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山谷型垃圾填埋場串聯多分區雨污分流裝置及方法,該裝置包括由分區壩相隔的填埋區,填埋區從上游到下游分隔有四個以上,各填埋區由同一道滲濾液導排盲溝串聯,滲濾液導排盲溝內有帶穿孔的HDPE導滲管道,所述各填埋區的垃圾填埋順序為從上游到下游,在正在填埋的填埋區污水匯集最低處設有滲濾液收集坑,并在滲濾液收集坑內設有潛污泵,滲濾液通過潛污泵和軟管輸送至滲濾液污水調節池中。采用本發明專利技術能夠很好的解決新建山谷型填埋場雨污分流的問題,使填埋場污水產生量大大減少,從而縮小滲濾液處理設備設施規模,大量減少滲濾液污水處理運行費用,并起到節能減排的重要環保作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適用于山谷型垃圾填埋場的雨污分流裝置及方法。
技術介紹
垃圾衛生填埋是國內外廣泛采用的一種固體廢棄物處理技術。垃圾滲濾液是衛生填埋產生的主要污染物。滲濾液有機物濃度高,處理難度大,處理費用高,垃圾滲濾液的處理是垃圾填埋場建設運行中的關鍵問題之一。垃圾衛生填埋場根據填埋場地不同又分為平原型填埋場、灘涂型填埋場和山谷型填埋場。平原型填埋場相對山谷型填埋場以其在場地平整時的易整形優勢而比較容易實現分區,從而使雨污分流比較容易實現。灘涂型填埋場主要位于海灘等灘地上,應用較少。山谷型垃圾衛生填埋場特點就是依山圍谷,利用天然溝壑、山谷而建。地形的基本形狀就是三面環山,在山谷的下游出口處設置一道截污壩,將山谷圍成盆地形狀,大壩外側設置滲濾液污水調節池,內側為填埋庫區。山谷型填埋場以其征地、庫容量大等優勢,已經成為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的主要形式。山谷型填埋場是目前填埋場的常見形式,現有山谷型填埋場的分區較少,一般分兩區,分區壩設在填埋庫區中間,使壩兩側的填埋容積基本相等。有些填埋場分期建設時, 也存在這種情況。在填下游靠近垃圾壩的那個區時,上游那個區在雨季接收的雨水通過 HDPE圓管穿過正在填埋的那個區,流入下游垃圾壩外側的雨污分流閥門井進行分流,閥門井中設有三通和閥門,在三通的另兩個方向上分別設有雨水導排口閥門和滲濾液導排口閥門。當下游區填滿后,開始填上游區的時候,閥門井中的排導雨水的閥門關閉,排導滲濾液的閥門開啟,從而使滲濾液能夠順利排入滲濾液污水調節池。現有山谷型填埋場在雨污分流上的主要特點有兩個。第一個特點就是分區較少。很多已建的山谷型填埋場分兩個區,從而導致各分區面積過大,導致雨水與垃圾滲濾液混合的量大,從而雨污分流效果不理想。第二個特點就是雨污分流主要靠管道重力流方式排出雨水和滲濾液。這種分流方式雖然節省了運行中的動力費用,但是增加了管道的投資費用,而且雨污分流較依賴地形地勢,靈活性差。現有山谷型填埋場由于場地的高程所限每個分區的滲濾液收集排放很難做到獨立,這就造成了山谷型垃圾填埋場的雨污分流設計難,運行管理難的現狀。當場內填入垃圾后,一旦有大氣降水,就會發生經過垃圾層滲濾的被污染的水與未經過垃圾層的清水在滲濾液導排盲溝中混合,清水變為污水。雨污合流造成污水量大量增加,使后續污水處理構筑物及設備設施的規模增大,不僅增加污水處理的運行費用,也給周邊環境帶來了負面影響。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要解決現有山谷型垃圾填埋場雨污分流效果不好、運行管理困難、滲濾液污水產生量大的技術問題。本專利技術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這種山谷型垃圾填埋場串聯多分區雨污分流裝置,包括由分區壩相隔的填埋區,填埋區下游有一道垃圾壩,垃圾壩外設有滲濾液污水調節池和閥門井,所述填埋區從上游到下游分隔有四個以上,各填埋區由同一道滲濾液導排盲溝串聯,滲濾液導排盲溝內有帶穿孔的HDPE導滲管道,HDPE導滲管道依次穿過各分區壩,在每個分區壩下游的HDPE導滲管道上安裝有閥門I,HDPE導滲管道從最下游填埋區的滲濾液導排盲溝終點穿出,再經重型鋼筋砼套管穿入垃圾壩外的閥門井內并與閥門II連接,閥門井的出水管有兩段,一段是用于排出雨水的雨水出水管,另一段是與滲濾液污水調節池連接的污水管;所述各填埋區的垃圾填埋順序為從上游到下游,在正在填埋的填埋區污水匯集最低處設有滲濾液收集坑,并在滲濾液收集坑內設有潛污泵,潛污泵由軟管與滲濾液污水調節池連接;所述填埋區的邊界環繞有道路,道路外側設有一圈在垃圾填埋至高過路面后排除雨水用的雨水溝。所述填埋區的分區數量為五個以上。所述填埋區的地面為兩側高、中間低。所述分區壩表面鋪設HDPE防滲膜,并與填埋區場地鋪設的HDPE防滲膜焊接成整體。所述HDPE導滲管道穿過分區壩處套有預埋套管。所述滲濾液收集坑是由鋼筋籠圍合而成。所述閥門井的頂部有井蓋,閥門井的井壁和井底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井壁和井底鋪設有一層HDPE防滲膜,閥門II下方支撐有砼支墩。這種山谷型垃圾填埋場串聯多分區雨污分流方法,在垃圾進行填埋的時候,從最上游的填埋區開始填埋,當該區開始填埋時,如果產生大氣降水,則降落在該區的降水除一部分蒸發掉外,其余部分經過垃圾堆體,最終與垃圾滲濾液污水混合;正在填埋的填埋區下游填埋區內的HDPE導滲管道上設置閥門I,且閥門I要處于密封關閉狀態,閥門I和分區壩將垃圾滲濾液污水攔截在正在填埋的填埋區內,而降落在下游其他分區內的沒有經過垃圾堆體的清水,則通過滲濾液導排盲溝中的HDPE導滲管道采用重力自流的方式流入下游閥門井中,最終通過閥門井中的雨水出水管排出;所述正在填埋的填埋區垃圾堆體填埋至高于周邊雨水溝,再覆蓋HDPE薄膜,之后將下游填埋區的垃圾堆體與上游填埋區的垃圾堆體共同填高做向雨水溝方向的坡,然后覆蓋 HDPE薄膜,將填埋區的雨水排至雨水溝中分流;所述正在填埋的填埋區垃圾滲濾液污水采 用動力輸送壓力流的方式排入滲濾液污水調節池中,在正在填埋的填埋區中設置一個滲濾液收集坑,坑中收集的滲濾液污水使用防腐蝕的潛污泵連接軟管輸送至滲濾液污水調節池中。所述潛污泵采用人工控制開關或液位自動控制系統控制開關的開啟與關閉。所述閥門I在各填埋區均 設有一個;或者采用兩個閥門I來回倒換使用的方式,當上游填埋區填滿垃圾后開始進行下一個區的填埋作業時,閥門I可以取出安裝在下游的填埋區內。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如下本專利技術采用了一種新式的串聯多分區方式,將雨水和污水分別采用不同的導排路徑和方式排出。每個分區的面積盡量縮小,以保證在一定時限(多采用一個月)內填埋的垃圾量的作業面最小為原則。正在填埋的區域內因降雨而產生的滲濾液污水在本區域內的滲濾液污水收集井中采用潛污泵將滲濾液污水排入滲濾液污水調節池中,在這個區下游設置閥門將污水封在本區內,不使其進入下游各填埋區。正在填埋的區域已經填好的邊坡可以采用 HDPE薄膜覆蓋,使降落在邊坡上的雨水不受污染而進入下游各區內。下游各填埋區內的雨水則采用重力自流的方式通過滲濾液導滲盲溝排出場外。本專利技術的串聯多分區雨污分流裝置及方法主要特點有三個。第一個特點是采用串聯分區的方式。串聯分區就是所分的各個區共用一道主盲溝,將來各區填平以后導滲都是在這條共用的主盲溝中進行。第二個特點就是分區的數量較多。分區的數量需要根據技術經濟比較來確定。盡量使每個分區的面積縮小,使進入填埋區內未受污染的降水和經過垃圾層產生的滲濾液分別收集,產生的滲濾液污水少,雨污分流效果好。第三個特點就是分流方式采用重力自流與動力排水相結合的方式。這種雨污分流的方式具有較大的靈活性,可以不受地形地勢的因素限制,管理簡單方便,一次性建設投資也不高。由于我國垃圾衛生填埋場很多為山谷型填埋場,雨污分流難和污水產生量大的問題普遍存在。采用本專利技術能夠很好的解決填埋場雨污分流的問題,使填埋場污水產生量大大減少,對于減輕后續污水處理設備設施的壓力、提高污水處理效果具有顯著的作用。從而能夠縮小滲濾液處理設備設施規模,大量減少污水處理運行費用,起到節能減排的重要環保作用。結合某工程實例采用本專利技術與老式分區方式節能減排效果分析表權利要求1.一種山谷型垃圾填埋場串聯多分區雨污分流裝置,包括由分區壩(3)相隔的填埋區,填埋區下游有一道垃圾壩(10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山谷型垃圾填埋場串聯多分區雨污分流裝置,包括由分區壩(3)相隔的填埋區,填埋區下游有一道垃圾壩(10),垃圾壩外設有滲濾液污水調節池(6)和閥門井(7),其特征在于:所述填埋區從上游到下游分隔有四個以上,各填埋區由同一道滲濾液導排盲溝(1)串聯,滲濾液導排盲溝內有帶穿孔的HDPE導滲管道(2),HDPE導滲管道(2)依次穿過各分區壩(3),在每個分區壩(3)下游的HDPE導滲管道(2)上安裝有閥門I(4),HDPE導滲管道(2)從最下游填埋區的滲濾液導排盲溝(1)終點穿出,再經重型鋼筋砼套管(5)穿入垃圾壩外的閥門井(7)內并與閥門II(32)連接,閥門井(7)的出水管有兩段,一段是用于排出雨水的雨水出水管(8),另一段是與滲濾液污水調節池(6)連接的污水管(9);所述各填埋區的垃圾填埋順序為從上游到下游,在正在填埋的填埋區污水匯集最低處設有滲濾液收集坑(15),并在滲濾液收集坑(15)內設有潛污泵(16),潛污泵(16)由軟管(17)與滲濾液污水調節池(6)連接;所述填埋區的邊界(11)環繞有道路(12),道路(12)外側設有一圈在垃圾填埋至高過路面后排除雨水用的雨水溝(13)。...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于銘,張忠瑞,張文勇,夏戰軍,莊穎,劉俊鵬,徐敏,
申請(專利權)人:青島市環境衛生科研所,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95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