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半導體器件制造,特別是涉及一種scr結構。
技術介紹
1、隨著半導體工藝和集成電路技術的不斷發展,器件特征尺寸不斷縮小,晶體管極薄的柵氧化層更容易受到靜電損壞,在集成電路制造、運輸、封裝和應用的過程中,都容易受到此影響,esd損傷可分為硬損傷和軟損傷,硬損傷導致電路性能不滿足需求或者功能失效,電路被判定為不合格;軟損傷則不會導致電路功能性失效,只是電路參數發生偏移,可以滿足部分系統的使用,但是會影響器件的長期可靠性。esd損傷已成為集成電路設計不可或缺、必須考慮的一個重要問題。
2、可控硅(silicon?controlled?rectifier–scr)也叫晶閘管,在功率器件中廣泛應用,因為它可以在高阻態與低阻態之間切換,可用作電源開關,然而它同時也是十分有效的esd保護器件,由于其維持電壓很低,所以能夠承受很高的esd電流,泄放靜電能力強、面積小、工藝實現靈活,因此,成為高可靠性電路保護器件的首選,當靜電沖擊時,scr結構導通大量電流,將多余的電荷快速泄放防止被保護器件損傷,但由于scr結構的維持電壓較低,使得應用于對應電壓端口時有閂鎖(latch?up)的風險。
技術實現思路
1、鑒于以上所述現有技術的缺點,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scr結構,用于解決現有技術中scr結構的維持電壓較低,使得應用于對應電壓端口時有閂鎖(latch?up)的風險問題。
2、為實現上述目的及其他相關目的,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scr結構,所述scr結構包括:<
...【技術保護點】
1.一種SCR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SCR結構,包括: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SCR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N型重摻雜區、所述第二N型重摻雜區及所述第二P型重摻雜區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列;多個相互分離的所述第一P型重摻雜區沿第二方向排列;所述第一方向與所述第二方向垂直。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SCR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N型重摻雜區與所述第二P型重摻雜區之間設置有隔離結構。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SCR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N型重摻雜區的部分延伸至所述P型阱區。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SCR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N型重摻雜區的摻雜深度與所述第一P型重摻雜區的摻雜深度相同;或所述第一N型重摻雜區的摻雜深度與所述第一P型重摻雜區的摻雜深度不相同。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SCR結構,其特征在于:至少一個所述P型重摻雜區的一側與所述第一N型重摻雜區遠離所述第二N型重摻雜區的一側重合。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SCR結構,其特征在于:至少一個所述P型重摻雜區的一側與所述第一N型重摻雜區靠近所述第二N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SCR結構,其特征在于:所有的所述第一P型重摻雜區的形狀以及大小均相同且等間隔設置。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SCR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P型重摻雜區的橫截面形狀為矩形。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SCR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P型重摻雜區沿其排列方向的長度是相鄰的兩所述第一P型重摻雜區之間間隔距離的2倍~3倍。
11.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SCR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N型重摻雜區的摻雜濃度比所述N型阱區的摻雜濃度至少大一個數量級。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scr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scr結構,包括: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scr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n型重摻雜區、所述第二n型重摻雜區及所述第二p型重摻雜區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列;多個相互分離的所述第一p型重摻雜區沿第二方向排列;所述第一方向與所述第二方向垂直。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scr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n型重摻雜區與所述第二p型重摻雜區之間設置有隔離結構。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scr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n型重摻雜區的部分延伸至所述p型阱區。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scr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n型重摻雜區的摻雜深度與所述第一p型重摻雜區的摻雜深度相同;或所述第一n型重摻雜區的摻雜深度與所述第一p型重摻雜區的摻雜深度不相同。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scr結構,其...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薛文輝,張國彥,何剛,鄒柯鵬,
申請(專利權)人:矽力杰半導體技術杭州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