過吸出開ロ進入的油加以強制引導,從而由于從徑向外部向徑向內部以預先確定的角度分布的型廓,來自油槽的油可以引出到殼體內部中并且進而被引出到油底殼中。不依賴于例如是使用平面的型廓還是肋狀的型廓等地,一方面基于在齒輪的軸向偵愐與油槽的所配屬的側壁(Wange)之間有限的間距,首先可以產生對于吸出所需的低壓,以便保證油流入油槽中,而另一方面,基于型廓從徑向外部向徑向內部的取向,可以實現對與齒輪一同引導的油進行刮擦,從而防止了與基本上在徑向側在正齒輪上一同引導的油發生混合,以促進油循環。優選的是,根據本專利技術的傳動器系統可以用在軌道車輛中,用于驅動輪軸等。也可以考慮的是,引油裝置可以用在其他車輛傳動器系統中。 附圖說明下面,借助附圖進一步闡述了本專利技術。其中圖I示出了根據本專利技術的帶有構造為肋狀型廓的引油裝置的傳動器系統的可行的第一實施變型方案的部分剖切的視圖;圖2示出了根據圖I沿著剖切線A-A的部分剖切的視圖;圖3示出了根據本專利技術的帶有構造為平面型廓的引油裝置的傳動器系統的可行的第二實施變型方案的部分剖切的視圖;圖4示出了根據圖3沿著剖切線B-B的部分剖切的視圖;圖5示出了帶有構造為平面型廓的引油裝置的傳動器系統的油槽的三維視圖。具體實施例方式在這些附圖中示例性地示出了根據本專利技術的用于未進一歩示出的軌道車輛的傳動器系統的可行的實施變型方案。不依賴于這些實施變形方案地,傳動器系統包括傳動級,其具有構造為驅動齒輪的正齒輪,該正齒輪與未進ー步示出的電動機相聯接;構造為從動齒輪的另外的正齒輪1,所述正齒輪如在圖I和3中所示地與齒輪組軸2相聯接,用于驅動軌道車輛。齒輪組軸2以正齒輪I通過圓錐滾子軸承3支承在傳動器系統的殼體4中。僅部分示出的殼體4包括油槽5,油槽5在橫截面上大致呈U形地構造有底部6和兩個對置的側壁7、8。油槽5如圖5中所表示的那樣大致呈半圓形地圍繞正齒輪I來布置,并且處于殼體4的下部區域中,在下部區域中也設置有油底殼19。由此,正齒輪I的周邊區域或者說嚙合部9至少部段式地在轉動期間引導通過油槽5的潤滑介質或潤滑油。憑借嚙合部9輸送的油為了冷卻和/或潤滑而散布在殼體中,從而實現了油循環,借助油循環尤其對圓錐滾子軸承3供油。對于油循環所需的油在正齒輪I轉動運動期間通過油槽5的底部6中的開ロ 18而從油底殼19中被吸入油槽5中。為了避免油達到殼體4的迷宮式密封件中,油槽5設有整合式的油吸出件。為此,在側壁7、8中設置有相應的吸出開ロ 10,油通過吸出開ロ 10從迷宮式密封件吸出到油槽5中。為此所需的低壓通過正齒輪I來產生,其中,該正齒輪I以其軸向側面區域運動經過吸出開ロ 10。為了實現在被吸出的、經升溫的油與包含在油底殼中的較冷的油之間足夠的油混勻,在油槽5中設置有引油裝置,借助該引油裝置將從吸出開ロ 10吸入到油槽5中的油引出到殼體5的油底殼19中,而通過吸出開ロ 10達到油槽5中的油不會隨同正齒輪I被送入油循環中。引油裝置不依賴于相應的實施變型方案地在油槽5的每個側壁7、8的朝著正齒輪I的內側上布置在每個吸出開ロ 10的區域中。由此,引油裝置分別與正齒輪I的軸向側面區域相對置地布置。不依賴于引油裝置是構造為肋狀型廓11還是構造為平面型廓14地,可以為每個所設置的吸出開ロ配屬有肋狀型廓或平面型廓,其中,出于簡單性原因在附圖中僅兩個在油槽5的每個側壁7、8上示出的肋狀型廓11或平面型廓14中的ー個被以附圖標記詳細標示。根據圖I和圖2,示出了本專利技術的可行的第一實施變形方案,其中,引油裝置實施為軸向從油槽5的每個側壁7、8的內側突出的肋狀型廓11。在所示的實施變型方案中,示·例性地為油槽5的每個側壁7、8配屬有兩個吸出開ロ 10,其中,為每個吸出開ロ 10配屬有一個肋狀型廓11。每個肋狀型廓11具有如下的軸向高度,該軸向高度這樣設定,即使正齒輪I以盡可能小的間距但無碰觸地運動經過肋狀型廓1,用于刮去油。每個肋狀型廓11在所示的示例中具有在油槽5的底部6的區域中部段式地以預先確定的半徑圍繞所述配屬的吸出開ロ 10分布的收集部段12。由此,每個收集部段12在油槽5的徑向外部區域上分布。由此,在油槽5的區域中相應收集從所配屬的吸出開ロ 10流出的油,其中,在收集部段12的每個端部上接有刮擦部段13、13A。以此方式,不依賴于正齒輪I的轉動方向地,在其中一個或另外的轉動方向上一同攜帯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用于軌道車輛的傳動器系統,所述傳動器系統在殼體(4)中具有至少一個正齒輪級,其中,所述正齒輪級的正齒輪(1)中的一個為通過嚙合部(9)輸送油而至少部段式地配屬給油槽(5),所述油槽(5)通過開口(18)與布置在所述殼體(4)中的油底殼(19)連接,其中,在所述油槽(5)上設置有至少一個吸出開口(10),用以吸出處于循環中的油,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槽(5)具有至少一個引油裝置,所述引油裝置至少部段式地配屬給至少一個吸出開口(10),從而通過所述吸出開口(10)流入所述油槽(5)中的油能夠引出到所述殼體(4)的通往所述油底殼(19)的內部空間中。
【技術特征摘要】
2011.06.16 DE 102011077603.61.用于軌道車輛的傳動器系統,所述傳動器系統在殼體(4)中具有至少ー個正齒輪級,其中,所述正齒輪級的正齒輪(I)中的一個為通過嚙合部(9)輸送油而至少部段式地配屬給油槽(5),所述油槽(5)通過開ロ(18)與布置在所述殼體(4)中的油底殼(19)連接,其中,在所述油槽(5)上設置有至少ー個吸出開ロ(10),用以吸出處于循環中的油,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槽(5 )具有至少ー個弓I油裝置,所述引油裝置至少部段式地配屬給至少ー個吸出開ロ(10),從而通過所述吸出開ロ(10)流入所述油槽(5)中的油能夠引出到所述殼體(4)的通往所述油底殼(19)的內部空間中。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傳動器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槽(5)在橫截面上大致呈U形地構造有底部(6)和對置的側壁(7、8),其中,所述引油裝置在所述油槽(5)的所述側壁(7,8)中的至少ー個側壁的朝向所述正齒輪(I)的內側上配屬給至少ー個吸出開ロ(10)。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傳動器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油裝置構造為軸向從所述油槽(5)的所配屬的側壁(7、8)的內側突出的肋狀型廓(11),其中,所述肋狀型廓(11)的軸向高度以如下方式設定,即使所述正齒輪(I)能以盡可能小的間距但無碰觸地在周向上沿著所述肋狀型廓(11)運動,用以刮去油。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傳動器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肋狀型廓(11)包括至少ー個收集部段(12),用以收集從所配屬的吸出開ロ(10)流出的油,其中,所述收集部段(12)以預先確定的半徑圍繞所述吸出開ロ(10)在所述油槽(5)的底側分布。5.根據權利要求3或4所述的傳動器系統,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收集部段(12)的至少一個端部上接有刮擦部段(1...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米洛斯·梅勒,迪特爾·帕諾維茨,
申請(專利權)人:ZF腓德烈斯哈芬股份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