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能產生平面光束的裝置,其包括能產生入射光束的激光二極管及其聚光光學系統的光源;能將入射光束反射成反射光束的光學元件,所述反射關束與入射光束成垂直狀;和能將該光學元件圍繞入射光束旋轉的驅動馬達,所述驅動馬達具有一旋轉軸;所述入射光束穿過驅動馬達的旋轉軸,并入射到旋轉的光學元件上,所述入射光束經光學元件反射后形成一與旋轉軸垂直的光平面。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能產生平面光束的裝置結構簡單緊湊、功耗小、性能良好,價格低廉;且該能產生平面光束的裝置能可靠的將光學掃描平面在水平和豎直方向上精確定向。(*該技術在2020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能產生平面光束的裝置,屬于光學儀器設備
技術介紹
在建筑、造船等工程的施工中,需要一個或一組參考面,該等參考面用以作為測量、測定的基準。而在工程的現場,這些基準參考面應該是確定的、可見的。而通常,最常用的基準是水平面或垂直面。裝有半導體激光器的水平儀由于較小的尺寸、很高的亮度、低廉的價格,是常用于指示基準線和基準面的工具。而現有技術的水平儀一般采用機械式的定向裝置,然而,同樣在測量的實施中,光學掃描面可能要求定位在其它不同的方向上,如垂直方向。現有水平儀的機械式定向裝置不能容易地達到任意改變光學掃描面取向的要求。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確有必要提供一種具有改良結構的能產生平面光束的裝置,以克服現有技術中的所述缺陷。
技術實現思路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能同時精確定向的能產生平面光束的裝置。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采取的技術方案為一種能產生平面光束的裝置,其包括能產生入射光束的鐳射光源;能將入射光束反射成反射光束的光學元件,所述反射光束與入射光束成垂直狀;和能將該光學元件圍繞入射光束旋轉的驅動馬達,所述驅動馬達具有一旋轉軸;所述入射光束穿過驅動馬達的旋轉軸,并入射到旋轉的光學元件上,所述入射光束經光學元件反射后形成一與旋轉軸垂直的光平面。本技術的能產生平面光束的裝置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光學元件為一和旋轉軸成45度的反射鏡或直角棱鏡。本技術的能產生平面光束的裝置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光學元件為一將部分入射光束反射成反射關束,另一部分沿入射光束入射方向射出的分光鏡,所述分光鏡與旋轉軸成45度。本技術的能產生平面光束的裝置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光學元件為一將部分入射光束反射成90°反射關束,另一部分沿入射光束入射方向射出的立方棱鏡,所述立方棱鏡上鍍有分光膜。本技術的能產生平面光束的裝置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光學元件為兩夾角為 45度的反射鏡組或者五角棱鏡。本技術的能產生平面光束的裝置進一步設置為所述五角棱鏡具有一入射面、兩反射面以及一出射面,所述兩反射面呈45度,所述入射面與出射面相互垂直。本技術的能產生平面光束的裝置進一步設置為所述五角棱鏡的其中一反射面為半透半反光學平面,于該反射面上設有一楔形棱鏡,所述楔形棱鏡具有第二出射面,所述五角棱鏡的入射面與楔形棱鏡的第二出射面平行。本技術的能產生平面光束的裝置進一步設置為所述驅動馬達至少包括一能旋轉的永磁體以及正對永磁體的至少三個驅動線圈,于所述永磁體中央設有一通孔。本技術的能產生平面光束的裝置進一步設置為所述驅動線圈為位于永磁體下方的平面線圈。本技術的能產生平面光束的裝置還可設置為所述驅動線圈位于永磁體的一側并沿徑向分布。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術的能產生平面光束的裝置結構簡單緊湊、功耗小、性能良好,價格低廉;且該能產生平面光束的裝置能可靠的將光學掃描平面在水平和豎直方向上精確定向。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的能產生平面光束的裝置的剖視圖。圖2是光學元件的第一實施方式的示意圖。圖3是光學元件的第二實施方式的示意圖。圖4是光學元件的第三實施方式的示意圖。圖5是光學元件的第四實施方式的示意圖。圖6是光學元件的第五實施方式的示意圖。圖7是光學元件的第六實施方式的示意圖。圖8是驅動裝置的第一實施方式的示意圖。圖9是驅動裝置的第二實施方式的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請參閱說明書附圖1至附圖9所示,本技術為一種能產生平面光束的裝置,由鐳射光源1、光學元件2以及驅動馬達3等構件所組成。其中,所述鐳射光源1用于產生入射光束11。所述光學元件2用于將入射光束11反射成反射光束21,且所述反射光束21與入射光束11成垂直狀。所述驅動馬達3能將該光學元件2圍繞入射光束11旋轉,其具有一旋轉軸31。所述入射光束11穿過驅動馬達3的旋轉軸31,并入射到旋轉的光學元件2上,所述入射光束 11經光學元件2反射后形成一與旋轉軸31垂直的光平面(未標號)。如說明書附圖2及附圖3所示,其為光學元件2的第一、二實施方式。所述光學元件2具體為一和旋轉軸31成45度的反射鏡或直角棱鏡。如說明書附圖4所示,其為光學元件2的第三實施方式。所述光學元件2具體為一和旋轉軸31基本成45度的分光鏡,所述分光鏡將部分入射光束11反射成反射光束21, 另一部分沿入射光束U入射方向射出分光鏡。如說明書附圖5所示,其為光學元件2的第四實施方式。所述光學元件2具體為一鍍有分光膜M的立方棱鏡,所述立方棱鏡將部分入射光束11反射成90°反射光束21, 另一部分沿入射光束U射方向射出立方棱鏡。如說明書附圖6及附圖7所示,其為光學元件2的第五、六實施方式。所述光學元件2具體為兩夾角為45度的反射鏡組或者五角棱鏡。所述五角棱鏡具有一入射面25、兩反射面沈、27以及一出射面觀,所述兩反射面沈、27呈45度,所述入射面25與出射面28相互垂直。如說明書附圖7所示,所述五角棱鏡的其中一反射面沈為半透半反光學平面,于該反射面26上設有一楔形棱鏡四,所述楔形棱鏡四具有第二出射面四1,所述五角棱鏡的入射面25與楔形棱鏡四的第二出射面291平行。如說明書附圖8所示,其為驅動馬達3的第一實施方式。所述驅動馬達3至少包括一能旋轉的永磁體31以及正對永磁體31的至少三個驅動線圈32,于所述永磁體31中央設有一通孔33供入射光束11射入到光學元件2內。所述驅動線圈32為位于永磁體31下方的平面線圈,且為固定設置。該驅動馬達3還設有向該驅動線圈32分別輸入相位差不同的電流的驅動電路(未圖示)。如說明書附圖9所示,其為驅動馬達3的第二實施方式。所述驅動線圈32位于永磁體31的一側并沿徑向分布。以上的具體實施方式僅為本創作的較佳實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創作,凡在本創作的精神及原則之內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創作的保護范圍之內。權利要求1.一種能產生平面光束的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能產生入射光束的鐳射光源;能將入射光束反射成反射關束的光學元件,所述反射關束與入射光束成垂直狀;和能將該光學元件圍繞入射光束旋轉的驅動馬達,所述驅動馬達具有一旋轉軸;所述入射光束穿過驅動馬達的旋轉軸,并入射到旋轉的光學元件上,所述入射光束經光學元件反射后形成一與旋轉軸垂直的光平面。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能產生平面光束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學元件為一和旋轉軸成45度的反射鏡或直角棱鏡。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能產生平面光束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學元件為一將部分入射光束反射成反射光束,另一部分沿入射光束入射方向射出的分光鏡,所述分光鏡與旋轉軸成45度。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能產生平面光束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學元件為一將部分入射光束反射成90°反射光束,另一部分沿入射光束入射方向射出的立方棱鏡,所述立方棱鏡上鍍有分光膜。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能產生平面光束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學元件為兩夾角為45度的反射鏡組或者五角棱鏡。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能產生平面光束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五角棱鏡具有一入射面、兩反射面以及一出射面,所述兩反射面呈45度,所述入射面與出射面相互垂直。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能產生平面光束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五角棱鏡的其中一反射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能產生平面光束的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能產生入射光束的鐳射光源;能將入射光束反射成反射關束的光學元件,所述反射關束與入射光束成垂直狀;和能將該光學元件圍繞入射光束旋轉的驅動馬達,所述驅動馬達具有一旋轉軸;所述入射光束穿過驅動馬達的旋轉軸,并入射到旋轉的光學元件上,所述入射光束經光學元件反射后形成一與旋轉軸垂直的光平面。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彭克歐,
申請(專利權)人:浙江永通紡織印染有限公司,紹興歐廣機電科技有限公司,彭克歐,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33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