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出一種擺動式旋轉杠鈴或啞鈴結構,其包含:握桿;軸桿,置入該握桿內;樞結塊,該樞結塊與該軸桿兩端樞設,該樞結塊設有至少一翼部;多個鈴片,固結于該樞結塊的翼部;通過握桿內的軸桿使樞結塊翼部兩端的鈴片產生側向偏轉力,同時配合軸桿的軸承樞轉,使以翼部掛置鈴片的該樞接塊,得以產生同步離心轉動現象,以實現一簡便肌耐力重量訓練的擺動式旋轉杠鈴或啞鈴結構。(*該技術在2020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轉動鈴片的杠、 鈴,尤指一種可達健身訓練的擺動式旋轉 杠鈴或啞鈴結構。
技術介紹
常用的杠、啞鈴50,請參閱圖5所示,包含一軸桿51、多個鈴片52,該軸桿51兩端 設有螺紋部511,以供鈴片52套合于軸桿51兩端,將螺帽512螺合螺紋部511以鎖固鈴片 52。本設計人發現,常用的杠、啞鈴雖然可利用軸桿、鈴片的組合來達到調整訓練重 量,但因鈴片僅單純與軸桿固設,故只限于杠、啞鈴的重量調整及上、下的挺舉方式,使訓練 過程過于單調乏味,缺乏訓練的興致,且無法提升利用擺動式旋轉杠、 鈴來訓練肌耐力; 該針對先前技術的問題,實有加以解決的必要。本設計人有鑒于此,乃憑恃著長期對于杠、啞鈴的研究及融會貫通的構思,而設計 出一種擺動式旋轉杠鈴或 鈴結構。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種擺動式旋轉杠鈴或 鈴結構,以克服現有技術 的缺陷,實現肌耐力重量訓練的健身功能。為此,本技術提出一種擺動式旋轉杠鈴或 鈴結構,其包含握桿;軸桿,置 入該握桿內;樞結塊,該樞結塊與該軸桿兩端樞設,該樞結塊設有至少一翼部;多個鈴片, 固結于該樞結塊的翼部。如上所述的擺動式旋轉杠鈴或 鈴結構,其中,該軸桿更包含兩樞接部,該樞接部 設置于所述軸桿兩端。如上所述的擺動式旋轉杠鈴或 鈴結構,其中,所述握桿更包含兩軸承套,該軸承 套一端設為一套合部,以供套合固結該握桿的接合部,該軸承套另端設為一容置部。如上所述的擺動式旋轉杠鈴或 鈴結構,其中,該握桿更包含兩軸承,該軸承以供 套合該軸桿的樞接部,并置入該軸承套的容置部內。如上所述的擺動式旋轉杠鈴或 鈴結構,其中,該樞結塊更包含有一樞結套,該樞 結套設置于該樞結塊一端,且套合固結于該軸桿的樞接部。如上所述的擺動式旋轉杠鈴或 鈴結構,其中,該樞結塊的翼部更包含至少一掛 置孔,該掛置孔設置于該翼部上。如上所述的擺動式旋轉杠鈴或 鈴結構,其中,該鈴片更包含一掛置部,該掛置部 設置于該鈴片內緣,以供置入該樞結塊的掛置孔內。如上所述的擺動式旋轉杠鈴或 鈴結構,其中,該樞結塊更包含第一固定組件,以 供穿設該樞結塊、軸桿的樞接部而將二者固定。如上所述的擺動式旋轉杠鈴或 鈴結構,其中,該鈴片更包含第二固定組件,以供穿設該樞結塊的翼部、鈴片而將二者固定。由以上說明得知,本技術相較先前技術,具有如下的功效本技術的擺動式旋轉杠鈴或 鈴結構,是利用握桿內的軸桿使樞結塊的翼部 兩端的鈴片產生側向偏轉力,同時配合軸桿的軸承樞轉,致使以翼部掛置鈴片的該樞接塊, 得以產生同步離心轉動現象,以實現一簡便肌耐力重量訓練的擺動式啞鈴。本技術的擺動式旋轉杠鈴或 鈴結構,是利用樞結塊翼部的掛置孔,用戶可 依肌耐力負荷所需,予以調整該鈴片的固結位置,改變該杠、啞鈴旋轉擺動的鈴片重力,以 達到訓練肌耐力重量訓練多元化的目的。本技術的擺動式旋轉杠鈴或 鈴結構,是利用樞結塊翼部的抵靠緣,使杠、 鈴整體可穩固架設于地面或枱架上,以提升使用的方便性。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的擺動式旋轉杠鈴結構分解視圖。圖2為本技術的擺動式旋轉杠鈴組合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的擺動式旋轉杠鈴剖面示意圖。圖4為本技術的另一擺動式旋轉 鈴組合外觀示意圖。圖5為常用啞鈴剖面示意圖。主要元件標號說明(本技術)1握桿11接合部12軸承套13套合部14容置部15軸承2軸桿21樞接部3樞結塊31樞結套32翼部33掛置孔34固定組件35穿孔36抵靠緣4鈴片41掛置部42鎖孔43固定組件(現有技術)50啞鈴51軸桿511螺紋部512螺帽52鈴片具體實施方式為了對本技術的技術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現對照附圖說明 本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請參閱圖1至圖3,本技術提出的一種擺動式旋轉杠鈴或 鈴結構,包含有一握桿1,包含兩接合部11、兩軸承套12、兩軸承15 ;該握桿1兩端各設有一接合部11,該軸承套12 —端設為一套合部13,以供套合固接于該握桿1的接合部11,該軸承套 12另端設為一容置部14,以供軸承15置入;一軸桿2,置入該握桿1內,于軸桿2兩端各設有一樞接部21,樞接部21穿伸握桿 1的接合部11,以供該軸承15樞接;—樞結塊3,一端設有樞結套31,以供套合軸桿2的樞接部21,并利用固定組件 34 (即第一固定組件)予以鎖固,該樞結塊3另端延伸設有至少一翼部32,該翼部32設有 至少一掛置孔33,并于掛置孔33下方設有一穿孔35,該樞結塊3翼部32的下緣設有一抵 靠緣36,通過該抵靠緣36的設立,以供啞鈴水平穩固架設于地面或枱架上;多個鈴片4,內緣鈴面設有柱狀的掛置部41,以供置入該樞結塊3翼部32的掛置 孔33內,于掛置部41下方設有一鎖孔42,固定組件43 (即第二固定組件)穿設樞結塊3的 穿孔35、鈴片4的鎖孔42,以將樞結塊3、鈴片4固結。續請參閱圖1至圖3所示,該擺動式旋轉杠鈴或 鈴結構于組設實施時,將軸承套 12的套合部13分別套合固接于該握桿1的接合部11,將軸桿2穿設過置入該握桿1內,使 軸桿2的樞接部21穿伸軸承套12的容置部14外緣,將軸承15分別置入軸承套12的容置 部14內,并與軸桿2的樞接部21樞結,使軸桿2與握桿1可產生同步對應的樞轉,再將樞 結塊3的樞結套31分別套合軸桿2的樞接部21,并分別利用固定組件34予以鎖固,將鈴片 4的掛置部41分別置入該樞結塊3的掛置孔33內,并利用固定組件43分別穿設樞結塊3 的穿孔35、鈴片4的鎖孔42,以使整體作動時具有安全性的固結。請參閱圖2、3所示,本技術擺動式旋轉杠鈴或 鈴結構于使用實施時,用戶 可依肌耐力負荷所需,調整該鈴片4與樞結塊3的掛置孔33的固結位置,固結完成后,以手 部抓舉該握桿1,使樞結塊3翼部32的抵靠緣36與地面形成一間距,并據以擺動旋轉該握 桿1,由于該樞結塊3的的鈴片4與握桿1具有一水平落差,且該掛置鈴片4的樞結塊3通 過該軸承15樞于握桿1上,因此抓持握桿1且進行圈繞式擺動旋轉時,將會對鈴片4產生 一分力,該握桿1內的軸桿2可使樞結塊3的翼部32兩端的鈴片4產生側向偏轉力,同時 配合軸桿2的軸承15樞轉,致使以翼部32掛置鈴片4的該樞接塊3,得以產生同步離心轉 動現象,以達到使用者肌耐力重量訓練的健身功效;另請參閱圖4所示,為使本技術更具有簡便與輕量化,本技術樞結塊3的 翼部32可設為單一掛置孔33與穿孔35,使該鈴片4除可達同步離心轉動功效外;另使用 者在不擺動旋轉時,亦可變換該鈴片4的重量負荷,使本技術可作為一般重量訓練的 啞鈴結構,據以達到重量訓練的多元化的目的。綜上所述,本技術提出的擺動式旋轉杠鈴或 鈴結構,是指一種利用握桿內 的軸桿旋轉,使樞結塊的翼部兩端的鈴片產生側向偏轉力,同時配合軸桿的軸承樞轉,使以 翼部掛置鈴片的該樞接塊,得以產生離心轉動現象,達到一簡便肌耐力重量訓練的擺動式 旋轉杠鈴或tt鈴結構的目的。以上所述僅為本技術示意性的具體實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技術的范 圍。任何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技術的構思和原則的前提下所作出的等同變 化與修改,均應屬于本技術保護的范圍。權利要求一種擺動式旋轉杠鈴或啞鈴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擺動式旋轉杠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擺動式旋轉杠鈴或啞鈴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擺動式旋轉杠鈴或啞鈴結構包含:握桿;軸桿,置入所述握桿內;樞結塊,所述樞結塊與所述軸桿兩端樞設,所述樞結塊設有至少一翼部;多個鈴片,固結于所述樞結塊的翼部。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陳金龍,
申請(專利權)人:陳金龍,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71[中國|臺灣]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