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自動化供料設備,具體為一種方便控制物料量的投料機構。
技術介紹
1、隨著加工制造業的迅猛發展以及原材料的生產制造,多種攪拌設備廣泛應用于各行各業,人們使用的攪拌設備大多為反應釜或攪拌罐之類能夠充分混合物料的裝置,現有的攪拌設備的投料方式一般通過人工將稱量好的物料通過絞龍輸送機進行上料。
2、通過人工預先對物料進行稱量,降低了生產的效率,且一部分物料會留在絞龍輸送機的內部,導致實際排出的物料量降低,不便于控制輸送的物料量,給人們的使用過程帶來了一定的不利影響,為此,我們提出一種方便控制物料量的投料機構。
技術實現思路
1、(一)解決的技術問題
2、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技術提供了一種方便控制物料量的投料機構,通過失重測量的方式對物料進行監測,便于精準上料等優點,可以有效解決
技術介紹
中的問題。
3、(二)技術方案
4、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采取的技術方案為:一種方便控制物料量的投料機構,包括料箱,所述料箱的下部設置有稱重臺,所述料箱上端外表面的中部固定安裝有攪拌組件,所述料箱上端外表面的一側設置有箱蓋,所述料箱下部的外壁固定安裝有支腳,所述支腳的下端外表面與稱重臺的上端外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支腳的一側外表面固定安裝有控制器,所述料箱的下端外表面固定安裝有下料組件,所述下料組件一端的外壁固定安裝有支撐架,且所述攪拌組件包括第二電機、第二轉動軸、攪拌器、安裝架、第二螺旋葉與刮料板,所述下料組件包括輸料管、第一電機、第一轉動軸、第一螺旋
5、優選的,所述第二電機、攪拌器與安裝架均位于料箱的內部,所述第二轉動軸固定安裝于第二電機的下端外表面,所述攪拌器固定安裝于第二轉動軸上部的外壁,所述安裝架固定安裝于第二轉動軸下部的外壁,所述刮料板的數量為兩組,兩組所述刮料板固定安裝于安裝架下端外表面的左右兩側。
6、優選的,所述料箱內腔的下部設置有導料坡,所述刮料板位于導料坡的上端外表面,所述料箱下端外表面的中部固定安裝有下料管,所述輸料管上端外表面的一端開設有入料口,所述下料管的下端外表面與入料口固定連接,所述第二轉動軸與第二電機之間設置有聯軸器,所述第二轉動軸的上端外表面通過聯軸器與第二電機輸出軸的下端外表面固定連接。
7、優選的,所述輸料管固定安裝于料箱的下端外表面,所述第一電機固定安裝于輸料管的一端外表面,所述排料管固定安裝于輸料管下端外表面的一側,所述第一轉動軸位于第一電機的一端外表面,且所述第一螺旋葉位于輸料管的內部,所述第一螺旋葉固定安裝于第一轉動軸的外壁。
8、優選的,所述第一轉動軸與輸料管之間設置有軸承,所述第一轉動軸通過軸承與輸料管轉動連接,所述第一轉動軸與第一電機之間設置有聯軸器,所述第一轉動軸通過聯軸器與第一電機輸出軸的下端外表面固定連接。
9、優選的,所述支撐桿一側外表面的下部與安裝塊的一端外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加強桿固定安裝于安裝塊與支撐桿之間,所述半圓形限位槽開設于支撐桿上端外表面的中部,所述防滑墊的數量為兩組,兩組所述防滑墊粘接在半圓形限位槽的內部與弧形限位蓋的下端外表面上,所述階梯槽開設于弧形限位蓋上端外表面的左右兩側,所述螺紋連接孔開設于支撐桿上端外表面的四角,所述弧形限位蓋與支撐桿之間設置有固定螺栓,所述弧形限位蓋通過固定螺栓與支撐桿固定連接,所述輸料管的一端貫穿弧形限位蓋與半圓形限位槽之間。
10、(三)有益效果
11、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提供了一種方便控制物料量的投料機構,具備以下有益效果:
12、1、該一種方便控制物料量的投料機構,通過設置的稱重組件,便于對重量檢測臺組件內部的物料進行攪拌,保證對物料攪拌避免結塊的同時可以順暢的下料。
13、2、該一種方便控制物料量的投料機構,通過設置的下料組件,便于對物料輸送下料。
14、3、該一種方便控制物料量的投料機構,通過設置的稱重臺,便于對下料的量進行監測,使得投料更加準確。
本文檔來自技高網...【技術保護點】
1.一種方便控制物料量的投料機構,包括料箱(2),其特征在于:所述料箱(2)的下部設置有稱重臺(1),所述料箱(2)上端外表面的中部固定安裝有攪拌組件(4),所述料箱(2)上端外表面的一側設置有箱蓋(3),所述料箱(2)下部的外壁固定安裝有支腳(5),所述支腳(5)的下端外表面與稱重臺(1)的上端外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支腳(5)的一側外表面固定安裝有控制器(6),所述料箱(2)的下端外表面固定安裝有下料組件(7),所述下料組件(7)一端的外壁固定安裝有支撐架(8),且所述攪拌組件(4)包括第二電機(22)、第二轉動軸(23)、攪拌器(24)、安裝架(25)、第二螺旋葉(26)與刮料板(27),所述下料組件(7)包括輸料管(9)、第一電機(10)、第一轉動軸(11)、第一螺旋葉(12)與排料管(13),所述支撐架(8)包括安裝塊(14)、支撐桿(15)、加強桿(16)、半圓形限位槽(17)、防滑墊(18)、螺紋連接孔(19)、弧形限位蓋(20)與階梯槽(21),所述第二電機(22)固定安裝于料箱(2)上端外表面的中部,所述稱重臺(1)與控制器(6)之間為電性連接。
2.根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方便控制物料量的投料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料箱(2)內腔的下部設置有導料坡(28),所述刮料板(27)位于導料坡(28)的上端外表面,所述料箱(2)下端外表面的中部固定安裝有下料管(29),所述輸料管(9)上端外表面的一端開設有入料口,所述下料管(29)的下端外表面與入料口固定連接,所述第二轉動軸(23)與第二電機(22)之間設置有聯軸器,所述第二轉動軸(23)的上端外表面通過聯軸器與第二電機(22)輸出軸的下端外表面固定連接。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方便控制物料量的投料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輸料管(9)固定安裝于料箱(2)的下端外表面,所述第一電機(10)固定安裝于輸料管(9)的一端外表面,所述排料管(13)固定安裝于輸料管(9)下端外表面的一側,所述第一轉動軸(11)位于第一電機(10)的一端外表面,且所述第一螺旋葉(12)位于輸料管(9)的內部,所述第一螺旋葉(12)固定安裝于第一轉動軸(11)的外壁。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方便控制物料量的投料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轉動軸(11)與輸料管(9)之間設置有軸承,所述第一轉動軸(11)通過軸承與輸料管(9)轉動連接,所述第一轉動軸(11)與第一電機(10)之間設置有聯軸器,所述第一轉動軸(11)通過聯軸器與第一電機(10)輸出軸的下端外表面固定連接。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方便控制物料量的投料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桿(15)一側外表面的下部與安裝塊(14)的一端外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加強桿(16)固定安裝于安裝塊(14)與支撐桿(15)之間,所述半圓形限位槽(17)開設于支撐桿(15)上端外表面的中部,所述防滑墊(18)的數量為兩組,兩組所述防滑墊(18)粘接在半圓形限位槽(17)的內部與弧形限位蓋(20)的下端外表面上,所述階梯槽(21)開設于弧形限位蓋(20)上端外表面的左右兩側,所述螺紋連接孔(19)開設于支撐桿(15)上端外表面的四角,所述弧形限位蓋(20)與支撐桿(15)之間設置有固定螺栓,所述弧形限位蓋(20)通過固定螺栓與支撐桿(15)固定連接,所述輸料管(9)的一端貫穿弧形限位蓋(20)與半圓形限位槽(17)之間。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方便控制物料量的投料機構,包括料箱(2),其特征在于:所述料箱(2)的下部設置有稱重臺(1),所述料箱(2)上端外表面的中部固定安裝有攪拌組件(4),所述料箱(2)上端外表面的一側設置有箱蓋(3),所述料箱(2)下部的外壁固定安裝有支腳(5),所述支腳(5)的下端外表面與稱重臺(1)的上端外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支腳(5)的一側外表面固定安裝有控制器(6),所述料箱(2)的下端外表面固定安裝有下料組件(7),所述下料組件(7)一端的外壁固定安裝有支撐架(8),且所述攪拌組件(4)包括第二電機(22)、第二轉動軸(23)、攪拌器(24)、安裝架(25)、第二螺旋葉(26)與刮料板(27),所述下料組件(7)包括輸料管(9)、第一電機(10)、第一轉動軸(11)、第一螺旋葉(12)與排料管(13),所述支撐架(8)包括安裝塊(14)、支撐桿(15)、加強桿(16)、半圓形限位槽(17)、防滑墊(18)、螺紋連接孔(19)、弧形限位蓋(20)與階梯槽(21),所述第二電機(22)固定安裝于料箱(2)上端外表面的中部,所述稱重臺(1)與控制器(6)之間為電性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方便控制物料量的投料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電機(22)、攪拌器(24)與安裝架(25)均位于料箱(2)的內部,所述第二轉動軸(23)固定安裝于第二電機(22)的下端外表面,所述攪拌器(24)固定安裝于第二轉動軸(23)上部的外壁,所述安裝架(25)固定安裝于第二轉動軸(23)下部的外壁,所述刮料板(27)的數量為兩組,兩組所述刮料板(27)固定安裝于安裝架(25)下端外表面的左右兩側。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方便控制物料量的投料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料箱(2)內腔的下部設置有導料坡(28),所述刮料板(27)位于導料坡(28)的上端外表面,所述料箱(2)下端外表面的中部固定安裝有下料管(29),所述輸料管(9)上端外...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黃興治,洪敏玨,胡敏剛,段培健,
申請(專利權)人:天堃自動化科技蘇州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