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主要是提供一種前叉碟剎組結構,其包含有:一前叉體,具有二前叉,其一前叉一側分別設有一第一、第二組接部;一碟剎組,包含有一碟片及一碟剎座,該碟片與輪轂同軸,碟剎座內部設有供制動碟片的一剎車器,碟剎座兩端分別設有與第一、第二組接部組接的一第一、第二結合部,于前叉的中心延伸有一第一假想線,并于輪轂中心點設有與第一假想線垂直的一第二假想線,且使剎車器的中心點設于與第二假想線相交處;借助上述構件,該剎車器運作時會沿碟片切線方向產生一主力,且該主力與第一假想線呈平行,則使于第一、第二組接部的作用力可平均受力,避免組接處產生斷裂,確保制動效果及安全性。(*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有關于ー種前叉碟剎組結構,尤指一種可使組接處平均受力,以確保制動效果及安全性的功效的前叉碟剎組結構。
技術介紹
自行車的剎車裝置主要借助摩擦力降低車輪轉速或使車輪停止轉動,而控制車速或停止行迸,以提供自行車的制動性能與安全性。現有的自行車的剎車裝置,大致于前叉體與后叉體接近輪圈部位,分別設有一剎車件,且各該剎車件受設于把手處的剎車把手控制,以針對輪圈作夾持或不夾持動作,借此控制行進中的車體作減速或停止的制動功能。然而此種剎車裝置的剎車件容易磨損,且容 易受氣候及地形影響,也會損傷到輪圈,且需要大力剎車,因此整體結構的制動性能較差。另有ー種碟剎裝置,其設有與車輪轂軸同軸的ー碟片,且于自行車叉體接近車輪轂軸部位設有ー碟剎座,于該碟剎座內部設有可制動該碟片的剎車器,其剎車運作方式是以剎車器夾住碟片,利用摩擦力使碟片減速或停止轉動,該碟片的散熱性及制動カ佳,且對于氣候較不敏感,不需要大力剎車、較省力,整體結構的制動性能較佳,提供便利實用性及安全性。該碟剎座的組設位置,常見者大致可分為固定式及可調式兩大類。按現有固定式的碟剎座結構,如中國臺灣第088205813號新型專利所揭露的“自行車碟剎結構改良”,其特征在于該本體,具有ー剖溝,用以容設碟剎盤,剖溝兩側分別形成一容室并貫穿有ー軸孔,而容室壁并凹設有呈環狀排列的珠槽,以分別供滾珠及凸輪軸套設;該凸輪軸,呈凸字型,于圓盤部銜接軸部面適處凹設有預定數目的珠軌,該珠軌略呈水滴弧狀,一端較寬、另端呈漸縮狀,同時,并使其較寬面具較深的容部,而與漸縮面呈漸淺狀的斜面,而軸部的外端緣另形成四角狀的卡制端,恰巧可供拉桿的角孔套設。另ー現有可調式的碟剎座結構,如中國臺灣第091210790號新型專利所揭露的“可調整的碟片剎車器托架”,包含有ー上托架,具預定形狀片體;ー下托架,具預定形狀片體,設于該上托架的下方;ー調整部,其設于該上、下托架之間,用以連接該上、下托架及調整該上、下托架間的夾角;一嵌部,在該下托架下端設有ー貫穿的開孔,用以同軸穿置于該自行車輪軸端上;一承座,自該上托架短軸的一端往外延伸預定長度而成預定形狀的片體,延伸方向并與該上托架的短軸方向相隔ー預定角度,其側邊具有一承接部,用以與該自行車的碟剎片制動器相接固定;ー擋止部,設于該上托架左側端,用以抵接該自行車的車架體。上述所揭結構中,前者是將固定塊鎖固前叉ー側,利用兩凸輪軸套設于本體的容室內,使其珠軌與滾珠呈包覆狀,而凸輪軸的卡制端凸出于外與拉桿的兩側板套固,使得拉桿往上拉動時,可帶動凸輪軸旋動,同時使位于珠軌內的滾珠因此而移位至珠軌斜面的淺槽處,而順勢將剎車片往外頂抵,以達到穩定、確實的剎車效果;后者則是將該調整部設于上、下托架之間,該下托架設有嵌部以穿置于自行車輪軸端上,該承座設于上托架,用以與自行車的碟片剎車器相接,該擋止部設于上托架,利用調整部以調整上、下托架間的夾角,且使該擋止部變化位置以確實抵接自行車的車架體。但是,無論固定式還是可調式的碟剎座均組設于前叉的ー側,請參照圖4所示,該前叉40 —側底部分別設有一上樞接部41與一下樞接部42,以供與碟剎座43固接,且該碟剎座43位于輪轂44中心ー側上方接近前叉40處,當該碟剎座43內部的剎車器45運作時,會沿碟片46切線方向及前叉40方向產生斜往上方向的一主力F1,且會分別于上、下樞接部41、42產生一作用力,其上方的作用力會朝上樞接部41產生擠壓,而下方的作用カ會拉伸下樞接部42,即大部分應カ集中在下樞接部42,因此容易拉伸該下樞接部42導致斷裂,而使碟剎功能失效,且在車輪轉動下,剎車座43等的零件容易卡入輻條或花鼓等構件中,造成零件損害,并危及騎乘者的安全,整體結構確有待改良的必要者;故本技術人,針對前述問題進一歩提供一具實用創新的前叉碟剎組結構。
技術實現思路
有鑒于此,本技術目的之ー即在提供ー種前叉碟剎組結構,其前叉底部ー側·預設位置設有碟剎座,該碟剎座內部設有供制動碟片的ー剎車器,于該前叉中心延伸設有一第一假想線,并于該輪轂中心點延伸設有與第一假想線垂直的第二假想線,設使該剎車器的中心點位于與該第二假想線相交處,當該剎車器運作時其會產生與前叉第一假想線呈平行的一主力,使產生于與前叉組接處的作用力平均,可避免于組接處產生斷裂的情形,以確保碟剎的制動效果及行車安全性。本技術目的之ニ即在提供ー種前叉碟剎組結構,該碟剎座的組設位置,使該剎車器運作時產生的主力不會朝前叉方向作用,如此可使與該剎車座組接的前叉的ニ組接部可平均受カ及吸收作用力,達到提升結構強度的有益效果。本技術所揭露的前叉碟剎組結構,其包含有一前叉體,其頂部設于車體前方,下方分叉狀的ニ前叉分別樞接于前車輪的輪轂ニ側,其中的一前叉底部接近該輪轂的一側分別設有ー第一組接部與一第二組接部;ー碟剎組,包含有一碟片及ー碟剎座,該碟片與該輪轂同軸,該碟剎座內部設有供制動該碟片的ー剎車器,該碟剎座兩端分別設有一第一結合部與一第二結合部,使該第一結合部與第一組接部相互組接,且使該第二結合部與第二組接部相互組接,其于該前叉的中心位置延伸設有ー第一假想線,并于該輪轂的中心點延伸設有與該第一假想線垂直的一第二假想線,且設使該剎車器的中心點位于與該第二假想線相交處;借助上述構件,該剎車器運作時會沿碟片切線方向產生ー主力,且該主力與第一假想線呈平行,則使該第一、第二組接部的作用力可平均受力,避免于組接處產生斷裂的情形,確保制動效果及安全性,整體結構可達便利實用性。本技術的有益效果在于,其提供了ー種前叉碟剎組結構,于前叉底部ー側預設位置設有碟剎座,該碟剎座內部設有供制動碟片的ー剎車器,于該前叉中心延伸設有ー第一假想線,并于該輪轂中心點延伸設有與第一假想線垂直的第二假想線,設使該剎車器的中心點位于與該第二假想線相交處,當該剎車器運作時其會產生與前叉第一假想線呈平行的一主力,使產生于與前叉組接處的作用力平均,可避免于組接處產生斷裂的情形,以確保碟剎的制動效果及行車安全性。另外,本技術借助該碟剎座的組設位置的設計,使該剎車器運作時產生的主力不會朝前叉方向作用,如此可使與該剎車座組接的前叉的ニ組接部可平均受カ及吸收作用力,達到提升結構強度的有益效果。附圖說明圖I為本技術一較佳實施例的外觀平面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一較佳實施例的局部平面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一較佳實施例的局部放大圖。圖4為現有技術的局部放大圖。其中 F主力10車體11車輪12輪轂121中心點13第二假想線20前叉體21前叉22第一組接部23第二組接部24第一假想線30碟剎組31碟片311假想圓周線32碟剎座33剎車器331中心點34第一結合部35第二結合部Fl主力40前叉41上樞接部42下樞接部43碟剎座44輪轂45剎車器46碟片。具體實施方式首先請參照圖I至圖3,本技術所提供的ー種前叉碟剎組結構,設于車體10的前叉處,其主要包含有一前叉體20、及一碟剎組30。該前叉體20,呈倒Y狀,其頂部設于車體10前方,下方分叉狀的ニ前叉21分別樞接于前車輪11的輪轂12 ニ側,其中的一前叉21底部接近輪轂12的一側預設位置處的上、下方分別設有一第一組接部22與一第二組接部23。該碟剎組30,包含有ー碟片31及一碟剎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前叉碟剎組結構,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一個前叉體,其頂部設于車體前方,下方分叉狀的兩個前叉分別樞接于前車輪的輪轂兩側,其中的一個前叉底部接近該輪轂的一側分別設有一個第一組接部與一個第二組接部;一個碟剎組,包含有一個碟片及一個碟剎座,該碟片與該輪轂同軸,該碟剎座內部設有供制動該碟片的一個剎車器,該碟剎座兩端分別設有一個第一結合部與一個第二結合部,使該第一結合部與第一組接部相互組接,且使該第二結合部與第二組接部相互組接,于該前叉的中心位置延伸設有一個第一假想線,并于該輪轂的中心點延伸設有與該第一假想線垂直的一個第二假想線,且該剎車器的中心點位于與該第二假想線相交處。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湯瑪士W·瑞奇,
申請(專利權)人:瑞奇設計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