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溢流染色機,包括有主機體(201),主機體(201)內設有染倉(202),提布輪(204),上方設有噴嘴(205),染倉(202)與噴嘴(205)的入口通過循環管道(208)相連通,循環管道(208)上設有主泵(207);化料缸(209)的出口與送料管(210)相連通;待染織物(203)經噴嘴(205)進入染倉(202),在提布輪(204)的作用下循環運動并染色,在主機體(201)的底部,設有儲液槽(213),儲液槽(213)分別與化料缸(209)的出口和染倉的出口相連通,連接儲液槽(213)的出口和噴嘴(205)入口的循環管道(208)上還設有預熱缸(216)。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的溢流染色機結構簡單,浴比小,織物縱橫向縮水均勻,儲布容量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減低了污水排放量,省氣省電。(*該技術在2021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實用新 型涉及一種染色設備,尤其是一種溢流染色機,屬于染色機制造
技術介紹
圖1為現有L型溢流染色機的主視剖面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的左視剖面結構示意圖。如圖1并結合圖2所示,現有的染色機包括主機體101,主機體101內盛放染液102, 主機體101內置隔板112將主機體101對稱分成兩個相通的染倉,待染織物103分別放入染倉,主機體101內頂部對稱安裝有兩個提布輪104,主機體101上方與提布輪104對應設置兩個染液噴嘴105,,染液噴嘴105通過兩個相同的走布管106分別與主機體101連通。 主機體101外配置主泵107,主泵107通過循環管道108 —端與主機體101底部連通,另一端與染液噴嘴105連通。主機體101外設有化料缸109,通過送料管道110和輸送泵111與主機體101連通。現有L型溢流染色機提布輪104,染液噴嘴105,走布管105都是對稱安裝的,在以下的表述中以一個為例。現有L型染色機在工作時,待染織物103裝入染色機后,經提布輪104、染液噴嘴 105、走布管106,在主機體101內首尾相接呈封閉狀;染液102存放在主機體101內,通過連接在主機體101底部的循環管道108由主泵107抽出輸送至染液噴嘴105,噴射到待染織物103上;設置在主機體101外的化料缸109內的染料或化學助劑溶液,經輸送泵111由送料管道110輸送至主機體101內,待染織物103通過提布輪104提拉作用和染液102的推動作用下,在主機體101內往復循環,達到給待染織物103上染的目的。上述的現有L型溢流染色機的缺陷在于,在使用中,待染織物103經噴嘴105、走布管106進入主機體101內以后,靠染液102的推力作用下不能順暢的移動到提布輪104下方,造成提布輪104不能將待染織物103正常的送人染液噴嘴105,影響織物正常循環,致使織物出現染疵。同時,因提布輪104拉力過大,造成織物縱向拉伸過長,影響織物縮水。再有,傳統L型染色機用水量多,能耗大,使用時排污量大,不利于環保,染色成本高。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溢流染色機,結構簡單,待染織物在主機體內移動順暢,低浴比,耗能少,提高染色質量。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通過如下技術方案實現的一種溢流染色機,包括有主機體,主機體內設有染倉,主機體內部設有提布輪,主機體上方設有噴嘴,染倉與噴嘴的入口之間通過循環管道相連通,循環管道上設有主泵;化料缸的出口與送料管相連通;待染織物經噴嘴下方進入染倉,在提布輪的作用下循環運動并染色,在主機體的底部,設有儲液槽,所述儲液槽分別與送料管的出口和染倉的出口相連通,連接儲液槽的出口和噴嘴入口的循環管道上還設有預熱缸。所述的噴嘴與所述的提布輪的設置位置相對應。所述的主機體內設有隔板,將主機體對稱分為兩個相通的染倉;所述的噴嘴和提布輪的數量也對應設置為兩個,分別位于兩個相通的染倉內部。 為使待染織物在主機體內順暢移送到提布輪下,所述的主機體內底部,設有染織物移送裝置,包括驅動輪和從動輪,兩者之上套設有不銹鋼網帶,該不銹鋼網帶首尾連接呈封閉狀態,所述的待染織物位于不銹鋼網帶的上方;驅動輪帶動從動輪旋轉,兩者帶動不銹鋼網帶移動,使待染織物隨之移動。為了增加染織物移送裝置的強度,所述的驅動輪和從動輪之間還設有支撐輪,該支撐輪設置在封閉的不銹鋼網帶內部。為了便于安裝,所述的染織物移送裝置的長度小于所述主機體的底部長度。為使染液更加均勻,所述的儲液槽的下方設有內循環泵,其入口與儲液槽底部聯通,出口通過內循環管道分別與儲液槽兩端的入口和出口相連。為了縮短工藝時間,設有預熱缸,預熱缸的容積與在特定工況下染色機內的水量容積相當,該特定工況為染色機內所能夠容納的干燥的待染織物的重量與水的重量比為 1 3。本技術提出的溢流染色機結構簡單,浴比小,織物縱橫向縮水均勻,儲布容量大,染色效果更好,提高了工作效率,減低了污水排放量,省氣省電。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詳細說明。附圖說明圖1為現有L型溢流染色機的主視剖面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的左視剖面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的主視剖面結構示意圖;圖4為圖3的左視剖面結構示意圖;圖5為本技術織物移送裝置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圖3為本技術的主視剖面結構示意圖,圖4為圖3的左視剖面結構示意圖。如圖3并結合圖4所示,本技術提供的溢流染色機,包括有主機體201,主機體201內設有染倉202,主機體201內部設有提布輪204,主機體201上方設有噴嘴205,染倉202與噴嘴205的入口之間通過循環管道208相連通,循環管道208上設有主泵207 ;化料缸209的出口與送料管208相連通;待染織物203經噴嘴205下方進入染倉202,在提布輪204的作用下循環運動并染色,在主機體201的底部,設有儲液槽213,所述儲液槽213分別與送料管210的出口和染倉202的出口相連通,連接儲液槽213的出口和噴嘴205入口的循環管道208上還設有預熱缸216。噴嘴205與提布輪204的設置位置相對應。主機體201內設有隔板212,將主機體201對稱分為兩個相通的染倉202 ;噴嘴205 和提布輪204的數量也對應設置為兩個,分別位于兩個相通的染倉202內部。為了減小染色機的浴比,主機體201下方設置的儲液槽213,儲液槽213為半圓錐體狀封閉箱/罐體,與染倉202的下方的多個出液口連通,這樣,由于重力的作用,染倉202 中的染液就會從待染織物203上分離,通過染倉202底部與儲液槽213相通的多個出液口,流入儲液槽213,加快染液與待染織物203分離,達到染液快速回流目的。開在儲液槽213 圓錐的小端處的入口,與化料缸209通過送料管210相連通;開在儲液槽213圓錐的大端底部的出口,與噴嘴205通過循環管道208相連通。儲液槽213如此設置,使得從化料缸209 加入儲液槽213的染料,在主泵207和重力作用下,從儲液槽213小端流到儲液槽213大端出口處的過程中,和染倉202中分離出來的染液能充分的混合,提高了織物的染色質量。為使待染織物203在染倉202內順暢移送到提布輪204下,本技術在主機體 201內底部設置織物移送裝置217。為了便于安裝,染織物移送裝置217的長度小于所述主機體201的底部長度。圖5為本技術織物移送裝置結構示意圖,如圖5所示,染織物移送裝置217包括驅動輪219和從動輪223,驅動輪219與從動輪223的輪面上設有摩擦腳, 以增大輪面與不銹鋼網帶218的摩擦力。驅動輪219與從動輪223上套設有不銹鋼網帶 218,該不銹鋼網帶218首尾連接呈封閉狀態,待染織物203放置于不銹鋼網帶218的上方。 結合圖4所示,驅動輪219安裝在驅動軸221上,驅動軸221兩端穿過主機體201的殼體, 通過軸承支撐固定安裝在主機體201上,在主機體201外,與驅動電機(圖未示)相連,獲得動力,帶動驅動輪219轉動;從動輪223通過從動軸以同樣的結構固定安裝在主機體201 上。驅動輪219驅動不銹鋼網帶218移動和從動輪223轉動,使得不銹鋼網帶218上的待染織物203移動,減少提布輪2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溢流染色機,包括有主機體(201),主機體(201)內設有染倉(202),主機體(201)內部設有提布輪(204),主機體(201)上方設有噴嘴(205),染倉(202)與噴嘴(205)的入口之間通過循環管道(208)相連通,循環管道(208)上設有主泵(207);化料缸(209)的出口與送料管(210)相連通;待染織物(203)經噴嘴(205)下方進入染倉(202),在提布輪(204)的作用下循環運動并染色,其特征在于,在主機體(201)的底部,設有儲液槽(213),所述儲液槽(213)分別與送料管(210)的出口和染倉(202)的出口相連通,連接儲液槽(213)的出口和噴嘴(205)入口的循環管道(208)上還設有預熱缸(216)。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田立法,付志英,
申請(專利權)人:田立法,付志英,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37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