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電極元件生產模具,包括電極填料艙體,所述電極填料艙體的內部設置有電極成模艙,且電極填料艙體的底部設置有脫模艙,所述脫模艙內插接有填料艙底部墊塊,所述電極填料艙體的頂部設置有電極限高塊,且電極填料艙體和電極限高塊內滑動連接有推進桿,所述電極限高塊和填料艙底部墊塊的結構為U型結構,所述電極填料艙體與推進桿之間留有填料艙放氣間隙,所述脫模艙的底部插接有石英玻璃托盤,所述推進桿的頂端焊接有限位環。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實現了電極的壓模和脫模工作一體化,降低了壓模和脫模的難度,提高了電極的生產效率,且克服了傳統方式中在模具上開孔的弊端,促進了物料成型的完整度,保證了物料落入脫模艙的穩定性。艙的穩定性。艙的穩定性。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電極元件生產模具
[0001]本技術涉及生產模具
,尤其涉及一種電極元件生產模具。
技術介紹
[0002]石墨電極主要以石油焦、針狀焦為原料,煤瀝青做結合劑,經煅燒、配料、混捏、壓型、焙燒、石墨化、機加工而制成,是在電弧爐中以電弧形式釋放電能對爐料進行加熱熔化的導體,根據其質量指標高低,可分為普通功率石墨電極、高功率石墨電極和超高功率石墨電極。
[0003]在石墨電極生產過程中需要運用到模具輔助改變石墨電極加工材料的物理狀態,然而現階段的模具在加工時壓模和脫模都相對困難,從而大大影響石墨電極的生產效率。
技術實現思路
[0004]本技術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點,而提出的一種電極元件生產模具。
[0005]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采用了如下技術方案:
[0006]一種電極元件生產模具,包括電極填料艙體,所述電極填料艙體的內部設置有電極成模艙,且電極填料艙體的底部設置有脫模艙,所述脫模艙內插接有填料艙底部墊塊,所述電極填料艙體的頂部設置有電極限高塊,且電極填料艙體和電極限高塊內滑動連接有推進桿。
[0007]作為本技術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電極限高塊和填料艙底部墊塊的結構為U型結構。
[0008]作為本技術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電極填料艙體與推進桿之間留有填料艙放氣間隙。
[0009]作為本技術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脫模艙的底部插接有石英玻璃托盤。
[0010]作為本技術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推進桿的頂端焊接有限位環。
[0011]作為本技術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電極填料艙體的底部設置有填料艙底板。
[0012]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提供了一種電極元件生產模具,具備以下有益效果:
[0013]1.該一種電極元件生產模具,通過將填料艙底部墊塊插入到脫模艙內,并將物料放入到電極填料艙體內,并讓推進桿插入到電極填料艙體內,同時將電極限高塊卡入到推進桿的側面,使其與電極填料艙體對齊,緊接著,向下推動推進桿,使得物料處于電極成模艙內,并讓物料成型,同時,將脫模艙內的填料艙底部墊塊抽出,成型的物料進入到脫模艙內,繼續推動推進桿,將物料頂入到脫模艙內,實現物料的脫模工作,由此,實現了電極的壓模和脫模工作一體化,降低了壓模和脫模的難度,提高了電極的生產效率。
[0014]2.該一種電極元件生產模具,通過填料艙放氣間隙的設置,使得電極成模艙內的氣體可有效排出,克服了傳統方式中在模具上開孔的弊端,促進了物料成型的完整度。
[0015]3.該一種電極元件生產模具,通過石英玻璃托盤的設置,方便了成型電極物料的
脫模,同時,保證了物料落入脫模艙的穩定性,提高了物料脫模的效率;通過限位環的設置,促進了推進桿在行進時可以很好貼合填料艙底部墊塊或電極填料艙體頂部,起到了對推進桿限位的作用。
[0016]該裝置中未涉及部分均與現有技術相同或可采用現有技術加以實現,本技術結構簡單,操作方便。
附圖說明
[0017]圖1為本技術提出的一種電極元件生產模具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0018]圖2為本技術提出的一種電極元件生產模具的第一剖視結構示意圖;
[0019]圖3為本技術提出的一種電極元件生產模具的第二剖視結構示意圖;
[0020]圖4為本技術提出的一種電極元件生產模具中填料艙底部墊塊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0021]圖中:1、填料艙底板;2、填料艙底部墊塊;3、電極填料艙體;4、電極限高塊;5、推進桿;6、填料艙放氣間隙;7、電極成模艙;8、石英玻璃托盤;9、脫模艙。
具體實施方式
[0022]下面將結合本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技術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
[0023]一種電極元件生產模具,如圖1
?
4所示,包括電極填料艙體3,所述電極填料艙體3的內部設置有電極成模艙7,且電極填料艙體3的底部設置有脫模艙9,電極填料艙體3的底部設置有填料艙底板1,且脫模艙9內插接有填料艙底部墊塊2,所述電極填料艙體3的頂部設置有電極限高塊4,且電極填料艙體3和電極限高塊4內滑動連接有推進桿5;
[0024]所述電極限高塊4和填料艙底部墊塊2的結構為U型結構;方便了電極限高塊4和填料艙底部墊塊2靈活插入或脫離電極填料艙體3,且電極填料艙體3的結構不加以限定,可以是圓柱型或立方體型等等;
[0025]所述成型物料與電極填料艙體3之間存在摩擦關系,保證了在抽出填料艙底部墊塊2時,物料不會立刻落入到脫模艙9中,造成物料受損。
[0026]使用時,將填料艙底部墊塊2插入到脫模艙9內,并將物料放入到電極填料艙體3內,并讓推進桿5插入到電極填料艙體3內,同時將電極限高塊4卡入到推進桿5的側面,使其與電極填料艙體3對齊,緊接著,向下推動推進桿5,使得物料處于電極成模艙7內,并讓物料成型,同時,將脫模艙9內的填料艙底部墊塊2抽出,成型的物料進入到脫模艙9內,繼續推動推進桿5,將物料頂入到脫模艙9內,實現物料的脫模工作,由此,實現了電極的壓模和脫模工作一體化,降低了壓模和脫模的難度,提高了電極的生產效率。
[0027]為了促進物料在電極成模艙7內受壓過程中,氣體的有效排出,如圖2所示,所述電極填料艙體3與推進桿5之間留有填料艙放氣間隙6;通過填料艙放氣間隙6的設置,使得電極成模艙7內的氣體可有效排出,克服了傳統方式中在模具上開孔的弊端,促進了物料成型的完整度。
[0028]為了促進成型后的電極實現安全脫模,如圖3所示,所述脫模艙9的底部插接有石
英玻璃托盤8;通過石英玻璃托盤8的設置,方便了成型電極物料的脫模,同時,保證了物料落入脫模艙9的穩定性,提高了物料脫模的效率。
[0029]為了促進推進桿5的限位,如圖1
?
3所示,所述推進桿5的頂端焊接有限位環;通過限位環的設置,促進了推進桿5在行進時可以很好貼合填料艙底部墊塊2或電極填料艙體頂部,起到了對推進桿5限位的作用。
[0030]工作原理:將填料艙底部墊塊2插入到脫模艙9內,并將物料放入到電極填料艙體3內,并讓推進桿5插入到電極填料艙體3內,同時將電極限高塊4卡入到推進桿5的側面,使其與電極填料艙體3對齊,緊接著,向下推動推進桿5,使得物料處于電極成模艙7內,并讓物料成型,在此過程中,氣體通過填料艙放氣間隙6排出,同時,將脫模艙9內的填料艙底部墊塊2抽出,并在脫模艙9底部放置石英玻璃托盤8,成型的物料進入到脫模艙9內,繼續推動推進桿5,將物料頂入到脫模艙9內,實現物料的脫模工作。
[0031]以上所述,僅為本技術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技術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術人員在本技術揭露的技術范圍內,根據本技術的技術方案及其技術構思加以等同替換或改變,都應涵蓋在本技術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電極元件生產模具,包括電極填料艙體(3),其特征在于,所述電極填料艙體(3)的內部設置有電極成模艙(7),且電極填料艙體(3)的底部設置有脫模艙(9),所述脫模艙(9)內插接有填料艙底部墊塊(2),所述電極填料艙體(3)的頂部設置有電極限高塊(4),且電極填料艙體(3)和電極限高塊(4)內滑動連接有推進桿(5)。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電極元件生產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電極限高塊(4)和填料艙底部墊塊(2)的結構為U型結構。3....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劉振東,胡平,張靜,岳瑞永,陳思迪,章博,
申請(專利權)人:劉振東,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