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轉軸結構,其包括:具有一軸桿的樞軸;所述軸桿依次穿越可繞軸桿旋轉的支架組件、徑向限定于軸桿上的摩擦片、與支架組件繞軸桿同步旋轉的第一凸輪,徑向限定于軸桿上的第二凸輪、彈性體、徑向限定于軸桿上的彈性體固定件、以及端封件;所述摩擦片包括供軸桿穿越的孔;所述端封件與軸桿的自由端連接,以形成一軸向迫緊的轉軸結構;其還包括:設于轉軸與孔壁之間,用以增強轉軸與摩擦片之間徑向摩擦力的彈性件。與現有技術相比,有利于增強轉軸與摩擦片之間徑向摩擦力,提高轉軸工作的穩定性。(*該技術在2019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轉軸結構。
技術介紹
攜帶型折合式電子裝置例如筆記本電腦因為體積小,攜帶方便,故而受到眾多消 費者的喜愛;該類筆記本電腦包括主機本體及液晶顯示器;液晶顯示器與本機主體之間, 是以樞紐其加以樞接,該樞紐器一方面要提供樞接的功能,另一方面則必須在液晶顯示器 掀開使用時,能夠保持液晶顯示器停滯于適當的位置。現有技術中存在的轉軸結構為包括具有一軸桿的樞軸;所述軸桿依次穿越可 繞軸桿旋轉的支架組件、徑向限定于軸桿上的摩擦片、與支架組件繞軸桿同步旋轉的第一 凸輪,徑向限定于軸桿上的第二凸輪、彈性體、以及端封件;所述端封件與軸桿的自由端連 接,以形成一軸向迫緊的轉軸結構;轉動支架、第一凸輪與磨擦片間存在磨擦,磨擦片在轉 軸工作時,有繞軸轉動的趨勢。現有技術中存在的摩擦片具有一腰形孔,為了保證摩擦片在支架組件繞軸桿轉動 時處于理想的固定狀態,軸桿的形狀必須與腰形孔的形狀相適應,且要保證與腰形孔壁之 間的緊密配合,但是在批量生產難以避免會產生軸桿與腰形孔壁之間的間隙,由此降低了 軸桿與腰形孔壁之間的徑向摩擦力,給轉軸工作的穩定性帶來了不利的影響。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要解決的技術問題為現有技術中摩擦片與軸桿之間的配合存在間 隙,降低了軸桿與摩擦片之間的徑向摩擦力。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提出了如下技術方案—種轉軸結構,其包括具有一軸桿的樞軸;所述軸桿依次穿越可繞軸桿旋轉的 支架組件、徑向限定于軸桿上的摩擦片、與支架組件繞軸桿同步旋轉的第一凸輪,徑向限定 于軸桿上的第二凸輪、彈性體、徑向限定于軸桿上的彈性體固定件、以及端封件;所述摩擦 片包括供軸桿穿越的孔;所述端封件與軸桿的自由端連接,以形成一軸向迫緊的轉軸結構; 所述轉軸結構還包括設于轉軸與孔壁之間,用以增強轉軸與摩擦片之間徑向摩擦力的彈 性件。進一步地,所述彈性件包括自孔壁徑向延伸出的支撐部,以及自支撐部側面延伸 出且彎向孔壁的彈性部,所述彈性部與孔壁之間設有供彈性部形變的彈性位移槽,所述彈 性部的端部與孔壁隔開。進一步地,所述孔壁至少包括依次相連的第一平面、大體上與第一平面垂直的第 二平面、中心線垂直于第二平面且位于與第一平面相對一側的第一圓圓弧面;所述支撐部 自第一平面延伸出;所述彈性部自支撐部向靠近第二平面的側面延伸且彎向第一平面,所 述彈性位移槽設置于彈性部與第一平面之間;所述彈性部的端部與所述第二平面隔開。進一步地,所述位移槽、支撐部、孔壁三者的交匯處設有止裂孔。進一步地,所述孔壁包括依次首尾連接的第三平面、第四平面、第二圓弧面、第五平面、第六平面、第七平面、第三圓弧面、第八平面;其中第三平面和第六平面大體上平行, 第四平面、第五平面、第七平面、第八平面均與第六平面大體上垂直;第二圓弧面和第三圓 弧面相對設置,且第二圓弧面和第三圓弧面的中心線與第八平面垂直;所述彈性件包括第 一彈性件和第二彈性件,所述第一彈性件包括自第三平面延伸出的第一支撐部;以及分別 自第一支撐部左右兩側延伸出的且彎向第三平面的第一彈性部和第二彈性部,所述第一彈 性部與第三平面之間設有第一彈性位移槽,第一彈性部與第四平面隔開;所述第二彈性部 與第三平面之間設有第二彈性位移槽,第二彈性部與第八平面隔開;所述第二彈性件包括 自第六平面延伸出的第二支撐部;以及分別自第二支撐部左右兩側延伸出的且彎向第六平 面的第三彈性部和第四彈性部,所述第三彈性部與第六平面之間設有第三彈性位移槽,第 三彈性部與第五平面隔開;所述第四彈性部與第六平面之間設有第四彈性位移槽,第四彈 性部與第七平面隔開。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彈性位移槽、第一支撐部、第三平面三者的交匯處設有第一止 裂孔;所述第二彈性位移槽、第一支撐部、第三平面三者的交匯處設有第二止裂孔;所述第 三彈性位移槽、第二支撐部、第六平面三者的交匯處設有第三止裂孔;所述第四彈性位移 槽、第二支撐部、第六平面三者的交匯處設有第四止裂孔。進一步地,還包括用以限定支架組件旋轉角度的限位片,限位片穿設與軸桿上,位 于支架組件的側面。進一步地,還包括第二凸輪限定片,第二凸輪限定片穿設于軸桿上,位于第二凸輪 與彈性體之間。進一步地,所述摩擦片的側面設有貯油槽。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凸輪具有固定凸起,所述支架組件具有固定凹槽,第一凸輪和 支架組件通過固定凸起與固定凹槽連接。本技術提供的一種轉軸結構,在轉軸和摩擦片的孔壁之間用以增強轉軸與摩 擦片之間徑向摩擦力的彈性件,與現有技術相比,有利于增強轉軸與摩擦片之間徑向摩擦 力,提高轉軸工作的穩定性。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實施例的結構拆分圖;圖2為本技術實施例摩擦片的結構圖;圖3為本技術實施例摩擦片穿設于轉軸上的側視圖。具體實施方式為了使本技術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 例,對本技術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 本技術,并不用于限定本技術。如圖1至圖3所示一種轉軸結構,其包括具有一軸桿101的樞軸10 ;所述軸桿 101依次穿越可繞軸桿旋轉的支架組件30、徑向限定于軸桿上的摩擦片40、與支架組件繞 軸桿同步旋轉的第一凸輪50,徑向限定于軸桿上的第二凸輪60、彈性體80、徑向限定于軸桿上的彈性體固定件90、以及端封件100 ;所述端封件與軸桿的自由端連接,以形成一軸向迫緊的轉軸結構;所述摩擦片具有供軸桿穿越的孔401。在某些實施例中,所述轉轉軸結構還包括用以限定支架組件旋轉角度的限位片 20,限位片穿設與軸桿上,位于支架組件的側面。在某些實施例中,所述轉轉軸結構還包括第二凸輪限定片70,第二凸輪限定片穿 設于軸桿上,位于第二凸輪與彈性體之間。在某些實施例中,,所述摩擦片的兩側設有貯油槽402,該貯油槽可添加潤滑油,以 改善轉軸使用過程中的手感。所述第一凸輪具有固定凸起501,所述支架組件具有固定凹槽301,第一凸輪和第 一支架組件通過固定凸起與固定凹槽連接,支架組件旋轉需要的角度后,第一凸輪與第二 凸輪相互作用,使支架組件處于穩定狀態。圖2為本技術實施例摩擦片的結構圖;如圖2所示摩擦片包括供轉軸穿越 的孔401,所述孔壁還可以為包括依次首尾連接的第三平面4013、第四平面4014、第二 圓弧面4012、第五平面4015、第六平面4016、第七平面4017、第三圓弧面4013、第八平面 4018 ;其中第三平面和第六平面大體上平行,第四平面、第五平面、第七平面、第八平面均與 第六平面大體上垂直;第二圓弧面和第三圓弧面相對設置,且第二圓弧面和第三圓弧面的 中心線與第八平面垂直;所述彈性件包括第一彈性件4020和第二彈性件4019,所述第一彈 性件包括自第三平面延伸出的第一支撐部40201 ;以及分別自第一支撐部左右兩側延伸出 的且彎向第三平面的第一彈性部40206和第二彈性部40207,所述第一彈性部與第三平面 之間設有第一彈性位移槽40204,第一彈性部與第四平面隔開;所述第二彈性部與第三平 面之間設有第二彈性位移槽40205,第二彈性部與第八平面隔開;所述第二彈性件4019包 括自第六平面延伸出的第二支撐部40191 ;以及分別自第二支撐部左右兩側延伸出的且彎 向第六平面的第三彈性部40194和第四彈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轉軸結構,其包括:具有一軸桿的樞軸;所述軸桿依次穿越可繞軸桿旋轉的支架組件、徑向限定于軸桿上的摩擦片、與支架組件繞軸桿同步旋轉的第一凸輪,徑向限定于軸桿上的第二凸輪、彈性體、徑向限定于軸桿上的彈性體固定件、以及端封件;所述摩擦片包括供軸桿穿越的孔;所述端封件與軸桿的自由端連接,以形成一軸向迫緊的轉軸結構;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設于轉軸與孔壁之間,用以增強轉軸與摩擦片之間徑向摩擦力的彈性件。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陸福勇,蔣叢華,羅根香,
申請(專利權)人: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94[中國|深圳]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