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機械爪,具體涉及一種多功能可旋式長臂爪。
技術介紹
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問題,物體位置太高直接夠不到;狹縫內掉落的物體,而人無法直接拿到;還有當物體掉落在下水道,或者深溝內時;當物體沉入水底;或飄在水面而距離過遠,無法直接取到,甚至于有些高溫物體我們沒法直接夾取,這些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地不方便。我們小組經過研究,傳統機械爪,爪部分是通過四桿機構實現的,一般來說,夾持物體尺寸受到限制,而且結構不夠合理,同時爪手基座不能實現旋轉,臂長不可調節,給使用和儲裝帶來極大不便。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缺點,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多功能可旋式長臂爪,結構簡單,爪手基座能實現轉動,長度可調節,可以拆卸儲裝。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技術采取的技術方案為一種多功能可旋式長臂爪,包括動力控制手柄1,動力控制手柄I與延長傳動軸2的下端螺紋連接,延長傳動軸2的上端與傳動軸5的下端螺紋連接,傳動軸5的上端與控制臺14的下端通過鉚釘9鉚接,控制臺14穿過基座15,控制臺14上設有定位螺母11和彈簧調節螺母10,在彈簧調節螺母10和基座15間加裝彈簧,控制臺14和第一推桿16鉚接,第一推桿16、第二推桿17和繞桿18通過鉚接連接,繞桿18和第一臂19鉚接,第二推桿17和第二臂20鉚接,第二臂20、第三臂23和小連桿22通過鉚接連接,小連桿22與大連桿21鉚接,大連桿21上端滑塊配置在第三臂23的滑槽內,軸承8套在基座15下的外圓筒上,下面螺紋連接有軸承鎖緊螺母12,裝好軸承后的基座15直接放置在外筒7上端部,并用軸承壓蓋13與外筒7內臂通過螺紋連接 ...
【技術保護點】
一種多功能可旋式長臂爪,包括動力控制手柄(1),其特征在于:動力控制手柄(1)與延長傳動軸(2)的下端螺紋連接,延長傳動軸(2)的上端與傳動軸(5)的下端螺紋連接,傳動軸(5)的上端與控制臺(14)的下端通過鉚釘(9)鉚接,控制臺(14)穿過基座(15),控制臺(14)上設有定位定位螺母(11)和彈簧調節螺母(10),在彈簧調節螺母(10)和基座(15)間加裝彈簧,控制臺(14)和第一推桿(16)鉚接,第一推桿(16)、第二推桿(17)和繞桿(18)通過鉚接連接,繞桿(18)和第一臂(19)鉚接,第二推桿(17)和第二臂(20)鉚接,第二臂(20)、第三臂(23)和小連桿(22)通過鉚接連接,小連桿(22)與大連桿(21)鉚接,大連桿(21)上端滑塊配置在第三臂(23)的滑槽內,軸承(8)套在基座(15)下的外圓筒上,下面螺紋連接有軸承鎖緊螺母(12),裝好軸承后的基座(15)直接放置在外筒(7)上端部,并用軸承壓蓋(13)與外筒(7)內臂通過螺紋連接,外筒(7)下端螺紋連接第二導向器(6),第二導向器(6)與延長桿(4)的上端螺紋連接,延長桿(4)下端連接有第一導向器(3)。
【技術特征摘要】
1. 一種多功能可旋式長臂爪,包括動力控制手柄(I),其特征在于動力控制手柄(I)與延長傳動軸(2)的下端螺紋連接,延長傳動軸(2)的上端與傳動軸(5)的下端螺紋連接,傳動軸(5)的上端與控制臺(14)的下端通過鉚釘(9)鉚接,控制臺(14)穿過基座(15),控制臺(14)上設有定位定位螺母(11)和彈簧調節螺母(10),在彈簧調節螺母(10)和基座(15)間加裝彈簧,控制臺(14)和第一推桿(16)鉚接,第一推桿(16)、第二推桿(17)和繞桿(18)通過鉚接連接,繞桿(18)和第一臂(19...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吳恒,趙喜軍,周少瑞,蘇可,羅成剛,劉華朋,楊士龍,
申請(專利權)人:西安石油大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