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藉由滲透方式將水引出以利用于澆水的滲透式水管。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所述的滲透式水管,包括:一水管本體,該水管本體上分布穿設有多個穿孔;以及一滲透層,該滲透層包覆于所述水管本體的外壁,該滲透層為防水材質,并具有多個滲水孔。藉由滲透層滲水孔的設置,使水流能夠漸進滲出水管本體,使利用于澆水時能夠節省大量用水費用,并可改善以往直接以噴灑方式所造成噴灑不均,或造成植株損傷的缺點。(*該技術在2019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水管結構,尤其涉及一種藉由滲透方式將水引 出以利用于澆水的滲透式水管。
技術介紹
現有技術中的植物澆水方式,是透過澆水器或水管噴頭以人工方式 直接噴灑,使植株附近的土壤濕潤,以使植物可從土壤中吸收生長所需 最重要的水份。然而前述噴灑方式,澆水者必須對每一植株及其周遭土 壤進行噴灑,不但不方便,更容易將相鄰的區域弄濕,造成環境的臟污。 因此,后來曾有利用事先埋設的水管網絡,并于水管上穿設孔洞,使于 供水源開啟時,水源能夠由孔洞噴出,因而可自動澆濕水管網絡所設置 的區域,而無須澆水者提著澆水器或拖拉著水管逐次澆水。另一種方式,則是如圖5所示的自動灑水裝置,透過自動旋轉噴水 頭A進行澆水。其中,噴水頭A接設于一旋轉座B上,該旋轉座B則接 設于一支水管C的一端,而該支水管C由一主水管D延伸所設置。自動 灑水裝置的設置方式與前述具孔洞水管的設置相似,是在所欲澆水的區 域,布設主水管D,再由主水管D各自延伸出支水管C,利用噴水頭A 與旋轉座B噴水時反作用力的作用,使噴水頭A自動旋轉,使同時進行 灑水動作,使以支水管C為圓心的特定圓圈半徑內,都能被澆到水。然 而,前述兩種水管的澆水方式,是在土壤表面噴灑,使土壤由其表面吸 收水份。這些吸收于土壤表面的水分相當容易因陽光或風吹的蒸散作用 而減少,且為使水份滲透至植物根部,必須澆灑大量水份,因而使水量 消耗的成本大幅提高。另一方面,前述水管噴水時,容易因水壓的差異, 而有不同的噴出距離,不但容易造成澆水區域不均勻,亦可能噴出至不 該澆水的區域,使環境造成污損或可能因此而噴灑到行人。同時該裸露 的水管在園藝設計或一般視覺上亦較不美觀。尚且,有些植物或作物較為纖弱,其或有花卉或果實,對于強力水柱的噴灑,相當容易造成植株 本身、花卉或果實的傷害,因而無法使用前述的灑水裝置。此外,過去雖曾有以滲透方式使水管內水流緩慢滲出的澆水裝置, 但其必須在水管壁體上形成一夾層式扁平體,并于其內設有微信道,再 由微信道向外穿設滲水口,使水流減壓緩慢滲出。此種水管在制作時相 當麻煩,必須開設特殊的模具,制作成本高,且其僅能利用于土壤表面, 若埋于土壤中,則滲水口將會被泥土所阻塞,在實用性上較為有限。
技術實現思路
為使澆水時能夠節省用水量,同時增加澆水后水分吸收的效率,并 避免現有技術中的直接噴灑方式所造成噴灑不均、傷害植株的缺點,同 時增加水管裝設后的美觀性,本技術提供一種滲透式水管,藉由該 滲透式水管于土壤中的滲透澆水方式,使用水量更為經濟,并同時改善 前述現有技術中的缺點,且能夠透過最簡單的組件組設即可達成更佳的 滲透引水效果。本技術所述的滲透式水管,包括 一水管本體,該水管本體分布穿設有多個穿孔;以及一滲透層,該滲透層包覆于所述水管本體的外壁,該滲透層為防水材質,其上設置有多個滲水孔。其中,該水管本體可為塑料軟管或硬管;而該滲透層則可為一防水布質層。本技術所述的滲透式水管,可埋設于所欲澆水區域的土壤中, 當開啟供水源后,水流充滿該水管本體,并由其所設的穿孔噴出,但由 于水管本體外部包覆有一防水的滲透層,水柱不會直接噴出至土壤中。該滲透層一方面可阻擋水流的噴出, 一方面則可藉由滲水孔將噴出穿孔 的水引導出,并同時使該些水分往土壤中滲透,因而可達成以滲透方式 進行澆水的目的。此外,也由于本技術所述滲透式水管埋設位置可 接近于植株的根部,因此該部分區域吸收水分達一定濕潤度后,即無需 再進行澆水,可使整體上所需的澆水量大幅減少,而節省不少的水費。 另一方面,由于本技術設置有一能夠滲水的滲透層,恰可將泥土層 與水管本體區隔開來,因此并不會有泥沙阻塞水管本體上穿孔的隱患。且本技術僅僅藉由滲透層的設置,即可達成現有技術中復雜水管結構所欲達成的減壓滲透效果,在制作成本上更是經濟。此外,將本實用 新型埋設于土壤中進行澆水后,亦無現有技術中的裝置噴灑不均以及因 強壓水柱傷害植株的問題,使本技術不但可使用于一般植物的澆水, 亦可進一步利用于花丼或農作物的灌溉。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所述滲透式水管的分解立體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所述滲透式水管的組合前視圖。圖3為本技術所述滲透式水管裝設后利用于澆水的示意圖。圖4為本技術所述滲透式水管的另一實施例示意圖。圖5為現有技術中的一種自動灑水裝置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配合說明書附圖對本技術的實施方式做更詳細的說明,以 使本領域技術人員在研讀本說明書后能據以實施。如圖1所示,本技術所述的滲透式水管包括一水管本體1與一 滲透層2。其中,滲透層2包覆于水管本體1的外壁上。水管本體1,其上分布設有多個穿孔11,以作為水流的射出口。所 述穿孔11穿設的位置并無限制,其可平均分布,亦可依據澆水區域用水 量的需求增減穿孔,而穿孔11的大小則可配合所欲澆水的水量、供水源 的水壓而定,而穿孔ll所設的數目以及形狀亦無限制,只要能達成所欲 澆水的水量皆可。另一方面,水管本體1的材質并無限制,其可為塑料 軟管或硬管,甚至是銅管或鐵管。 一般常見的塑料水管本體1可包括 聚丁烯(polybutylene, PB)管、聚乙烯(polyethylene, PE)管、聚氯乙烯 (polyvinyl chloride, PVC)管或是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polyvinyl acetate, EVA)管等。塑料水管孔洞的穿設較為容易,故以塑料水管為較 佳。請同時參閱圖2,當所使用者為軟管時,為使其將來埋設于土壤中時, 避免泥土擠壓水管管壁,而使水流無法流動,可于水管本體1的內壁延 伸設置有多個支撐肋12,以作為水管內壁間的支撐,確保水的流動。該 支撐肋12的形狀并無限定,可為半圓形、矩形或其它幾何形狀端面的長形肋條。此外,水管本體1其形狀亦無限制,可如本實施例所示為扁型 或一般的圓形,或其它形狀。若為扁型時,為考慮其內的水流動性,可 如前述,于水管本體1的內壁延伸設置支撐肋12,以作為水管內壁間的 支撐,確保水的流動。另一方面,在水管本體1內設置支撐肋12,當水管管壁受土壤擠壓,支撐肋12與水管管壁間形成有空隙a,當水管遇熱管壁不會黏合,可確保水流。滲透層2,是直接包覆于水管本體1的外壁上。滲透層2可以利用 一尼龍布上涂布一膠層制成不透水材質,但并無特別的限制。于滲透層2 長軸方向兩側邊緣利用車縫方式構成扁圓形管,使其上的車縫線21的縫 口于滲透層2上形成滲水孔22,且這些滲水孔22呈等距平行設置,以供 水流可滲透出的空間,且可依照使用需求決定該車縫線11的車縫密度。請配合圖1并參閱圖3,圖3為本技術裝設后利用于澆水的示 意圖。本技術所述的滲透式水管10,主要埋設于所欲澆水區域的泥 土層20中。將滲透式水管10的一端接設于一供水源30,另一端以下則 埋入泥土層20屮。開啟供水源30后,水流入水管本體,并由其所設的 穿孔噴出,但由于水管本體1外部包覆有一滲透層2,水流不會直接噴出 至泥土中。滲透層2—方面可阻擋水流的噴出, 一方面可引導從穿孔ll 噴出的水從滲水孔22滲透至土壤中,藉此達到以滲透方式澆濕土壤的目 的。由于本技術所述滲透式水管可埋設于植株的根部附近,因此該 部分區域吸收水分達一定濕潤度后,即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滲透式水管,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水管本體,該水管本體上分布穿設有多個穿孔;以及 一滲透層,該滲透層包覆于所述水管本體的外壁,該滲透層為防水材質,且其上設有多個滲水孔,從這些穿孔流出的水可藉由這些滲水孔滲透出。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林廷翼,
申請(專利權)人:林廷翼,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1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