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油冷電機軸承潤滑結構、電機及汽車,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油冷電機軸承潤滑結構包括設置在電機殼體中的導油管,以及設置在所述電機殼體上的進油通道,所述進油通道包括位于所述電機殼體內壁上的兩條凸筋之間的集油槽,以及形成在所述電機殼體上的軸承座與軸承壓板之間的進油孔,由所述導油管流出的潤滑油依次流經所述集油槽和所述進油孔,進入安裝在所述軸承座內的軸承處。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油冷電機軸承潤滑結構,可通過導油管實現對軸承的潤滑,且其結構簡單,便于在電機殼體中的布置,也能夠避免增加電機重量,而有著很好的實用性。實用性。實用性。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油冷電機軸承潤滑結構、電機及汽車
[0001]本技術涉及電機潤滑
,特別涉及一種油冷電機軸承潤滑結構。本技術還涉及設有上述油冷電機軸承潤滑結構的電機,以及設有上述電機的汽車。
技術介紹
[0002]在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初期,絕大多數電機采用水冷冷卻方案,電機轉子的軸承一般采用油脂潤滑,這在最初電機轉速較低、壽命要求不高的情況下可滿足電機的冷卻及潤滑需要。但隨著新能源汽車技術的不斷發展,對電機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其主要表現為電機的轉速越來越高,轉速普遍達到12000rpm以上,同時對電機的功率密度要求也越來越高,功率密度普遍達到4kW/kg以上,甚至會達到5.7kW/kg。
[0003]隨著電機轉速和功率密度的不斷提升,水冷及油脂潤滑已很難滿足電機的冷卻及潤滑要求,因而油冷電機、油冷扁線電機正逐漸成為新能源汽車電機的主流,并且在商用車上也逐漸開始應用。采用油冷卻的電機其轉子軸承一般為油潤滑結構,軸承潤滑的好壞直接關系到軸承的壽命和電機的噪聲。
[0004]目前,對于電機前軸承的油潤滑存在如下幾種方式:變速箱側齒輪飛濺潤滑、轉軸甩油潤滑和導油管噴油潤滑。在上述幾種電機前軸承潤滑方案中,變速箱側齒輪飛濺潤滑為軸承供油的主要問題是油的清潔度差,容易導致軸承損傷,并且飛濺潤滑受齒輪轉速限制,車速變化時提供的潤滑油量撥動大,過少的潤滑油會導致軸承摩擦增大,過多的潤滑油又會導致軸承運行阻力增加,降低電機效率。
[0005]轉軸甩油潤滑需要在軸上設置斜向甩油孔,由于轉軸的結構限制,油孔難以設置在理想位置,另外轉軸甩油受轉軸轉速影響極大,無法提供穩定的有潤滑。導油管噴油潤滑能提供穩定、潔凈的潤滑油液,并且通過對油泵的轉速控制,也能實現油量的精確控制,但是目前導油管方案的設計、制造、安裝均較為復雜,并且電機前軸承處空間狹小,也存在難以布置導油管的問題,而限制了導油管潤滑方式的應用。
技術實現思路
[0006]有鑒于此,本技術旨在提出一種油冷電機軸承潤滑結構,以能夠通過導油管方式實現對軸承的潤滑。
[0007]為達到上述目的,本技術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
[0008]一種油冷電機軸承潤滑結構,包括設置在電機殼體中的導油管,以及設置在所述電機殼體上的進油通道,所述進油通道包括位于所述電機殼體內壁上的兩條凸筋之間的集油槽,以及形成在所述電機殼體上的軸承座與軸承壓板之間的進油孔,由所述導油管流出的潤滑油依次流經所述集油槽和所述進油孔,進入安裝在所述軸承座內的軸承處。
[0009]進一步的,沿指向所述進油孔的方向,兩條所述凸筋之間的距離漸小設置。
[0010]進一步的,所述電機殼體上設有導油管固定孔,所述導油管固定孔的孔壁上設有出油口,所述導油管的一端插入所述導油管固定孔中,且所述導油管中的潤滑油通過所述
出油口流入所述集油槽。
[0011]進一步的,所述導油管插入所述導油管固定孔內的一端的端部與所述導油管固定孔的底部之間具有間隙,所述導油管通過所述間隙與所述出油口連通;和/或,
[0012]所述導油管的管壁上設有出油孔,所述出油孔與所述出油口連通。
[0013]進一步的,所述軸承座上設有凹槽,所述凹槽沿所述軸承座的徑向貫穿所述軸承座,所述軸承壓板覆蓋在所述凹槽上,并在所述軸承壓板面向所述軸承座的一側設有第一連通槽,所述凹槽和所述第一連通槽首尾相連形成所述進油孔。
[0014]進一步的,所述軸承壓板的外徑大于所述軸承座,并形成對至少部分所述集油槽的覆蓋。
[0015]進一步的,還包括設置在所述電機殼體上的卸油通道,所述卸油通道包括設置在所述軸承座的內孔壁上的卸油槽,所述卸油槽沿所述軸承座的軸向布置,所述軸承處的潤滑油通過所述卸油槽流出。
[0016]進一步的,所述卸油通道還包括設置在所述軸承壓板面向所述軸承座一側的第二連通槽,所述第二連通槽將所述軸承面向所述軸承壓板的一側與所述卸油槽連通;和/或,
[0017]所述卸油槽高于所述軸承座內孔壁的最低點設置。
[0018]相對于現有技術,本技術具有以下優勢:
[0019]本技術的油冷電機軸承潤滑結構,通過導油管和進油通道的設置,特別是使得進油通道由依次相連的集油槽和進油孔形成,可通過導油管方式實現對軸承的潤滑,并且由于集油槽由電機殼體上的凸筋形成,進油孔形成在軸承座和軸承壓板之間,其也有著結構簡單,便于在電機殼體中的布置,以及無需增設部件,可避免增加電機重量的特點,因而有著很好的實用性。
[0020]此外,沿指向進油孔的方向,使得兩條凸筋之間的距離漸小設置,有利于對潤滑油的匯集,使得潤滑油更好地流向進油孔,以保證潤滑效果。電機殼體上設置供導油管一端插入的導油管固定孔,既能夠提高導油管設置的穩定性,也能夠通過設置的出油口引導潤滑油流出,以實現導油管的供油。導油管通過端部和導油管固定孔底部之間的間隙與出油口連通,或者導油管通過管壁上的出油孔與出油口連通,均能夠實現導油管內的潤滑油流入集油槽,且其結構簡單,便于設計及制造。
[0021]另外,進油孔由首尾相連的凹槽和第一連通槽組成,結構簡單,也便于設計及加工成型。軸承壓板外徑大于軸承座,并形成對集油槽的覆蓋,能夠進一步提高潤滑油匯集效果,有助于潤滑油向軸承處的流動,保證軸承潤滑效果。卸油通道由軸承座內孔壁上的卸油槽構成,可便于其設計及加工制造,在軸承壓板上設置第二連通槽,有助于潤滑油的流出,保證卸油的順利性。卸油槽高于軸承座內孔的最低點設置,可保證軸承下部底部始終集存一部分潤滑油,能夠保證對軸承的潤滑效果。
[0022]本技術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種電機,所述電機為油冷電機,且所述電機中設有如上所述的油冷電機軸承潤滑結構。
[0023]此外,本技術也提出一種汽車,所述汽車中設有上述電機。
[0024]本技術所述的電機與汽車,相對于現有技術具有的有益效果與上述油冷電機軸承潤滑結構相同,在此不再贅述。
附圖說明
[0025]構成本技術的一部分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技術的進一步理解,本技術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技術,并不構成對本技術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0026]圖1為本技術實施例所述的油冷電機軸承潤滑結構的示意圖;
[0027]圖2為圖1所示結構的正視圖;
[0028]圖3為圖2中A
?
A位置的斷面圖;
[0029]圖4為圖2中B
?
B位置的斷面圖;
[0030]圖5為本技術實施例所述的導油管的設置示意圖;
[0031]圖6為本技術實施例所述的導油管固定孔、凹槽以及卸油槽的設置示意圖;
[0032]圖7為圖6中C部分的放大圖;
[0033]圖8為本技術實施例所述的導油管的結構示意圖;
[0034]圖9為本技術實施例所述的軸承壓板的結構示意圖;
[0035]圖10為本技術實施例所述的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油冷電機軸承潤滑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設置在電機殼體(1)中的導油管(4),以及設置在所述電機殼體(1)上的進油通道,所述進油通道包括位于所述電機殼體(1)內壁上的兩條凸筋(103)之間的集油槽(6),以及形成在所述電機殼體(1)上的軸承座(101)與軸承壓板(3)之間的進油孔,由所述導油管(4)流出的潤滑油依次流經所述集油槽(6)和所述進油孔,進入安裝在所述軸承座(101)內的軸承(2)處。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油冷電機軸承潤滑結構,其特征在于:沿指向所述進油孔的方向,兩條所述凸筋(103)之間的距離漸小設置。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油冷電機軸承潤滑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電機殼體(1)上設有導油管固定孔(102),所述導油管固定孔(102)的孔壁上設有出油口(102a),所述導油管(4)的一端插入所述導油管固定孔(102)中,且所述導油管(4)中的潤滑油通過所述出油口(102a)流入所述集油槽(6)。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油冷電機軸承潤滑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導油管(4)插入所述導油管固定孔(102)內的一端的端部與所述導油管固定孔(102)的底部之間具有間隙,所述導油管(4)通過所述間隙與所述出油口(102a)連通;和/或,所述導油管(4)的管壁上設有出油孔,所述出油孔與所述出油口(102a)連通。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油冷電機軸承潤滑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軸承座(101)上設有凹槽...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國選,張民,董凱立,
申請(專利權)人:河北長征汽車制造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