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波浪式運動的童車,包括承載體、推把、車底架、前輪及后輪,兩后輪組裝于后輪軸的兩端,后輪軸緊固驅動齒輪,驅動齒輪通過傳動齒輪與從動齒輪嚙合,驅動齒輪與偏心輪緊固于驅動軸上,偏心輪滑配外圈,外圈與推拉桿固定相連;兩連桿交叉相連成X形連桿件,交叉點采用銷軸轉動相連;X形連桿件的同側上下端分別與承載體、車底架鉸接,另一側的上下端分別與承載體、車底架滑動式相連,推拉桿一端轉動地連接于X形連桿件該側下端的連桿上。本發(fā)明專利技術童車的承載體可以隨著其推行而作上下運動,結合整車的平移運動,使其承載體呈波浪狀的運動軌跡移動,坐于其內的兒童倍感舒適、新鮮、刺激,適應了兒童的好動心理,使其久坐不厭。
【技術實現(xiàn)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設有升降結構的動感童車。
技術介紹
由于傳統(tǒng)的童車其承載體不作任何運動,只隨整車的行走而平移,因此,坐于其內的兒童倍感無趣,久之便會對其產(chǎn)生厭倦和抵制的心理。為了解決傳統(tǒng)童車存在的上述問題,本申請人曾向國家知識產(chǎn)權局提出過多項動感式童車的專利申請。為了解決傳統(tǒng)童車存在的上述問題,本專利技術專利申請又以一種不同于前述已申請專利的技術方案而提出的一種動感式童車。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本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波浪式運動的童車。本專利技術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波浪式運動的童車,包括承載體、推把、車底架、前輪及后輪,兩后輪組裝于后輪軸的兩端,后輪軸轉動配合于車底架后部,車底架的前部設置前輪;推把與車底架間固定連接加強桿, 一后輪與后輪軸緊固配合,另一后輪與后輪軸轉動相連;后輪軸緊固驅動齒輪,驅動齒輪通過傳動齒輪與從動齒輪嚙合,驅動齒輪與偏心輪緊固于驅動軸上,偏心輪滑配外圈,外圈與推拉桿固定相連;兩連桿交叉相連成X形連桿件,交叉點采用銷軸轉動連接;X形連桿件的同側上下端分別與承載體、車底架鉸接;另一側的上下端分別與承載體、車底架的滑槽滑動配合,推拉桿一端轉動地連接于X形連桿件該側下端。所述的童車,于車底架上部和承載體下部之間固設導柱、導套。所述的童車,驅動齒輪與傳動齒輪外套扳動架,扳動架將傳動齒輪與從齒輪扳至嚙合或分離狀態(tài)。波浪式運動的童車,包括承載體、推把、車底架、前輪及后輪,兩后輪組裝于后輪軸的兩端,后輪軸轉動配合于車底架后部,車底架的前部設置前輪;推把與車底架間固定連接加強桿, 一后輪與后輪軸緊固配合,另一后輪與后輪軸轉動相連;后輪軸緊固驅動齒輪,驅動齒輪通過傳動齒輪與從動齒輪嚙合,驅動齒輪與偏心輪緊固于驅動軸上,偏心輪滑配外圈,外圈與推拉桿固定相連;兩連桿鉸接成V形連桿件,鉸接點與推拉桿一端轉動相接;兩連桿的另一端頭分別與車底架上部、承載體下部鉸接。所述的童車,于車底架上部和承載體下部之間固設導柱、導套。本專利技術童車的承載體可以隨著其推行而作上下運動,結合整車的平移運動,該承載體呈波浪狀的運動軌跡移動,坐于其內的兒童倍感舒適、新鮮、刺激,適應了兒童的好動心理,使其久坐不厭。附圖說明圖1是本專利技術實施一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專利技術實施二的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專利技術實施三的結構示意圖。圖4是本專利技術實施四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專利技術的實施例作詳細說明。實施例一如圖1所示,童車包括承載體l、推把2、前輪3、后輪4、車底架8及承載體的升降結構。 一后輪是驅動輪,另一后輪是從動輪,兩后輪通過后輪軸18相連,驅動輪與后輪軸18固定相連,從動輪與后輪軸18轉動相連。推把2及車底架8與后輪軸18轉動相連,推把2與車底架8間固定連接加強桿19。車底架8的前方底部設置前輪3,前輪3可為萬向輪。后輪軸18的中部緊固驅動齒輪5,驅動齒輪5通過傳動齒輪6與從動齒輪 7嚙合,驅動齒輪5與傳動齒輪6外套扳動架17,通過扳動扳動架17可將傳動 齒輪6與從動齒輪7扳至嚙合或分離狀態(tài)。從動齒輪7和偏心輪10緊固于驅動軸9上,從動齒輪帶動偏心輪同步轉動。 帶推拉桿11的外圈13轉動配合于偏心輪10,使偏心輪10的旋轉運動轉換成推 拉桿11的推拉運動。推拉桿11的另一端與連桿14A轉動相連。兩連桿交叉相連成X形,交叉點通過銷軸24轉動相連。連桿14A的上端與 滑座15B鉸接,滑座15B固定于承載體1之下;連桿14A的下端設一銷20,該 銷20滑動式地置入滑座15A的滑槽16A中,滑座15A固定于車底架8之上。連 桿14B的上端銷21置入滑座15B的滑槽16B中,連桿14B的下端與滑座15A轉 動相連。在如圖l所示狀態(tài)下,推行童車,后輪4的轉動帶動后輪軸18轉動,后輪 軸18依次通過驅動齒輪5、傳動齒輪6、從動齒輪7帶動驅動軸9的轉動,驅 動軸9又使偏心輪10作旋轉運動,偏心輪10的轉動帶動外圈13和推拉桿11 作推拉運動,推拉桿11推拉連桿14A的下端,使其沿滑槽16A滑動,使連桿14A、 14B作剪刀狀的運動,從而推動上方的承載體1升降運動。當扳開扳動架7使用權傳動齒輪6與從動齒輪7相分離,此時,推行童車, 童車的承載體l不作任何運動,只隨整車而平移。當然,為了加強了承載體上下運動的平穩(wěn)性,可以于車底架與承載體之間 固設數(shù)個導柱、導套。實施例二如圖2所示,推拉桿11與連桿15B轉動相連。由推拉桿ll的 推拉力通過X形的連桿件使承載體1作升降運動。本實施例的其它內容與實施 例一相同。實施例三如圖3所示,本實施例由V形連桿件代替實施例一中的X形連 桿件。連桿14與15的端頭通過銷軸24轉動相連而成V形,該銷軸24又與推 拉桿11相鉸接。連桿14、 15的另一端頭分別與車底架8、承載體1鉸接。于車底架8和承載體1之間固設數(shù)個導柱23、導套22,該設置加強了承載 體1上下運動的平穩(wěn)性。通過推拉桿11推拉V形連桿件,從而使承載體1作上下運動。本實施例的其它內容與實施例一相同。實施例四如圖4所示,推拉桿ll、連桿14、 15鉸接于同一點,通過推拉 桿11的推力使承載體1作上下運動。本實施例的其它內容與實施例三相同。權利要求1、波浪式運動的童車,包括承載體、推把、車底架、前輪及后輪,兩后輪組裝于后輪軸的兩端,后輪軸轉動配合于車底架后部,車底架的前部設置前輪;推把與車底架間固定連接加強桿,其特征是,一后輪與后輪軸緊固配合,另一后輪與后輪軸轉動相連;后輪軸緊固驅動齒輪,驅動齒輪通過傳動齒輪與從動齒輪嚙合,驅動齒輪與偏心輪緊固于驅動軸上,偏心輪滑配外圈,外圈與推拉桿固定相連;兩連桿交叉相連成X形連桿件,交叉點采用銷軸轉動連接;X形連桿件的同側上下端分別與承載體、車底架鉸接;另一側的上下端分別與承載體、車底架的滑槽滑動配合,推拉桿一端轉動地連接于X形連桿件該側下端。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童車,其特征是,于車底架上部和承載體下部之間 固設導柱、導套。3、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童車,其特征是,驅動齒輪與傳動齒輪外套扳動架, 扳動架將傳動齒輪與從動齒輪扳至嚙合或分離狀態(tài)。4、 波浪式運動的童車,包括承載體、推把、車底架、前輪及后輪,兩后輪 組裝于后輪軸的兩端,后輪軸轉動配合于車底架后部,車底架的前部設置前輪; 推把與車底架間固定連接加強桿,其特征是, 一后輪與后輪軸緊固配合,另一 后輪與后輪軸轉動相連;后輪軸緊固驅動齒輪,驅動齒輪通過傳動齒輪與從動 齒輪嚙合,驅動齒輪與偏心輪緊固于驅動軸上,偏心輪滑配外圈,外圈與推拉 桿固定相連;兩連桿鉸接成V形連桿件,鉸接點與推拉桿一端轉動相接;兩連 桿的另一端頭分別與車底架上部、承載體下部鉸接。5、 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童車,其特征是,于車底架上部和承載體下部之間 固設導柱、導套。全文摘要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波浪式運動的童車,包括承載體、推把、車底架、前輪及后輪,兩后輪組裝于后輪軸的兩端,后輪軸緊固驅動齒輪,驅動齒輪通過傳動齒輪與從動齒輪嚙合,驅動齒輪與偏心輪緊固于驅動軸上,偏心輪滑配外圈,外圈與推拉桿固定相連;兩連桿交叉相連成X形連桿件,交叉點采用銷軸轉動相連;X形連桿件的同側上下端分別與承載體、車底架鉸接,另一側的上下端分別與承載體、車底架滑動式相連,推拉桿一端轉動地連接于X形連桿件該側下端的連桿上。本專利技術童車的承載體可以隨著其推本文檔來自技高網(wǎng)...
【技術保護點】
波浪式運動的童車,包括承載體、推把、車底架、前輪及后輪,兩后輪組裝于后輪軸的兩端,后輪軸轉動配合于車底架后部,車底架的前部設置前輪;推把與車底架間固定連接加強桿,其特征是,一后輪與后輪軸緊固配合,另一后輪與后輪軸轉動相連;后輪軸緊固驅動齒輪,驅動齒輪通過傳動齒輪與從動齒輪嚙合,驅動齒輪與偏心輪緊固于驅動軸上,偏心輪滑配外圈,外圈與推拉桿固定相連;兩連桿交叉相連成X形連桿件,交叉點采用銷軸轉動連接;X形連桿件的同側上下端分別與承載體、車底架鉸接;另一側的上下端分別與承載體、車底架的滑槽滑動配合,推拉桿一端轉動地連接于X形連桿件該側下端。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fā)人員:吳茂盛,
申請(專利權)人:吳茂盛,
類型:發(fā)明
國別省市:33[中國|浙江]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fā)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