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氣化合成氣除塵及顯熱梯級利用系統,包括:輻射余熱鍋爐,輻射余熱鍋爐的內壁上安裝有第一換熱組件;分配室,分配室的入口與輻射余熱鍋爐的出口連通;旋風除塵器,旋風除塵器的入口與分配室的出氣口連通,旋風除塵器的內壁上安裝有第二換熱組件;第一對流余熱鍋爐,第一對流余熱鍋爐的入口與旋風除塵器的出氣口連通,第一對流余熱鍋爐的內壁上安裝有第三換熱組件;除塵清洗裝置,除塵清洗裝置的入口與第一對流余熱鍋爐的出氣口連通;以及第二對流余熱鍋爐,第二對流余熱鍋爐的入口與除塵清洗裝置的出口連通,第二對流余熱鍋爐的內壁上安裝有第四換熱組件。流余熱鍋爐的內壁上安裝有第四換熱組件。流余熱鍋爐的內壁上安裝有第四換熱組件。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氣化合成氣除塵及顯熱梯級利用系統
[0001]本技術涉及顯熱回收
,具體為一種氣化合成氣除塵及顯熱梯級利用系統。
技術介紹
[0002]煤炭在氣化爐中發生氣化反應,氣化反應的產物為還原性氣氛的高溫高壓含塵合成氣,有效回收合成氣中的物理顯熱可大大提高系統的熱效率,有利于響應節能減排的要求。
[0003]目前,國內的氣化爐顯熱利用系統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是采用水急冷方式冷卻合成氣溫度,此種方式合成氣的顯熱利用率最低。第二種是采用輻射余熱鍋爐+水急冷方式,此種方式的顯熱利用率較水急冷方式提高較多。第三種是輻射余熱鍋爐+對流余熱鍋爐方式,此種方式的顯熱利用率最高,但是這種結構的對流余熱鍋爐易積灰堵塞,另外由于合成氣的氣體特性,為避免低溫腐蝕,對流余熱鍋爐出口煙氣溫度需保持在300℃左右,這樣就會導致合成氣的顯熱未被充分利用。
技術實現思路
[0004]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氣化合成氣除塵及顯熱梯級利用系統,使其對流余熱鍋爐內不易積灰堵塞,并且提高合成氣的顯熱利用率。
[0005]本技術具體是這樣的:一種氣化合成氣除塵及顯熱梯級利用系統,與氣化爐配合使用,包括:
[0006]輻射余熱鍋爐,所述輻射余熱鍋爐的入口與所述氣化爐的出氣口連通,所述輻射余熱鍋爐的內壁上安裝有第一換熱組件;
[0007]分配室,所述分配室的入口與所述輻射余熱鍋爐的出口連通,所述分配室的出料口上安裝有第一灰罐;
[0008]旋風除塵器,所述旋風除塵器的入口與所述分配室的出氣口連通,所述旋風除塵器的出料口上安裝有第二灰罐,所述旋風除塵器的內壁上安裝有第二換熱組件;
[0009]第一對流余熱鍋爐,所述第一對流余熱鍋爐的入口與所述旋風除塵器的出氣口連通,所述第一對流余熱鍋爐的內壁上安裝有第三換熱組件;
[0010]除塵清洗裝置,所述除塵清洗裝置的入口與所述第一對流余熱鍋爐的出氣口連通;以及
[0011]第二對流余熱鍋爐,所述第二對流余熱鍋爐的入口與所述除塵清洗裝置的出口連通,所述第二對流余熱鍋爐的內壁上安裝有第四換熱組件。
[0012]進一步地,所述第一換熱組件包括第一筒形膜式水冷壁和翼型屏式水冷壁,所述第一筒形膜式水冷壁的入口集箱和出口集箱與所述翼型屏式水冷壁的入口集箱和出口集箱分別獨立設置。
[0013]進一步地,所述分配室的出氣口傾斜向下設置。
[0014]進一步地,所述旋風除塵器包括上筒體和下錐體,所述第二換熱組件包括第二筒形膜式水冷壁和圓錐形膜式水冷壁,所述第二筒形膜式水冷壁安裝在所述上筒體的內壁內,所述圓錐形膜式水冷壁安裝在所述下錐體的內壁內。
[0015]進一步地,所述第二筒形膜式水冷壁和所述圓錐形膜式水冷壁上均敷設有耐磨耐火層。
[0016]進一步地,所述旋風除塵器的入口和出氣口上分別安裝有第一膨脹節和第二膨脹節。
[0017]進一步地,所述第三換熱組件包括過熱器、第一蒸發器和省煤器,所述過熱器、所述蒸發器和所述省煤器從上至下間隔設置、且依次連通,合成氣和所述第三換熱組件內的換熱介質分別位于所述第三換熱組件的內外兩側。
[0018]進一步地,所述第四換熱組件包括第二蒸發器,合成氣和第四換熱組件內的換熱介質分別位于所述第四換熱組件的內外兩側。
[0019]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本技術提供的一種氣化合成氣除塵及顯熱梯級利用系統,能夠最大限度地回收合成氣中的顯熱,并副產大量高壓蒸汽以及低壓蒸汽,以提高整個系統的能源利用效率。同時通過分配室和旋風除塵器的設計,能夠除去合成氣中85%
?
90%的灰分,從而使得第一對流余熱鍋爐和第二對流余熱鍋爐內不易積灰堵塞,因此本系統非常適用于氣化合成氣的高溫合成氣顯熱回收和除塵。
附圖說明
[0020]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申請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應當理解,以下附圖僅示出了本申請的某些實施例,因此不應被看作是對范圍的限定,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相關的附圖。
[0021]圖1為本技術的流程結構示意圖;
[0022]圖2為輻射余熱鍋爐的結構示意圖;
[0023]圖3為第一對流余熱鍋爐(水管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0024]圖4為第一對流余熱鍋爐(火管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0025]圖5為第二對流余熱鍋爐(火管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0026]圖中:10
?
輻射余熱鍋爐、11
?
第一筒形膜式水冷壁、12
?
翼型屏式水冷壁、20
?
分配室、21
?
第一灰罐、22
?
第一閥門、30
?
旋風除塵器、31
?
第二灰罐、32
?
第二閥門、33
?
上筒體、34
?
下錐體、35
?
第二筒形膜式水冷壁、36
?
圓錐形膜式水冷壁、37
?
第一膨脹節、38
?
第二膨脹節、40
?
第一對流余熱鍋爐、41
?
過熱器、42
?
第一蒸發器、43
?
省煤器、50
?
除塵清洗裝置、60
?
第二對流余熱鍋爐、61
?
第二蒸發器、71
?
第一管道、72
?
第二管道、73
?
第三管道、74
?
第四管道。
具體實施方式
[0027]為使本申請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申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申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申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通常在此處附圖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請實施
例的組件可以以各種不同的配置來布置和設計。
[0028]因此,以下對在附圖中提供的本申請的實施例的詳細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護的本申請的范圍,而是僅僅表示本申請的選定實施例。基于本申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申請保護的范圍。
[0029]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申請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
[0030]應注意到:相似的標號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圖中表示類似項,因此,一旦某一項在一個附圖中被定義,則在隨后的附圖中不需要對其進行進一步定義和解釋。
[0031]在本申請實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指示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或者是該申請產品使用時慣常擺放的方位或位置關系,或者是本領域技術人員慣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關系,或者是該申請產品使用時慣常擺放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氣化合成氣除塵及顯熱梯級利用系統,與氣化爐配合使用,其特征在于:包括:輻射余熱鍋爐,所述輻射余熱鍋爐的入口與所述氣化爐的出氣口連通,所述輻射余熱鍋爐的內壁上安裝有第一換熱組件;分配室,所述分配室的入口與所述輻射余熱鍋爐的出口連通,所述分配室的出料口上安裝有第一灰罐;旋風除塵器,所述旋風除塵器的入口與所述分配室的出氣口連通,所述旋風除塵器的出料口上安裝有第二灰罐,所述旋風除塵器的內壁上安裝有第二換熱組件;第一對流余熱鍋爐,所述第一對流余熱鍋爐的入口與所述旋風除塵器的出氣口連通,所述第一對流余熱鍋爐的內壁上安裝有第三換熱組件;除塵清洗裝置,所述除塵清洗裝置的入口與所述第一對流余熱鍋爐的出氣口連通;以及第二對流余熱鍋爐,所述第二對流余熱鍋爐的入口與所述除塵清洗裝置的出口連通,所述第二對流余熱鍋爐的內壁上安裝有第四換熱組件。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氣化合成氣除塵及顯熱梯級利用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換熱組件包括第一筒形膜式水冷壁和翼型屏式水冷壁,所述第一筒形膜式水冷壁的入口集箱和出口集箱與所述翼型屏式水冷壁的入口集箱和出口集箱分別獨立設置。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氣化合成氣除塵及顯熱梯級利用系統,其...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羅元碧,杜兵,孫剛,成波羅,楊松,趙杰,柏道英,賀勇,周曉軍,
申請(專利權)人:四川川鍋鍋爐有限責任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